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博也是一个和自己和解的过程

 若歌sweet 2023-10-03 发布于山东

去看了电影《坚如磐石》,人类在地位、权力、金钱之中,在政治与经济之中,才能看到人性。也许,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甚至以家人之名。

我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如此深刻真切地体会到,社会运转机制下的人性的流转。我不知道,是否是年纪的增长,还是一些整体感官的增加。

我忽然想到,我在初中的时候读鲁迅,当时想那个时代人真的是在吃人吗?读《许三观卖血记》,在想人真的可以通过卖血挣钱吗?那个时候,没有人生的阅历,单纯地在看书,看不出背后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

我大学的时候,也买书,看不进去,《平凡的世界》是我硬着头皮读的,《红楼梦》这个大家都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代表作,我是一点没读下去,家里还在书架上。我现在再看自己曾经读书的苦恼,读不懂,是因为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人性的感知。现在再看《红楼梦》《西游记》的解析,我是饶有兴趣的。

我发现,读人文社科这个东西,是需要门槛的。需要有对社会的感受,你需要有对生活的体会,你需要有对人性的认知。这就是为什么,我读研读博这么多年,很多书我都是看不懂的,有的看懂了,不过是只言片语的感受片段。当然,有一部分人如鱼得水,是他们掌握了学术界生存的本领,抓住了写作和学术界市场的需求。而,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有个朋友曾说,「读博这个过程,真是把人的所有缺点都暴露出来了」

是的,读博这条路,漫长和4年+的时间,大多时候只能一个人去面对,需要自己规划时间、安排计划、甚至是选题、阅读与写作。

还要面对比较,同辈的比较、导师的比较等等。在一个身边都是高手的环境下,需要独自面对太多的东西。

还需要面对经济的不独立,经济基础决定是上层建筑,就会始终把自己看作弱者。做弱者的感受,可是只有弱者才能感受到的。

大多博士生痛苦的来源,不过是困惑于这个论文写不出、发不出去,于是,大多数博士生选择了妥协,不卷学术了,安稳毕业;还有一些人困惑于师生权力不对等下的痛苦,精神内耗、很难走出去。

有痛苦,才会有感知,对社会的感知,对人性的感知,对一切的感知。

众生皆苦。世人眼中,象牙塔中“最顶尖”的这一批人,尚且如此痛苦。这是小红书的一些评论,全世界的博士都一样。

人活着,就是一个与自我和解的过程。读博,以最小的代价,让我先找到了一个契机,和自己和解。

当我们试着去妥协、认输,其实是在人生的阅历增加中,部分洞察了社会的真相和运转逻辑,好嘛,再卷也不过如此。索性不去卷了。

还有一部分人,就是像我们看到的奋战在一线的部分的导师们,他们一边运用自己的权力,一边运作自己的资源,一边完成和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忘记了,曾经的经历,他们被社会机制异化,他们在那个地位中,行使着他们自己不自知的权力和采取着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然后,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这些学生抗压能力差,不过如此尔尔」。这就像,李嘉琦的言论「你们工资都不涨的么,都有没有努力工作?」资本顶层设计中人的思想,在不反思的情况下,都是一样的,他们自然而然做出着这样的选择。

其实,不再痛苦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我发现,去看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会发现,「哦,这个世界的运转体系就是如此!」

所有人执着的“相”,追求的“相”,功名利禄,物质财富,升官发财。就是如此,这就是世界。

当这样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做出类似的行为不足为奇。

人性,就是如此。也本该如此。要求人性按照你心中的定义的“良善”去行事,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当理解了社会运转的“相”本身,要么成为他们,要么不成为他们。

成为他们的方法很简单,无止境地增加自己的欲望、能力,去追逐、去努力、去成为。

不成为他们有两种,一种是彻底摆烂和躺平,但显然这不太可能。还有一种,「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他们都说当年明月是最明智的,他从小读历史,写出了《明朝那些事儿》,然后从作家界激流勇退,被领导发现了才能,然后专心「大隐隐于朝」,一路升迁。写到这里,我也忽然理解了,小时候就抄写在好词好句笔记本上的话,王德峰讲的《心经》生活便是如此。道家讲人生要做减法,那就是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佛家讲,要空,自性本空,不要执着于自己看到的“相”。诸如,“这些人怎么可以这样”,这都是执着的相。其实这大概也是老人说的「难得糊涂」,就是其实什么都懂,但是装糊涂。我觉得这个境界是很难的,你需要大量的历练才会懂,懂得了还能坚守自我,这太难了,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成为他们」,所以都成为「曾经讨厌的样子」。

我觉得有些轻松。这一次,我似乎真的又一次和解了。当然,学无止境,我们都要终身学习、终身在社会中去修炼自我。

早晨我起来打印了王德峰讲的《心经》,然后读完了。我把文字版转载来,放在另一篇文中。很有启发。有一些看懂了,有一些还没看懂。

此刻,我们所抱怨的、指责的,都是「相由心生」的结果。所有的顺境、逆境,都是客观上比出来的,这些都是我们执着的“相”,是表象,而不是本质。人世间所有的苦境、顺境和逆境,都是心生的,是我苦,而不是外界强加的。

其实不读博,也会遇到烦恼。

烦恼即菩提,都是一个很好的修炼的机会,彼岸就在烦恼中。

见天地,见众生,见人。

我们只有在社会的历练中,在不确定的生活里,才能找到成长的机会,才能看到人性。

而读博其实也是一个好机会,在一个小团体中,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就能见到不同的人在运用权力时的做法。

职场,也是一样。

我发现,那些生命中的「大道理」,都是一点一滴地要去慢慢领会的。我们要去和痛苦相遇,然后才会受到启发。

hhhh回到现实中来,还要继续学习怎么写论文!!!还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在论文中,但是,当不去内耗地写论文,我想又是另一番景象。

祝福大家。愿大家都在烦恼中,和菩提相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实,一直烦恼也很好,执着于相,也不错,人生还有对抗的意义;走出来也不错,内心安宁,很多东西突然就不怕了,很多之前特别想要的突然不太想要了,活在当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热爱着,微笑着,去体会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