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勤”字不能解决一切

 王笃年 2023-10-03 发布于北京
进入高三,学生们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
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虽然没有像某些地方学校那样吃饭只用7分钟、上厕所都要一路小跑。
但是看得出,个别人由于紧得过度、睡眠时间减少,以至于课堂上刚刚讲过的东西,他回头就问——
因为,老师讲解时,他的大脑开小差了,瞪着大眼睛愣是没有听到。
不只高三学生,其他年级那些“特别自觉”的孩子,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

“勤学苦练”、“勤能补拙”等古训,是劝导年轻人专心于学的。
可是,观察发现,有的学生错误地理解了这些话的本意,一味苦学、死学,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甚至影响思维能力的正常发展。
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
但是,学习是用脑的劳动。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体力的付出,但毕竟不是单纯靠拼体力可以完全解决的。
“勤”,无非就是时间抓得紧。
持“勤能补拙”观念的学生,常常忽视了“成绩= 时间×效率”这一基本关系。
一味地抓紧时间,不只是早起晚睡,连课间10分钟也不舍得走出教室,“总想多做几个题目”。
有的在学校寄宿的学生,甚至在晚上宿舍熄灯后,到洗手间里去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做题,有的蒙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做题,等等。
这样的孩子,可谓“自觉到家”,令父母和老师放心。
电子游戏,他们自然不玩,连看电视、了解新闻的时间都被挤掉了。
课本之外的“闲书”更不可能去读,别人用于休息调整的时间,他都用在了学习(做题、看题)上。
结果是,知识面越来越窄,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对所学内容的真实兴趣越来越淡。
靠的只是一种负担沉重的、“考个好成绩向家长交代”的“责任感”维持学习。
其结果必然是陷入“越补越拙,越练越苦”的恶性循环。
学习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这没有错。
但学习是一门科学,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只有遵循其规律,“学思结合”、“张弛有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对于中学生,虽然按照传统的说法脑的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但脑的机能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如果不讲规律地乱用大脑,很容易造成神经衰弱等症状的发生。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还有的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甚至“把别人吃饭的时间用在学习上”(鲁迅先生有言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早工作上了),尤其是早餐时间,边吃冷面包等边看书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
长期这样下去,损害的就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智力发展了,连身体健康也要受到损害。
得不偿失
整个社会对学生的学习长期如此“抓”下去,损害的就不只是一个两个学生,不是一年两年的学生,可能几代人。
这,说大一点儿,关乎国家的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