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管理处全体职员合影。前排右一为林振雄(林振雄后人供图) 林振雄为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题写“气壮西湖” 林振雄 林振雄,祖籍广东兴宁,1888年生于广东归善桥东(今惠州市区桥东街道),参加过同盟会,在国民党中资历很深,几度浮沉于政坛。由于亲历亲闻众多重大历史事件,他的人生几乎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爱国爱乡是他不变的底色。在历史重要关口,他选择与人民政权一道,守护建设惠州这座千年古城。 立志救国:戎马倥偬有建树 林振雄出生的时代,正值清末中国惨遭列强蹂躏,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自幼聪颖的林振雄在接受教育后,逐步立下从戎救国的远大抱负。1906年至1908年,林振雄先后在虎门讲武堂和保定军校就读,之后他获清政府官费选派前往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同学有蒋介石、王柏龄等。在日本学习军事期间,林振雄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林振雄回国参与汕头光复之役等,之后又回到日本继续完成学业。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林振雄结缘近代军事教育的重要一站。1915年,他应邀担任该校的教官,后来任骑兵科主任教官,叶剑英、李范奭(1948年出任韩国首任总理)都曾是他的学生。1920年,林振雄参加粤军,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由于早年在日本军校、云南讲武堂的经历,他成为黄埔军校早期筹建的重要人选。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决定筹办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长,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等为筹备委员,分设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等五部,其中林振雄被孙中山任命为管理部临时主任,负责该校基建等事务。自此,林振雄一生就与黄埔军校分不开。 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硕果,是培养革命军事、政治骨干的摇篮。择定校址为黄埔长洲岛上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林振雄一上任即率领士兵与工匠进入黄埔岛,对校舍、教学场地和道路等进行修葺。因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多处房屋倒塌,林振雄与技师和军校教职员“一同对其进行整修,历时两个月才完成”。1924年5月,黄埔军校正式成立,林振雄就任为管理部主任。管理部负责黄埔军校的庶务、交通、卫戍、交际等事务,同时也管理陆军、监狱、军乐、消防、军纪、风纪、清洁等。作为主任,林振雄要“每天早晚各一次必须巡视军校内外周围,发现问题要立即处理”。黄埔军校的建校条件也非常艰苦,林振雄在其自传中所说:“黄埔军校的官兵所穿用的军装、军帽、军鞋、蚊帐、棉被、手巾牙刷、牙膏、课本、学习文具以及伙食费等开支,全由党代表兼广东省省长廖仲恺那个大荷包供给的。”教官和学员同抱革命救国理想,不分彼此,“箩筐盛饭,八个人同吃一盆青菜、咸菜、豆腐之类,平日很少吃猪肉。每八个人一小围,盛饭蹲在地上吃。有时廖党代表盛一碗饭,蹲在学员旁边吃,其乐融融。每个教官和学员吃得饱吃得香。生活虽然俭朴,但教员和学员精神饱满。”可以想见,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林振雄要做好军校管理处的工作极其不易,而黄埔军校最终能培养出国共两党大量优秀军事人才,林振雄有一份重要的功劳。至1926年6月,因身兼数职难以兼顾,林振雄暂别黄埔军校。 幕后功臣:参与东征全过程 1925年2月和10月,广东革命政府对陈炯明势力发起两次东征,以第二次东征的攻克惠州之役最为激烈。林振雄不仅率部参与战斗,在惠州之役后继续东进,攻城拔寨,并在平定东江地区后镇守当地。因此,林振雄参与了东征全过程,称其为东征胜利的幕后功臣并不为过。 为消除北伐后顾之忧,自1923年夏开始,孙中山着手讨伐盘踞东江的陈炯明部,更亲赴惠州前线视察勉励。作为惠州人,林振雄受负责攻城的桂军所托,带一批当地人随军前来从事策反和向导等工作,并派人潜入惠州城刺探情报。然而,惠州这座号称宋代以来就未曾被攻破的“南方第一坚城”,始终久攻不下,成为孙中山生前一大遗憾。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分左中右三路发起第一次东征,其中刘震寰的桂军负责中路以围攻惠州,但桂军态度消极,围而不攻。由粤军和黄埔学生军组成的右路军经广九铁路、淡水、平山,直取海陆丰、潮汕地区,奠定第一次东征胜局,陈炯明部将杨坤如困守的惠州已成孤城。部下骆凤翔宣告起义,杨坤如见大势已去,被迫弃城逃走,东征军得以占领惠州。然而,杨坤如通过时任东征右路军总指挥许崇智的关系得以重踞惠州,骆凤翔被驱逐。孙中山逝世后,杨希闵、刘震寰发动叛乱,东征军回师平叛,杨坤如在惠州再附陈炯明,东江各地再次落入陈炯明势力之手。 为解决第二次东征的惠州问题,骆凤翔成为此事重要人物之一。1925年秋,任蒋介石参谋长的林振雄受蒋所托,请骆凤翔至黄埔相见。两人既是同乡,又是旧友,经林振雄反复劝说,骆凤翔遂与其一同前往黄埔。第二次东征于10月开始,进攻惠州时,任东江宣抚使的骆凤翔亦曾提出发挥火炮优势、步炮协同,主攻一门并佯攻南门策略,得到蒋介石采纳。纵观东征军部署,由于整个惠州城包含惠州府城、惠阳县城(两城有一桥相连),城高墙厚的惠州府城是东征军主攻的战略目标,对惠阳县城则采取围攻。10月11日,惠阳县城“已有林振雄、骆凤翔担任围攻,并称城内之敌,有愿为内应者”,其中林振雄率领的东江警备队任攻克惠阳县城之责,阵地在南津八仙岭,主攻惠阳县城的东门、北门,并有炮兵协助部队进攻惠阳县城。14日下午4时许,东征军破惠州府城北门,杨坤如率残部向惠阳县城逃窜,被东征军截击,只身逃脱;惠阳县城亦为东征军所占领,实现惠州城的完全克复。之后,林振雄被任命为东江警备司令。 惠州既克,东征开始第二期作战,林振雄亦有贡献。此时东征军分为三个纵队:第一纵队出海丰、第二纵队出紫金、第三纵队出河源。攻紫金一路,蓝塘“为军事上所必争之地”,紫金又是“兴宁、老隆、河源三县之枢纽,紫金一失,兴宁之前障已撤”,因此陈炯明部以惠州城为第一要塞,紫金“为第二险要”。东征军于10月23日先克蓝塘;24日,林振雄部克复紫金,“入潮汕兴宁之险要,现已为我军所得”。之后,林振雄部会合第四军于紫金,进攻兴宁。至11月,东征军基本荡平东江地区,取得东征完全胜利。 1930年,林振雄再次被任命为东江警备司令期间,为了纪念缅怀东征阵亡的黄埔军校官兵先烈,决定在主攻方向——惠州城北门前方、西湖五眼桥侧建立纪念碑。林振雄亲自题写“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并在碑座后面嵌入云石上题写“气壮西湖”。 不畏权贵:远离蒋介石集团 1932年9月,林振雄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高级参谋。1936年1月任陆军中将军衔,期间兼任国民政府军法总监部监员,南京城国防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35年,南京修筑国防建筑工事,经手此事的经理股股长董望翘与临时工程处副处长郭达民涉嫌贪污。当时,董望翘与郭达民随同主任委员林振雄至第一工区察看工程时,林振雄见路旁堆有不堪使用之红石,“当即告诫董郭两人勿将此项石子施用各工事,经董郭两人应允勿用”。一个月后,林振雄随同参谋部一位次长巡视第一工区时,“见各工事仍用质地松散之红石子,此为林振雄报告董郭两人阳奉阴违之所由来”。林振雄据此上报情况。岂料此案发展成竟要林振雄赔偿已建工程改建部分,林振雄之后报告,表明自己“向视贪污如仇敌”,如有发现舞弊之事仍会“不顾一切照样尽情揭发”。最终考虑到林振雄为官多年但一生清贫,赔偿得以免除。而董郭二人则被枪毙。 此事之后,林振雄与蒋介石集团渐行渐远。“两广事变”期间,滇军班底的国民党军第51师企图哗变投靠陈济棠。林振雄一度主动请缨,言自己在粤任职多时,愿领命担任秘密工作,以派往第51师为宜。因为该师干部多为其在云南讲武堂的学生,他将亲自对该师“谕以大义,使之以轰炸被迫为由,退入粤境,至相当时期,担任敌之后方破坏工作,以期中央军事容易奏效”。然而,建议未被采纳。1936年7月,林振雄觉得在参谋本部的五年建树无多,“愧对党国”,恳请回乡。之后,林振雄返回家乡惠州闲居,并在此期间撰写《蒋介石之失败》一书,揭露蒋介石的专制独裁,自此宣告他与蒋介石集团分道扬镳。 抗日护乡:组织民团抗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的军事委员会主办的《军事杂志》刊登一封林振雄于1932年9月写成的致日本首相犬养毅书(实际上犬养毅在1932年5月即遇刺身亡),谴责日本当局侵占中国东北。林振雄认为,一方面日本企图以中国东北补充自身实力,最终只会打破太平洋均势,美国“岂肯坐视阚虎添翼,而不联络英法共同制止乎”,德国就是前车之鉴,“扩充未完,位已不保,国几沦亡”,劝谕日本勿重蹈覆辙;另一方面,日本在日薄西山的清末时期尚且未能夺取东北,何况中国早已今非昔比,“睡狮已醒,困獒必斗,其尚可仍旧侮辱之乎?”应该说林振雄对国际局势的看法基本是准确的,预见了日本的败亡和对中国前景充满了信心。 七七事变后,战火很快就蔓延到上海。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林振雄当时已寓居家乡惠州等地。至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大亚湾,广州及东江下游各地迅速沦陷。林振雄当时受命在广东东江组织自卫团抵抗日军,《申报》对此有所记载:惠阳之日军,已被民团围困,激战四五日,日军不敢冲出城外,华军则控制四乡,断绝日人交通运输……目下东江下游,全被华方控制。至于淡水、稔山、鸭仔步、白芒花、三多祝各处,则被自卫团谭炳光部、林振雄部及防军警卫团等控制。因此由大鹏湾至惠阳一带,日军已不能通过。数次押运粮械之日军被民团伏击,截获辎重军用品无数。 1938年11月,日军开始以广州为中心收缩战线,放弃了大亚湾方面的补给联络线,中国军队也在12月先后克复惠阳、博罗等地,中日军队形成对峙。林振雄率部参与相关军事行动。至于他的队伍去向如何,目前尚未得见相关资料记载。除林振雄本人参与抗战外,据资料所载和林振雄后人叙述,林振雄之子林炳辉曾参加东江纵队第七支队,在北撤中负伤回家养伤。林家还帮助营救过东江纵队一些被捕同志。 “近水救火”:惠州解放立奇功 1949年9月底10月初,人民解放军向广东进军,国民党广东当局崩溃在即;在东江地区,除了包括惠州在内的少数城市尚未解放外,广大乡村地区基本为粤赣湘边纵队所解放。其中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主力在9月开始就从海陆丰转战惠、宝地区,10月10日至13日先后解放多祝、平山、淡水等地,14日向惠州进逼。 在此前后,国民党军慌忙撤出惠州城,城内秩序形成“真空”,仅有地方反动武装300余人组成“反共救国军”潜伏城郊,隔江窥探惠州府县两城,伺机进城洗劫。经过讨论,商民推举久负盛名的林振雄和张友仁等在惠阳县商会组织成立“惠州维持会”,林振雄任会长,负责率领惠阳县警大队、税警大队、刑警短枪队、惠州两城商人自卫队等武装人员和店员共100多人进行护城斗争,维持惠州治安。然而,维持会的武装无论是人数还是力量,都不是城外反动武装的对手,人们急切希望人民解放军能尽快接管惠州城。为此,林振雄、张友仁委派林岫浓(林振雄侄女)肩负起与共产党联系的重任。几经周折,林岫浓找到东江第一支队情报人员李福,李福就惠州城安全作出布置。10月14日晨,林振雄等与李福等同志在惠阳县商会会面。维持会依照此前李福所定维持惠州城的安全措施做了相应准备。这时,惠州城出现戏剧性的一幕:武装人员守住府县两城主要交通要道和制高点,刑警队配备电船、汽车日夜分水陆两路巡逻,在维持会控制的所有要道和制高点、巡逻车船上插上赶制好的五星红旗,并让维持会人员佩戴袖章,以显示解放军力量已经控制全城。群众欢欣鼓舞,市内安定如常,上演了一出惠州“空城计”。城外的反动武装见状不敢妄动。 14日下午,林振雄、张友仁等到下埔迎接由东江第一支队参谋詹梧率领的30多名短枪队进城。下午5时,又由东江第一支队参谋处主任罗欧锋带领东江第一支队独立第三营第一连从淡水赶来进入惠州城。15日,东江第一支队司令员蓝造率领新编独立第三营进入惠州城,惠州宣告解放。当天,蓝造司令员参加了惠州维持会召开的座谈会,会上表扬了惠州情报人员和惠州维持会有功人员,并同意林振雄、张友仁的请求,以他们两人的名义,代表惠州维持会发给惠州护城有功人员奖状。由惠州维持会发起的护城斗争,争取了五个昼夜,使惠州城免遭劫难,保护了惠州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为东江第一支队主力赶赴惠州赢得了宝贵时间,使得解放军得以不费一枪、不损一员,和平完整接管一座城市,林振雄等可谓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后,林振雄曾出任惠阳县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1957年,他联同一批当地教育工作者,共同创办“惠州华侨中学”,林振雄任该校董事长,1964年病逝。林振雄的一生,跌宕曲折,但他始终以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为己任,其爱国爱乡之情,使他在历史重要关口,顺应潮流,与人民站在一道,守护一方安宁。(钟远明 谭宇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