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古玉工痕特征——新石器时代篇(二)良渚文化玉器1

 积祥轩 2023-10-02 发布于山东

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端到钱塘江,北至江苏常州一带。

玉器种类:

生产工具有斧、铲、凿、杵、纺轮等;

装饰品有珠、管、璜、镯、带钩、锥形饰、鸟形饰、鱼形饰、蛙形饰、壁形饰、蚕形饰、觿、兽面纹环(蚩尤环)、人形佩、串饰等;

礼仪器有钺(含钺及柄、端饰冒和尾饰镦)、壁、琮、冠饰(含三叉形冠饰、兽面纹冠饰)、项饰。

纹饰造型:兽面纹、人首纹、神徽纹(人骑虎纹)、蚩尤面、鱼纹、蝉纹等。

工艺:玉器材质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此类软玉可能来自太湖附近的天目山和宁镇山一带。在个别器物的表面,可隐约见到银白色闪光点,是因为材质内含云母矿所致。此种情况是鉴别良渚文化玉器某些材质特点的依据。江苏所出者,材质透明度高;浙江所出者,则不大透明(多石灰色)。其他材质有纤维蛇纹石、玛瑙。

良渚文化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时有如下特征: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琮常与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人现象。这些现象说明,琮是与原始宗教及祭祀礼仪有关;它的主人必属部落酋长、巫师之类上层人物。

良渚博物馆藏  瑶山M12—2788  玉琮  良渚文化、高5.6厘米、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墓地出土  器呈白色,矮方柱体,二节,以转角为中心,琢刻神人兽面图案,神人为双圈眼,两侧有眼角。蒜头鼻,兽面为椭圆形眼,刻纹流畅。

神人眼睛为管钻工艺,眼角及瞳孔是刻划工艺,未见使用砣轮碾琢痕迹。

神人鼻子的阴线也是典型的刻划工艺,可以从阴线的转弯处看到部分细线脱离粗阴线,如同铅笔素描勾勒一般。不同的是铅笔勾勒素描画可以在成画时将岐出或多余的线条用橡皮擦拭掉,而玉器表面刻划细阴线出现这种岐出后,除非将其打磨掉,否则只能永久留在玉器表面。这也是观察是否为砣轮碾琢或刻划的主要条件之一。

图上标记处的平行阴线也是刻划痕迹、砣机痕迹、推磨痕迹、现代电动工具痕迹的主要鉴定点。首先,我们先要了解每个工艺在制作此类平行阴线的痕迹特征,当了解其工艺流程及痕迹特征后,才会做出正确的鉴别。

刻划痕迹:通常是手持以硬度超过琢刻玉器的材质,以尖锐处不断在玉器表面刻划线条,当人力衰竭或手腕控制不稳,又或玉器表面硬度不一时,就会出现线条方向改变,导致现在图中所能看到的岐出,或线条毛糙的现象,这是刻划工艺所特有的工艺特征。对于这种线条岐出或毛糙的现象,大家可以尝试着找一块带尖角或锋利的玛瑙或水晶,在带有平面的石头或者水泥块上面刻划线条,哪怕只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这个试验的目的是让大家知道刻划线条为什么会出现岐出或毛糙的原因。刻划工艺虽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但一直都有传承发展。无论是战汉时期的“游丝刻”,到明清时期的玺印。

砣机痕迹:无论是石砣、青铜砣、铁砣,在碾琢阴线时,砣轮的厚度决定了阴线的宽度,所以在砣轮碾琢的阴线中,可以看到有规律的深浅不一,或宽窄不一,这是砣轮的厚度、直径以及运动轨迹决定的。

推磨痕迹:多为片状或条状,材质的硬度不限,可以低于所要制作的玉器,因为有解玉砂浆。其痕迹特征主要表现阴线两侧立面宽窄不一,但深浅变化不大。如推磨器为片状,当推磨阴线时角度发生变化,则阴线两侧立面的宽窄就会出现不同。另外推磨阴线主要以直线为主。(上篇红山文化有详细的推磨工艺解读)

现代电动工具痕迹:无法模仿刻划痕迹、推磨痕迹,但可以完全模仿砣机痕迹,与砣机痕迹最大的区别在于砂砣分离。(前几篇文章内有关于砂砣分离及如何分辨解玉砂游离状态下的痕迹的详细解读)

通过对这几种工艺流程及痕迹特征的了解,对于上图标记的平行阴线,可以得出为推磨痕迹的结论。

神人兽面纹又称“神徽”,有研究者的解释是:人像是巫师,兽纹是他驾驭的“蹻”,巫师骑兽驾蹻升天,即“王蹻”之义。或认为此蹻即虎,亦即虎蹻。

尤仁德先生认为后种解释至确。考《道藏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凡用虎矫(蹻)者,游天空及游洞天福,到处自有神祇来相观。”可为佐证。

琮上兽面纹还有两个重要的造型特点:一是面容较短,大多数无下颌,突出大圆眼睛;二是多与云雷纹相结合。

《古代玉器通论》: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多为细阴线纹,其特点是工整、匀细、密致、样式统一。武进寺墩4号墓所出兽面纹玉琮的纹饰工艺最具代表性。纹饰琢刻的工具,一般认为是尖薄的硬质(如石英)刻具。也有学者经过实验考古方法进行摹拟后提出,刻纹工具是极尖锐的鲨鱼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