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城分享|郭化若携笔从戎

 去病君 2023-10-0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图片

郭化若

榕城贫寒子弟

1904 年8 月10 日(阴历甲辰年六月二十九日)清晨,福州城通天境化民营郭氏老屋静悄悄的,突然,传出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郭家添丁了。父亲郭则揆是个清贫的读书人,喜得长子,遂按族中辈分(为22 世“可”字辈),为此子取名“可彬”(后更名俊英、化玉和化若)。这个可彬,就是郭化若将军。

福州郭氏的上祖是唐朝的汾阳王郭子仪,唐末移居此地,曾有“五子科甲”“四代七进士”的辉煌。郭可彬的祖父郭亲基,1891 年得中举人,但未及任职就病逝家中,遂家道中落,四个幼子弱女由其妻陈氏肩负抚孤之责,靠族亲资助及典卖家产度日。

郭可彬的父亲郭则揆参加过清末最后一次科举,不幸落第,辛亥革命后一度当过福州叙官局的录事。因家境贫寒,与胞弟郭则拯南下广州谋生,困顿无成。郭可彬的母亲姚榕秀靠织布度日。“薯米籴来,度饥难继,鹑衣典尽,遮体为艰,草被冬宵梦冷,破房雨夜漏频”正是郭可彬童年生活的写照。清宣统三年(1911),迫于生活困难,母亲含泪忍痛将7 岁的大女儿喻(小名),以身价40 元小洋卖给人家当童养媳,聊以度日。此后,郭化若家又先后卖掉了母亲的织布机、祖屋内一棵大荔枝树,甚至卖掉了祖屋。郭化若曾回忆说:“我永远忘不了一家人数日不餐,找来将熟未熟的南瓜清水煮汤分吃的惨景;永远忘不了数日无饭,摘来屈指可数的丝瓜清水煮汤的'香甜可口’;永远忘不了饥饿难挨,向小贩乞赊一碗红薯片全家分餐的情景;永远忘不了一家人形容憔悴、面视不语的凄凉。我虽然当时并不理解苦难的社会根源,然而却常常直瞪着愤怒的双眼,久久深思。”

1991 年10 月,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大学中国名人丛书编委会编辑的《中国名人谈少儿时代》,该书的第一篇文章为郭化若撰写的《我是这样离家的》。其中写到了“一次辛酸的回忆”:“一家人已饿了三天,除夕夜晚还借不到钱买米。我到祖母妹妹(照福州话称她为姊妈)家去借钱。我到她家时,她家已吃过晚饭。我说一家已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哀求没有钱就借点东西,去当几角钱买米度饥也好。反复讲了许久,借得一床发黑的旧棉絮,也不知哪年哪月哪一个用的褥垫。我扛着旧棉絮跑到各家当铺(当铺三十晚照例点灯到天亮),有的不肯收,说是太旧了卖不出去,有的只给二三角钱,中间一家先给四角钱。我不甘心,再跑别家,更不肯收,于是只好回去,当了四角。这时已近午夜,我用这四角钱买了两升粗米,一把柴,两个铜板的草纸,剩下来只有几文钱了,只好买了几文钱的虾酱。跑回家来,烧火煮饭,直到天亮才煮好一锅饭,一家人每人分得一碗过年饭。用米汤和虾酱当菜。”

图片

郭化若书法

家境贫寒,郭可彬难以上学,母亲教他识字读书。1918 年春,在叔叔的资助下,14 岁的郭可彬进入福州崇实小学读书。他勤奋好学,每个学期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名,学校按规定给予免费就读的奖励。郭可彬学习成绩好,书法也好,每年年底,他就在井楼门附近的一家面筋店的柜台上写春联售卖,以补贴家用。他用这一收入,添置了一件棉袍。

1920 年夏,郭可彬高小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但是,因贫穷交不起基本学费,郭可彬只得退学,转考入福州农林学校。

根据吴修美在《将军对故乡的深情》一文中回忆,1953 年春,时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的郭化若将军带着身边一位警卫员首次返回福州,下榻于福州仓山福建省人民政府交际处,时任交际处干部的吴修美负责接待。在回答了郭将军的有关福州情况后,吴修美问:“郭司令,您离家将近30 年了,这次要会见些什么熟人吗?”郭化若说:“我不找任何亲戚,只要求你帮我寻访一个人,那是我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郭化若用福州话说:“这位老师姓郑名秉诚,字怀中。他家就在学校旁边,好像叫保定巷。”吴修美就在第二天上午找到了郑老先生。老先生取出一沓旧照片,找出一张颜色泛黄的“福州崇实小学教员暨学生摄影”,指着郭化若,深情地回忆说:“他非常聪明,学业成绩好,是我最疼爱的一个学生。只是家里很穷,经常三餐不继,我当时想办法给他免费上学,也常常留他在我家吃饭……”在查实郑先生情况后,郭化若将军亲自登门拜访,师生情深,极为感人。这是后话。

1911 年,郭可彬家卖掉了他的大妹。此事对郭可彬的心灵伤害极大,以至于此后在延安时期,他一直不敢看《白毛女》的演出,生怕触景生情,心里受不了。

《郭化若诗词选》收有郭化若将军写于1977年冬的《七律·寻妹》,序言曰:“1922 年小妹才5 岁,因父母相继去世,人亡家散,随祖母由广州回福州。余于1921 年因二妹被卖,悲愤离家,时正流浪广州,咽泪送行于珠江之畔。心知后会无期,当此生离死别之际,心碎肠断,不能作一语。妹因家贫,于7 岁时亦被卖为婢,受尽打骂,体无完肤,14 岁逃出到工厂当徒工。日寇进攻福州时,厂长阴谋拐骗小妹赴港出卖。妹得悉,夤夜奔出,夜里,误入不良人家,又被拐卖,多次谋逃,均不得隙,自杀亦不遂。福州解放后,妹曾来信求助,余当时适初接上海警备,任重才轻,忙碌疏忽未将地址记下,翌日寻之,信已被家人焚毁,妹亦从此不复来信。近得甥女来信,方知妹已迁同安,子女过多,生活仍相当困难。余未能援助,悔恨莫及。乃乘今年休假与出差之便,冒酷暑于8 月中赶回家乡福州。赖党组织照顾和诸战友之助,使小妹得便回到福州,并已安排回籍安家。59 年久别重逢,执手相看,不尽欲言,草此以志余过。”

图片

《郭化若诗词选》,福州市政协主编

诗曰:“五十九年分别后,哪堪回首问从前。哀啼难免鞭笞苦,泣血谁为弱女怜?幸喜江山新改建,犹疑手足吝回笺。相逢欲诉别离事,疑梦疑真不尽言。”

“哀啼难免鞭笞苦。”作者自己注释写道:“小妹出卖时余在广州,读家书,不禁回想起1911 年卖大妹时,妹哀啼痛哭:'妈妈不要卖我!妈妈不要卖我!我宁愿饿死在家中。’这一哀啼之声,回旋于脑际近70 年。此时小妹想必哀啼:'伯母不要卖我!’”

“犹疑手足吝回笺。”自注写道:“30 余年小妹为什么不再写信来?我总猜想她也许对我家绝望了,对我也绝望了,所以见面后,我最先是向小妹请罪,而小妹却说:今天兄妹得到见面,就是最大的幸福,过去的伤心事,以后慢慢说。她在近60 年中磨炼得坚强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1947 年8月间任华野6 纵16 师的团政委,沙土集战役后,曾与郭化若彻夜长谈。彭冲回忆道:“过去听说,化若不苟言笑,可通过这次交谈,我发现化若其实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他向我讲起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为了供他读书,先后卖了两个妹妹时,几乎都要落泪了。”

1922 年春,18 岁的郭可彬决定离家出走,去广东闯出一番新的天地。

黄埔军校“榜首”

1922 年春,郭可彬辍学离家,到广东汕头投奔姑姑,在潮汕公路局当临时工(测量员)。后来,又随姑姑到上海谋生。1923 年,他辗转来到广州,靠替人代书、抄稿、写碑文为生。经同乡引荐,先是在桂军独立旅司令部当文书,后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做一些事务性工作,改名为郭俊英。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共产主义浅说》《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渐渐开始觉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学生社组织的革命活动。

此时,黄埔军校强烈吸引了郭可彬的视线。

1921 年12 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1923 年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1924 年1 月24 日,孙中山组织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中正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因故辞职,由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28 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建立军校。5 月,任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 年5 月,从1200 名考生中正式录取学生350 名,备取120 名。5 月5 日开始入学。6 月16 日,举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郭俊英从报纸上得知黄埔军校第四期招生的消息,便积极备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改名为郭化若的郭俊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

1925 年秋,郭化若被编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第二团,加入了由周恩来等创建的“青年军人联合会”。

图片

《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

亲 历 东 征

当时,广州革命政府控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中部地区,广东东部和南部却被封建军阀占据。

1925 年9 月,原已被打败的广东军阀陈炯明残部,乘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平叛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再次叛乱,重占潮州、汕头;盘踞广东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也与其配合,企图向广州进攻。

广州国民政府为彻底消灭广东省的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遂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此时的广州国民政府已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开始为6 个军,后增至8 个军。到1925 年底,国民革命军有85000 人,实力大增。9 月底,东征军的序列配编就绪。蒋介石任总指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路纵队:第1纵队,何应钦任纵队长,兵力1.5 万人,为中路;第2 纵队,李济深任纵队长,兵力1.2 万人,为右路;第3 纵队,程潜任纵队长,兵力约6000人,为左路。东征军总兵力3.3 万多人。郭化若所在的黄埔军校学员队,被编入第1 纵队参加战斗。

国民革命军出师东征,兵锋所向,直指惠州。

惠州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是东江门户,南方第一坚城。陈炯明的主要兵力在此盘踞。

何应钦率第1 纵队攻打坚城,第2 和第3 纵队配合,执行阻敌、策应、截击溃敌任务。

战斗于10 月13 日上午打响,国民革命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攻城,敌负隅顽抗,战斗激烈异常,战至次日傍晚,坚城遂克。

在这次战斗中,共产党员发挥了重要作用。第1 纵队参加攻城的27 名连党代表,21 名牺牲,6 名负伤。参加东征的一位苏联顾问说:“惠州要塞实际上是共产党人拿下来的。”

郭化若参加了这次战役。在攻占惠州之后,豪情满怀的郭化若写下了《攻占惠州》一诗:“袭取杨刘又出征,前锋忽报破坚城。连年苦战抛枯骨,鬼火随风聚复生。”这首七绝,收入了《郭化若诗词墨迹选》和《郭化若诗词选》。

国民革命军攻占惠州后,兵分三路,向东江腹地继续进攻。11 月4 日,东征军收复潮州汕头,28 日后,又攻占五华、兴宁、梅县、大埔,乘胜追击残部,直至福建永定一带。至此,陈炯明残部流窜于闽赣边,再也无力袭扰东江。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另一部又先后消灭了邓本殷在高州、雷州及海南岛的部队。至此,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趋于统一,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奠定了可靠的后方基地。

郭化若所在的第1 师2 团驻守惠州。周恩来派总政治部主任萧鹏魂任惠州留守处主任。此时,郭化若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郭化若回忆说:“在惠州留守的近3 个月,我结识了一些共产党人,有较多机会阅读了马列主义理论书籍和《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心领导穷人闹翻身的政党,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初步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生观。同年冬天,我由缪芸人、廖翰平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 年春,郭化若由黄埔军校入伍生考入炮兵科,10 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在万人毕业典礼大会上,校方安排郭化若作为学生代表致“答词”。郭化若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当永远站在革命观点上,站在民众利益上去努力奋斗!”“我们要用枪炮向着敌人打去,用赤血洗净社会的污点,用头颅填平世界的不平。”

根据黄埔军校优秀毕业生留校工作的规定,郭化若留校并被委任为炮兵第2 队代理队长,在党内被选为支部书记、党委委员。

在黄埔军校,郭化若继续保持勤奋读书习惯,各科成绩一直出类拔萃,而且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天,蒋介石检查学员的作业,当看到其中一本时,他翻了几页,就责备教官说:“我今天是来看学员的作业的,你怎么把字帖混在一起送给我看呢?为何这么粗心?”

教官一愣,伸头一看,便笑着解释:“校长,这不是字帖,这是郭化若学员的作业本。”“是吗?”蒋介石顿时双眼一亮,赞叹不已,“写得太好了。”蒋介石由此对郭化若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黄埔,他(郭化若)是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然而因为这个缘故,这个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大队最优秀的学生毕业考试分数被人为地压低,总成绩79.8 分位居第二,第一名的总成绩只比他多0.3 分,其中唯一品行一项比他多12 分。好像国民党员的品行比共产党员要好。教员、学员不干了。为了平息众怒,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下了两个手令调郭化若去当他的秘书。这是个待遇很高的职位——可以和蒋介石同桌进餐,而又不需要承担什么义务,不用发表声明,不用退出共产党。但是郭化若没有坐在蒋介石的饭桌前,他跟着共产党走。”(魏猛《上马迎敌焰 下马治兵书——访〈孙子〉译注者郭化若将军》,原载1987 年8 月3 日《人民日报》)

郭化若回忆说:“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和教官推荐,校长蒋介石两次下令调我去当秘书,我坚决回绝了。”

转载来源:闽都文化研究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