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酒席“怪象”,随礼100元1家6口人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三农小毛 2023-10-03 发布于湖南

导读:农村酒席“怪象”,随礼100元1家6口人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每年的十一小长假期间,都是广大农村办酒席的“黄金季”。有些网友说,这哪里是过节,简直是“过劫”。因为每年的十一小长假,就有好多个酒席在等着。这样过完了小长假,荷包也被彻底掏空了。近日在网上还有人在吐槽,月入两万都不够随礼的。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地方现在吃酒席随礼的金额都有这么高,在我的家乡这边就还是比较传统,一般酒席随礼也就是一两百而已。而且虽然随礼了,但是主家会回礼,同时还有一个“大礼包”。甚至有些人家办酒席,都是明确要求不收礼金的。

今天和大家说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在农村办酒席有一个怪现象:当客人随礼100元,全家六七口人一起去吃酒席时,主家反而还挺高兴。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悖,毕竟100元的礼金并不算多,为何主家会对此感到高兴呢?

这里先和大家说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在前不久村里的张大伯家办了一场盛大的寿宴,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长寿老人,今年已经90岁了。而且张大伯在村子里德高望重,他的大寿自然也备受关注。

在寿宴的当天,村里的李大娘带着一家七口人来到张大伯家,他们只随了100元礼金,但是全家都一起来吃酒席。因为当时我就在帮忙记账,对此事印象深刻。像其他的村民虽然也都是随礼一百、两百块,但都是一个人来参加,就连带孩子来的都很少。

看到这一幕,张大伯一家人却都挺高兴的,还热情的把他们一家子邀请进去入座。看到李大娘一家其乐融融地出现在酒席上,那种和睦、团圆的氛围也让张大伯一家人人心生欢喜。

估计有些年轻人对此不理解,认为这都是什么年代了,随礼这么少不说,而且还带着一大家子人来吃酒席,这也太不要面子了吧。可是农村的很多老人却并不这么想,还认为这个是好事,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因为这种和谐的气氛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它为酒席注入了更多的温情与热闹。

在广大农村地区,红白喜事、生辰寿诞等场合,酒席文化已经根深蒂固。而很多人家办酒席的初衷,并不是在乎礼金的多少,更主要的还是希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大家吃好喝好就好,因为办酒席就是图个热闹。

就拿李大娘随礼100元,却全家人都来吃酒席这事来说。尽管在物质上,100元的礼金可能并不丰厚,但在精神上,它代表了村民对张大伯的尊重和祝福。这份心意是难以用物质来衡量的。因此,主家对此自然会感到高兴。

此外,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个“怪像”也体现了农村酒席文化的延续与传承。酒席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某个特殊时刻或事件,更是一种社区凝聚力的体现。在这个特殊场合中,村民们可以借此机会增进感情、加强联系。随礼100元的全家人来吃酒席,无疑是对这种文化传承的支持与尊重。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随礼100元可能带来的经济压力。然而,在农村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的是情感交流和社区关系的建立。尽管礼金可能不多,但在这种场合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共享的欢乐时光。

何况在有些人看来,李大娘才随礼了100元,这并不值得一提。可是对于李大娘一家来说,这也可能就是能拿得出手的大笔钱了。

经过了解我才知道,这几年李大娘家里先后几个人患病,特别是前几年李大爷得了肺癌,虽然花了很多钱,也欠了不少钱。但人还是走了,这也让李大娘家里这几年的日子过得并不好。

可能李大娘也是感觉自己随礼100元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就把一家人都给叫过去吃酒席,这也算是给李大伯捧场。正所谓“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综上所述,农村酒席上的“怪像”——随礼100元却能受到主家的欢迎,实际上是农村社会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在这个特殊场合中,人们更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社区凝聚力的增强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因为在农村很多人办酒席,并不是为了多收礼金。对于主家而言,看到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享欢乐时光,那份喜悦之情早已超越了物质上的礼金价值。因此,这个“怪像”也成为了农村酒席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