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虚寒,灸之

 顺势而为frfi8r 2023-10-02 发布于河南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胃阳虚证常因天气变冷、受凉、进食冷品而引发胃脘冷痛不适,其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等。

莲子3克,片姜黄5克,红枣10颗(拍碎)煮水20分钟后服用。

可配合扶阳散贴肚脐调理,一般2-3个月。

艾灸可灸中脘,肚脐,关元,足三里。

每一次灸60-90分钟分钟

以上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加减

图片

胃脘痛的主要见症:以上腹部靠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兼有腹胀、纳差、泛酸、嗳气、呕恶,甚至吐血、黑便等。

其因:因饮食、情志失调,或劳倦、脾胃本先天虚弱。不外乎内外相交。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胃脘不适,除其本腑,还与肝脾关系甚密。胃喜润恶燥,阳明阳土,得阴自安。

一般用药上的辩证论治规律大概有:

一, 在辩证上辨寒、辨虚实、辨气血。

大抵胃痛遇寒加剧,泛清水,形寒喜温,喜热饮者偏于寒。

胃痛有烧灼感觉,口苦口干,泛酸嗳气,便结尿赤者偏于热。

新病体壮,胃痛拒按,脉实气逆者为实。

久病体弱,胃痛喜按,脉弱气少者为虚。

属气分者,则胀痛并作,且胀多于痛。

痛无定处,时作时止,常与情志不舒有关。

属血分者,痛为主且痛如针刺,痛处多固定,舌质紫黯,或黑便。

久痛不愈者也多与血分有关。

二, 用药上,以常见的四型: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胃阴不足,气滞血瘀为基本分类大原则。

脾胃虚寒者,多症见于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时或泛吐清水、酸水,胃纳差,神乏力弱,或四肢不温,淡舌质,苔白润,舌体胖或尖瘦皆舌边牙痕,脉细缓无力。

   治法上以健脾温中为大法。

   偏脾气虚者香砂六君主为主方,随症加减。偏脾阳虚者黄芪建中汤随症加减。

肝胃不和者,多症见胃脘胀痛,时有痛连胁背,嗳气泛酸,舌暗苔薄白,脉弦。

治法以舒肝和胃为大法。

方以四逆散随症加减,结合消导法,以强利气。

胃阴不足者,多症见胃脘隐痛,或见灼热,口干咽噪,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上以滋阴养胃为大法。

方以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或玉女煎随症加减。

气滞血瘀者,多因胃痛日久不愈,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呈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呕血便黑,舌质紫黯,脉涩。

治法上以活血化瘀为主法,并兼补正气。

方以失笑散合丹参饮、四君子随症加减。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所以在用药上以中正平和为准绳为适宜,此为出于护胃气之初衷。清胃热勿过苦降,养胃阴勿过滋腻,理气勿过香燥,祛瘀不宜峻猛。不损不破不滋腻。中宫之治还需中平,用药上是这样,病者情志亦如此,因为十剂之功,可废于一怒。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