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尘埃——儒家是如何分裂的?

 零壹贰012 2023-10-03 发布于湖北
历史的尘埃——儒家是如何分裂的?

儒家的分裂

01 孔门之主

孔老夫子去世后,学生们打算推选他们学派新的领袖。

此时孔子老一代的学生们,比如颜回、子路、曾点等,很多都已经去世,还在世的,也都在列国做了大官,践行着君子的使命,已无暇顾及学派的内部事务。所以,支撑起学派的重担就落在了新一代的学生当中,比如子游、子夏、子张、有若、曾参等,就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这些新一代的学生们,虽然是孔子老年才收的学生,如今也各自招了许多徒子徒孙,孔子的学派是从未有过的人丁兴旺。只是如果少了孔子这样一位核心与灵魂,这一大家子人很快就会散了。

在这里可以看看孔子本人究竟是个怎样的大师:孔子是如何摆脱“孔乙己困境”的?儒家思想,原本是孔子写给所有庶民们的童话

那么问题来了,学生们真的可以自己推选出一个领袖么?

这么做是很成问题的。因为孔子从来没有宣称过自己是哪个学派或者组织的领袖,他一直的身份都是“孔氏之门”的家主,而学生们也都是“孔氏之门”的成员。学生们拜师时,经过了一套效忠仪式(叫做“策名委质”),孔子与学生之间,不仅有师生之名,也有君臣之实。比如冉有、子路做了季孙氏的家宰,在季孙氏那里开完朝会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来向孔子汇报,接受孔子的批评指导。

而这孔氏之门的领袖根本不需要谁来推选,按照宗法制度由嫡长子继承就可以了。只不过孔子的嫡长子孔鲤先于孔子去世,而嫡孙年纪尚轻,学识也不足以镇得住孔子的这帮骄傲的学生们。

历史的尘埃——儒家是如何分裂的?

02 弟子们的矛盾

和早期的学生认真实践孔子思想的严谨风格不同,子夏、子张、子游等学生因为没有那么多跟在孔子身边接受言传身教的“学习时长”,主要学习的还是孔子当年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所以学问更多、知识更丰富,加上他们天资聪颖,思路敏捷,自然有骄傲的资本。但他们的问题,用孔子生前说的话讲,就是“狂简”,学习了孔子的思想和礼乐知识后,就有了“知识的傲慢”,却不知道用“仁”这一心法来端正自己、修习心性。

于是,新一代的学生们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思想上的分歧甚至矛盾。

子游嘲笑子夏只教学生们学一些日常扫地洒水、回答长辈之类的基础礼仪知识,却不知道教学生们“礼”的本质,就是在抓瞎。子夏也针锋相对说子游好高骛远,说话过分,不知道循序渐进的道理,其实是在诋毁圣人之道。

而孔子的另一位高材生——子张,则更加狂傲。因为他确实也是聪明、脑子好,所以为人也就尤其自视甚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智商高、情商低”,几乎把其他弟子都得罪了个遍。连出了名的老实好人曾参都忍不住说过,子张这哥们儿,一直都是这么一副敞亮而又锋芒毕露的样子,实是在很难和他一起共事于仁道!

这么多能搞事情的学生们凑在一起,确实把孔氏之门搞得矛盾重重,要是真没有一个有道之人出来主持大举,恐怕不需要几天,子张和子夏、子游的门人弟子们就会一言不合打起来。

历史的尘埃——儒家是如何分裂的?

03 子贡沉默了

首先出来主持大局的,是孔子当年的爱徒——子贡。

子贡是孔子在世学生中辈分较高的一位,而且以聪慧过人而闻名,他几度成为鲁国、卫国的国相,早年经商还赚得盆满钵满,这都让他在孔氏之门中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他几年前还在孔子的授意下,只身在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等地转了一圈,就不仅将一场齐国伐鲁的战争化解于无形,还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挑动鲁国周边的吴国、齐国、晋国打得两败俱伤,达成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的“封神”战绩,风头一时无二。以至于当时一度有些人觉得子贡比孔子还要牛。

孔子临终前几天,子贡回到孔子这里,陪在老师身边度过最后时刻。孔子去世之后,子贡也成为了主持孔子丧礼的人,带领着从四面八方赶来门人弟子们按照亲生父亲治丧的规格,为孔子守了足足三年的丧。三年丧期满后,那些在各国担任官职的门人们都要各自回去上班,于是纷纷向子贡拜别,各自哭了一场,随后离开。

历史的尘埃——儒家是如何分裂的?

子贡结庐

这些人里,有宰我、公西华、原宪、冉有、仲弓等《论语》中的熟面孔。他们这一别,以后恐怕很多人都再也不会相见了。

而子贡则留了下来,但并没有继续主持孔氏之门的事务,不知道他是不是不想掺和子张他们的那些内部矛盾,所以独自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就这样一个人又住了三年。三年之后,他在孔子墓前哭了一场,终于离开了孔氏之门。

子贡应该是最懂得孔子心意的学生之一,他在孔子临终时陪在榻前,孔子并没有关于未来孔子之道由谁来继承的问题,其中的意思应该已经清楚了。孔子并不觉得如今的弟子中有谁可以真正继承自己,即使是子贡,恐怕也不行。孔子真正衣钵相传的弟子颜回,早已经先他一步而去了,这是上天对他的丧弃。颜回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同样“好学”的弟子了。

对于仍然留在孔氏之门里的学生们来说,子贡自己一个人住在孔子墓前,意思也很明显,那就是无心参与门内事务。子贡在孔子墓前远远地守望孔氏之门三年,免得孔子的新一辈学生们因为无人照拂而过早分崩,那已经是他能为孔氏之门尽出的最后心意了。他们只能自己找出另一位能主持门内事务的人。

于是,子夏、子游、子张找出了一位候选人,那就是有若。

历史的尘埃——儒家是如何分裂的?

04 孔子的替代者

之所以选有若,是因为有若最像孔子,是孔子字面意思上的“替代者”。

孔子是个骨骼清奇的奇人,一个面相神奇的两米高壮汉,有若在相貌上自然和孔子长得完全不一样。不过在新一辈的出色弟子中,有若相对最为年长,而且言行最符合孔子温和而严肃、有威但不猛、恭敬但安详的气质。

孔子到了晚年,精力衰退,亲自教诲学生的时间自然不如往日了,子夏、子游、子张入门时的学问,也许就是有若这位师兄代教的,有若就相当于后期孔氏之门的代课老师。有若的一言一行,也和孔子的思想非常相似,比如有若常说,对父母、兄长的“孝悌”之心,是践行“仁”的本源。这其实就是和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孔子认为,“仁”发自面对先辈时内心生发出的崇敬,而在生活中,这种崇敬之心最常见的地方就是每个人面对自己的父母兄长时。一个人如果对父母兄长有“孝悌”之心,那内心就具有了最原初的“仁”,自然不会喜欢干那些犯上作乱的事情。

因为这样的原因,子夏等人才提出,请有若来继承孔子,担任孔氏之门的宗师。他们请有若坐在孔子的位子上,像之前对待孔子那样向有若行礼,尊称有若为“有子”。这个后来被称之为“儒家”的学派,有了第二位掌门人,不过也是最后一位正式的掌门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流传数千年至今的“儒家”,是从有若被推选为宗师开始才真正形成的。它不再是以孔子与门人的师生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型组织,而成为了一个修习君子之业、仁礼之道的社会学术团体,一个“儒者之家”。

但是,这样一个有组织、有领袖的“儒家”组织,在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的一瞬间。

历史的尘埃——儒家是如何分裂的?

05 黯然的有子

有若担任宗师,并没有得到孔氏之门所有弟子的支持。其中最主要的反对者就是曾参,这也好理解,曾参一定对有若这样一位“代课老师”是无感的,毕竟他自己的爹就是曾点,入门的学问不需要有若来传授。曾参他爹曾点本身就是大儒,曾经还因为谈了自己“在沂水河边洗澡”的志向,而得到孔夫子的喟然赞叹。有若虽然肚子里有些经纶墨水,可那点修为,和曾点比可能还是不太够看的。

所以对于有若被奉为宗师这件事,曾参就开展了暴风骤雨般的吐槽:“这怎么行呢?因为和孔夫子相似,就可以拿来做代替品?一样是水,寻常之水和浩浩江汉能比么?一样是光,寻常的光和秋日暖阳能比么?我们接受的在孔夫子的思想江河里洗涤自己,在孔夫子学说的阳光下得到照耀,别的玩意儿,一概不能比。”(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这是很重的话了。而且曾参在儒家里的影响力也很大,自己带了一批土地,周围也有一大帮亲友故老,曾参的观点,也代表了很大一批儒家门人的想法。

有若担任宗师的一段时间里,主要做的就是组织大家一起编纂孔夫子在世时的言行记录,这就是后来传世的《论语》。当然了,编纂孔子语录的同时,也夹杂进了他们的私货,将有若、子张、子游、子夏、曾参等人的一些语录也编了进去。但是,儒家一门的人心散了,队伍已经不好带了。在一次师生会面中,有若回答不出门人们提出的刁钻问题,于是遭到了罢课待遇。门人们站起来对有若起哄着说:“有子快从孔夫子的座位上下来!这不是你应该坐的座位!”

有若不能带领儒家,儒家找不到,也推举不出一位更合适、思想与言行更贴近孔子的人来带领他们。

而如何才能印证大家的学术思想更贴近孔子呢?要知道,孔子留给学生们的,只是根据已有文献编写好的《六经》,也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相当于古典文化的学习教材。但是《六经》内容博大,学生们顶多只能学通其中的几部,能学三部已经很了不起了。再加上孔子因材施教的特殊方式,相同的问题,孔子可能会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回答,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把握孔子思想的难度。

而孔子更加幽微而高深的性、命、仁的思想,平时又很少与学生们言说,颜回死后,恐怕已经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了。

儒家终于在此时发生了分裂,弟子们各自觉得自己的学术更纯、更贴合孔子的原意,谁也不真正地服谁。

历史的尘埃——儒家是如何分裂的?

06 儒分为八

多年以后,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子评价这次儒家分裂事件,把它称作“儒分为八”——孔子去世后,儒家遂分裂为八派,每一派都自称为儒家的正统,觉得自己是根正苗红的孔子继承者。

子张氏、子游氏、子夏氏这分家三兄弟分出去之后,孔氏之门里就由曾参主持局面了(有若去向不明,大概这一脉往后就消失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了吧)。曾参被尊称为“曾子”,不过他的角色更像是为孔氏后人守好祖业的一位守门人。孔子的嫡孙子思逐渐成长,也拜曾参为师,由曾参传道授业。但曾参、子思师徒的这一支,仍旧被成为子思氏之儒。

子思按照宗法制继承孔氏之门的正统地位,就让另一组门人脸上挂不住了,那就是颜氏一脉。毕竟颜回才是孔子唯一钦点过的继承者,颜回虽然早逝,但颜回的弟子们也仍旧觉得自己才是正宗的这一脉。更何况颜氏也是孔子他老母亲的族人,颜家和孔家一直挂着亲,孔氏之门里出自颜氏的门人一定少不了。所以,颜氏之儒也当机立断地站起来反抗,另立了一个门户。

除此之外,还有澹台灭明的澹台氏之儒,冉雍的仲弓氏之儒,在后来的战国时期,同样活跃于历史的舞台上。对了,仲弓氏之儒里后来还出了一个著名的支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叫做荀况,后人称他为“荀子”。

儒家就这样彻底分裂了,各派儒家都固守着孔子思想当中的一个方面,一边深入挖掘,一边以孔子为基础创出新的学说。

就像大海里的蓝鲸死后沉入海底,遗骸之上会形成叫做“鲸落”的小生态圈,并在海底深处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大思想家之所以伟大,也就在于他所提出的问题异常深刻,涉及的问题异常广泛,他所达到的思想上的深度和广度,标志着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上限。而当大思想家故去之后,他的学生们就在老师无比深广的思想维度里迷失了方向,只能各执一端,守在各自的领域里。

但泰山虽崩,群山依旧巍峨。哲人虽萎,哲人之后的一代代新人依旧枝繁叶茂。

历史的尘埃——儒家是如何分裂的?
历史的尘埃——儒家是如何分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