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咳无痰第一方

 yy2751 2023-10-02 发布于黑龙江

    组成: 炙麻黄10克,杏仁15克,荆芥15克,苏叶15克,五味子10克,陈皮10克,桔梗15克,僵蚕10克,蝉衣10克,红花5克,全蝎2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

    功能: 疏风利咽,宣肺止咳。

    主治: 喉源性咳嗽。症见咽痒即咳,干咳少痰,甚或数周数月不愈,或咳甚者兼有喘鸣。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遗留的咳嗽,慢性咽炎复感外邪久咳不愈,也可见于变异性气管炎。

图片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每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毫升,早晚餐后分服。

    方解: 喉咽直连气道,为肺之内窍,外邪袭咽,极易累肺。故临床既有咽喉不利之症又有肺系咳嗽之症。风性善行数变、最易致痒,风寒或风热侵之,又易沿喉咽顺下犯肺。如风邪偏盛,可致咽喉不利,咽痒较甚,并致肺失宣发,咽痒即咳。其特点是咽痒必咳,不痒不咳,干咳少痰。显然,咳源于风邪所致的咽痒、咽喉不利,其引发咳嗽的病变核心不在肺而在喉咽,故也称喉风咳。本病之咳,为风邪滞留咽喉累及气道而成,故疏风利咽是其基本治法。方中麻黄、荆芥、苏叶,疏风散寒,宣降肺气,再合五味子,一散一敛,宣敛有制,既防发散太过,又避敛肺留邪,而止咳之力大增;僵蚕、蝉衣、全蝎、红花,疏风化痰,活血利咽,解痉止咳;陈皮、桔梗、杏仁、甘草,化痰利咽,宣肺止咳;方中黄芩,一防散寒药之温燥,二防外邪入里化热,三是五味子酸温敛肺止咳,以黄芩苦寒清肺降泻而佐之。正如《医学启源》“主治心法”所说:“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热无热,俱用黄芩为佐。”全方疏风利咽、宣肺止咳,治咳不重宣肺,而重在疏风利咽。疏风散邪以除致病之因,疏风、化痰、活血利咽以直达病变之所,与病因病机颇为合拍,故其效也佳。

图片

    加减: 咽干而痒,加玄参15克、麦冬15克、细辛3克;咳甚而喘者,加地龙15克、桑白皮20克;痰黏不易咳出者,加知母15克、沙参15克;咳黄痰者,去麻黄、苏叶,加银花20克、栀子15克、瓜篓皮20克;顿咳甚者,加白前9克、百部9克、地骨皮15克。《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