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石如及其隶书

 家有学子 2023-10-02 发布于甘肃

邓石如(1743年—1805年)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也是邓派篆刻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原名琰,字石如,后改字为顽伯。他曾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学成后又客于两江总督毕沅幕府。邓石如工书法、篆刻,书工各体,以篆、隶为最精,颇得古法,兼融各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他的书法被清代李兆洛誉为“真气弥满,楷则俱备,其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邓石如的作品对清代中、后期书坛有巨大影响,他的著作《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书行世,传世至今。

他祖上原居江西鄱阳,明初迁居安徽怀宁集贤关白麟坂大龙山下的凤凰桥畔。他属邓氏迁皖后的第十三世了。

邓石如的远祖曾官汉朝的高密侯。祖父却秀才终生,父亲更一生未仕。他的父亲,名一枝,号木斋,博学多才,善治印,工四体书,长诗文,并能丹青,但生性兀傲,不谐于世,只能长年在外教书为生,所得其微,家境迫使邓石如从小靠打柴和贩饼饵度日,完全失去了从学之机。但他受祖父和父亲之熏陶,勤奋学习,每日研墨盈盘,直到夜半把墨写完,方才就寝,寒暑不辍,十七岁时,他用篆书为人写《雪浪铭并序》,得到大家之好评。从此,他开始了以刻印和鬻字为生,正式进入了艺术生涯。他曾离乡远游,直至京师,结果依然清贫而归。

三十二岁时,他代父去安徽寿州从教,结识了当地著名书家梁献。梁对他的书法篆刻才华极为赏识,自感在笔势方面已不如他,并认为如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其前途不可限量。于是,推荐邓石如去收藏极富的江宁梅家深造。邓先后客梅家八载,博览了秦汉以来的碑帖善本,终于明白了雅俗之分。他不分早晚寒暑,广泛临习,如临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代《开母》、《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 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一百本。他用半年时间手抄《说文解字》二十本共抄二十万字。他为了学习汉朝八分书,临写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潘校官》、《受禅》、《孔羡》、《大飨》各五十本,用了三年时间。他苦临各种碑帖,融会贯通,在书法、篆刻方面获得了相当高的造诣。客梅家,是邓石 如书法、篆刻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和转折点。从此,他技艺日进,名声大振。康有为评其书艺说:“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其分书则道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盖约山峄、罔山之法而为之,故山人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人移篆分以作今隶,与《瘞鹤铭》、《梁待中阙》同法。”“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说:“完白以隶笔作篆,故篆势方,以篆意入分,故分势圆,两者皆得自冥悟,而实与古合。邓石如以隶法去写李斯小篆,创造性地发展了篆书艺术,犹如孟子发展孔子的学说一样,也是开宗立派之大师。其篆刻风格被后人称之为“邓派”。

邓石如的隶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之成就,也就是遍习汉隶各碑的结果。故学隶书当以汉隶为正途。初学先从邓石如的隶书入手,进而学习汉碑,也是一条途径。因为邓石如是一位集汉碑之大成者,并能运以篆法写隶,结体茂密坚实,线条婉约多姿。具有《史晨碑》之俊秀,《华山碑》之圆润,《张迁碑》之古质,体方而神圆,毫刚而墨柔,看似平稳无奇而变化多端。故在临写时,要注意避免一般学邓容易染上的习气,如带波横画起笔下拖,若《天发神谶碑》的方笔,其实邓石如到了晚年这种方法已很少用了。所以写横画起笔纯用篆法,不过分强调“蚕头雁尾”,出锋要做到短促有力,收笔时锋要提起;折笔方圆兼用;接笔处要笔笔分开。每个点画均要含墨充分,落笔时轻重相宜,不可使墨四处涨开,笔致显得漶漫无力。

由于邓石如的隶书,笔画饱满,点画相间很密,中心内聚,故要实而不僵,浓而不黑,所谓“密不容针,疏可走马”,这是在处理邓石如隶书结体时必须注意的。

邓石如的隶书,上取篆法之圆,下取北碑之方,方圆交融,遂成新格。用笔要注意不滑不涩,骨气洞达,结体变化多端,而不失持重,举手投足,得汉魏之节拍,一赞一笑,须合时代之情感。

邓石如的书法篆刻艺术,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为前人所束缚。正象他所刻的印语“用我法”,他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他的书作,与前人相较,确实充满了新意,但又能继承传统之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