分享

浙江省嘉兴市2024届高三基础测试语文答案解析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02 发布于甘肃

参考答案

1.(3分)C(“论说性作品都注重逻辑性”文中无依据。“作者都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农述绝对化)

2.(3分)D(A 在第二段中“偶尔我们也要摆脱一下这些东西”并不能说明通过阅读想象文学塑造内在的真实世界不重要。作者也没有表达要比较哪一类作品更重要的意思。B“不能带给我们愉悦”在文中无依据,一二句和第三句之间无因果关系。C“评价想像文学作品时”错误,原文为“对一个好故事来说,所谓'真理’就是一种写实,一种内在可能性或一种神似的真实。”)

3.(3分)D(第三段强调了两个观点:想像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的观点,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整合全书的观点。A 强调了小说语言的准确性,与观点无关。B 在说语言的隐喻性。C 《乡愁》一诗无法体现观点)

4.(4分)①阅读时要打开心灵,接纳它,融入它。②应该以形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③用我们已有的经验再创作。④坚持读下去,读完它,然后再回顾一下。(每点1分)

5.(6分)①借助名家观点来阐述,比如第四段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证明想像文学和论说性作品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②借助对比的方法来阐述,比如第二段用论说性作品和想像文学的不同作用来阐述想像文学的写作目的。③借助形象化的解说来阐述,比如最后一段把故事比喻成人生来阐述阅读小说这一想像文学的方法。④借助具体的事例来阐述,比如倒数二、三两段以《战争与和平》为例,来阐述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6.(3分)C(“高度赞扬了大李的斫琴技艺”表述错误,文中没有提到赞扬一说)

7.(3分)B(“就会失去应有的功能而成为摆设品”表述错误)

8.(4分)①指处在人生低谷期的大李。从“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骄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等句可以看出。②指艰难不易却蕴含希望的生活。从“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一句中看出。③指改大李变命运的斫琴这件事。从“搭教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等句中可以看出。(写出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9.(6分)示例一:李加涛,他是东巷的普通一员。他外表文弱,却坚强有韧性;他腼腆内敛,却耐劳有追求。他历经下岗、创业的艰辛,饱受恶疾、困境的折磨,却以不屈的奋斗改变了命运。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创业之路。走出了人生低谷,实现了人生逆袭。

示词二:李加涛,诸城古琴文化的传承者。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精雕细琢。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成为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位斫琴人:“琅琊雅集”和公益推广。重拾了家乡古琴之音,让他在家乡古琴文化的传承功墙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紧扣关键词2分。事迹概括2分。语言表达2分)

10.(3分)CFG

11.(3分)A(“道芷阳间行”中的“间”,秘密地,作状语)

12.(3分)D(“留守贪婪成性”铅,应该是“接伴使副”)

13.(8分)(1)(4分)以前的上大夫官绅人家,沦陷在这里的,都毁掉了以前的官吏文凭,被金人的头目驱赶奴役,不再有俸禄。(“衣冠”“复”各1分,被动句1分,句意通顺1分)

(2)(4分)金国炀王亮迁徙到燕山。才开始把它称为南都,唯独推崇装饰宫殿,比以前更加壮丽。(“徙”“以为”“崇”各1分,通顺1分)

14.(3分)①《北行日录》以客观描写所见景物为主。(1分)②《揽辔录》则更多融入黍离之悲、亡国之指。(1分)如写东御园,用“颓垣荒草”,写弘仁门,用“弥望悉荒墟”:写城内所见则用“创痍不复”“苟括”等语。(举例1分)

15.(3分)C(“自己的意绪仍然昂扬”表述错误,诗人认为即便牙齿掉落也不影响说话。随着老友相继谢世,自己的意绪也逐渐平和)

16.(6分)相同之处:两句诗中的“宽”都是作者在积累了相当的人生阅历之后生发的人生感慨。(2分)不同之处:陶诗意为只有善于忘却。放下过去,才能得到解毁和释然:(2分)蒲诗意为经历多了,看透世事。枕达成了心胸上的豁达。(2分)

17.(6分)(1)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君移向长林间,他日将来作栋梁。

18.(4分)A: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复活'(农达出与'尘封'对应的意思即可)。(2分)B:不再满足于阅读内容浅显的网络小说(答“更加注重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的构建”也可以)。(2分)

19.(6分)语句⑥“揆诸”后面的“于”字去掉。(2分)语句⑦应为“越是贴近生活。就越会受到年轻人的欢迎”。(2分)语句⑩“催促”改为“引发”。(2分)

20.(3分)C(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侧重于表示战略意图。径自:副词,表示自作主张,直接行动,侧重于表示人的意图。迫不及待:指主观上心态上的急迫感,形容心情迫切;按捺不住:心里急躁,克制不住。怔:发愣,发呆;懵:指一时的心乱迷糊。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急又猛;大快朵颐:形容非常痛快地吃。)

21.(4分)①“一点”中的“一”强调数量少,极言乙菜盆底子上剩余的汤水少,表达他渴望和欣喜的心理。(2分)②“一脸”中的“一”强调满,写出菜汤溅得他满脸都是的样子,凸显当时困窘而痛苦的心理。(2分)

22.(3分)①“严肃文学不再如想象中那么遥远”中的“如”是“比”的意思,并非比喻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严肃文学离我们的距离比想象近。(2分)②“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如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中的“如”是“好像”的意思,是比喻词,把“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比作“炸弹的爆炸声”。(1分)

24.(60分)

(1)材料解读: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从个体角度强调“走出去”的价值,第二句从国家、民族的层面说“走出去”的价值。第三句指出“走出去”有风险,但不冒风险更危险。第三句虽然没有提到不走出去,但隐含着不走出去这一相对的概念。从表面上看“走出去”有风险,不走出去相对安全,但是材料最后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不冒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再一次从反面强调了“走出去”的价值。从材料的情感倾向来说,是在鼓励“走出去”。所以,最符合题目意图的立意方向是认同“走出去”的观点。可以分析为什么“走出去”,怎么“走出去”;也可以正反对照来写,辨析“走出去”和不走出去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走出去”和不走出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当然,如果考生反弹琵琶,认同不走出去,也是可以的,但只能作为合题立意。写作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成分的方法将“走出去”的概念具体化,即从何处走出去或走出何处去。

(2)参考立意:

①认同走出去:突破自我走出去、在走出去中看到更大的自我……(最佳立意)

②找到走与不走的平衡点:走或不走都要以适合自我为标准(最佳立意)

③认同不走出去:在原处也可以成长

(3)文体及评分标准;作文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但是根据隐含信息“联想和思考”判断,偏重写议论性文体;纯粹的记叙文,或者叙事性散文不能进入一类文。能入第二档的记叙类文章应有深度有格局,体现思考过程,语言表达有文采且感染力强。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成六等第评分。

参考译文:

九日庚寅日,晴。车行进了四十五里。到达东御园,在小亭稍稍休息,使副以下的官员都穿上官服并骑上马。进入东京城,(现在东京城)改称为南京。新宋门就是先前的朝阳门,现在叫弘仁门,城楼雄伟,瞭望台、护城河和壕沟壮观整齐,城池的防守工事十分严整橹壕堑壮且整,壕沟两边种植了柳树,好像墨绳的样子。先进入小城,接着进入大城。大城内排列着三个下门,都用大型的门楼作为城门的帽子,由南门进入内城,(与小城)相距很远。街南边有很多的圣仓屋,可以望见婆台寺的佛塔,据说就是东京城被攻破的地方。站在街头向北望,有能看见、栾将军庙,望过去都是大户官绅人家的遗址。进入旧宋门,城里的人都排列在一起围观,里面夹杂着老妇,服饰都很不一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大多掩面叹息流泪。

十日是辛卯日,阴转晴。屯驻休整,差役中有见到北宋安定时期的老人,大都能说一些旧事。年轻人也能说听见父母详细的叙述的,有的说他父亲嘱咐道:“我已经老了,你们这些人应当能见到快乐的时候。”哪里知道耽搁了三四十年,还没能看到。但大多是街市上的买卖人说的。歌舞艺人倡优还有五百多人,也还用着初一十五接待人的礼数。又说:“以前的士大夫官绅人家,沦陷在这里的,都毁掉了以前的官吏文凭,被金人的头目驱赶奴役,不再有俸禄。全依靠他们的子弟,从事工商业来养活自己。”谈到旧事,流泪不能停。留守的官员来拜见金国的接伴使副,使副面向南坐在大厅上,把杯敬酒后,像过盏劝酒,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施礼退了出去。接伴使副见面时所得到的私人礼物,每样礼物都按照市价,在此地卖掉了,嘱咐出使的随员,全部都拿到现钱,分别装在车上运到北方,年年都是如此。给差役一点香茶和果子,差役有的跪谢有的唱喏,下跪是胡礼,唱喏的还是中原地区的礼节,尤其让人伤感。

(节选自楼钥《北行日录》)

丁卯日经过东御园,就是宜春苑,现在只剩下颓垣荒草了。行二里,到达东京,金国改称为南京。进入新宋门,就是朝阳门,金国改称弘仁门。满眼望去都是荒墟。经过大相国寺,屋檐倾倒,檐吻也没有了,不再有当日的样子。转弯进入东御廊门,从度过穿桥北驰道。出了西御廊门,经过交钞处。进入都亭驿屯驻休整。东京自从被攻破后,满目创痍,不再有当初的繁华。金国炀王亮迁徙到燕山,才开始把它称为南都,唯独推崇装饰宫殿,比以前更加壮丽。而民间荒芜残破依旧。新城内大都是废墟,一直到有耕地的地方都是这样;旧城内的粗布店铺,都只是苟活罢了。向四处望时,看见楼阁峥嵘,都是以前的宫殿和道观,寺庙没有不崩坏坍塌的。百姓也长时间的沾染少数民族的习俗,姿态和嗜好都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最突出的是衣装之类的,样子都是少数民族的样式。从过淮河往北都是这样,而京师更加如此。

(节选自范成大《揽辔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