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则徐在南京

 燄艳 2023-10-04 发布于江苏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在他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从道光三年(1823)升江苏按察使至道光十六年(1836)是在江苏度过的。特别是他自道光十一年(1831)调任江苏巡抚到道光六年(1836)奉召入京的六年间,他主持江苏政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救灾办赈,关心民生,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是人们称道的“好官”。

     林则徐在任江苏巡抚任内,曾几次来南京。应该说,他和南京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其实,林则徐和南京发生关系却远在嘉庆十七年(1812),那时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南京对他以后步入仕途、大展宏才是至关重要的。

嘉庆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阴历,下同),林则徐第一次来到南京。这次,他是来拜见两江总督百龄的。根据金安清《林文忠公传》记百龄是位识才的大员,他在嘉庆十一年(1806)任汀漳龙道时,见到二十岁的林则徐,就认为他是难得的“大器”,并“广为延誉””,这对林则徐后来施展才略有一定影响。百龄是有眼力的,没有看错了林则徐;林则徐是有才智的,也没有辜负百龄的期望。这次,林则徐是由苏州经龙潭入朝阳门进城的。首先进入他眼帘的是气势雄伟的南京城墙,他“见前朝城阙遗迹,为之感喟”。第二天,拜会百龄未遇,便赴钟山书院拜见八十三岁高龄的著名古文家姚。林则徐在日记里记道:()耳目步履,少年尚或不逮,珊珊仙骨,留住人间,当代灵光,殆指示数屈矣。”这年除夕,南京大雪,平地积雪五六寸,嘉庆十八年(1813) 新春佳节起积雪满庭”,银装素裹的世界,更增添了六朝故都的壮丽姿色。中午百龄特地邀请林则徐过府欢饮,祝节赏雪。面对这大好河山,加之主人情款待,客人深感“知遇之恩”,谈得非常融洽,直至深夜方散。后来林则徐为百龄代撰折稿,并为百龄《平海集》题七言古诗一首。林则徐是位有一定造诣的书法家,在此期间,他为百龄写了扇面,又给制府衙门诸同人书写了条幅、册子数件,留作纪念。正月初六日,林则徐怀着欢畅心情,从水西门登舟北上。这一次,虽然只逗留了十二天,但南京给林徐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过了三年,林则徐在北京听说两江总督百龄死,他很悲恸,专为百龄写了碑文、祭文,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林则徐第二次来南京是在道光三年(1823)。这时,他任江苏按察使。因江苏水灾被召进京询问后返回途中,接到两江总督孙玉庭来信,要他来金陵一晤。林则徐于十二月八日由丹徒起程,初九日到南京。他在南京只停留四天,谈完公务,又匆匆踏上归途。

道光十一年(1831),林则徐第三次来南京。这次,他是由河南布政使调江宁布政使的。当时,正值大江南北水患严重,千里沃野一片泽国。他于七月十五日从河南启程来南京,为了救灾,他采办粮食,勘察水情,赈恤灾情,取道淮扬向南京进发。他在经过河南商丘时,采买小麦三万石,亲自督运由黄河顺流而下,以救嗷嗷待哺的灾民。可见,林则徐是多么关心黎庶。八月初六日,林则徐抵达南京。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是继百龄以后第二个赏识并奖掖林则徐的封疆大员。林则徐许多有成效的救灾措施,都被陶澍采纳了,并奏请施行。这对和缓灾情,恢复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和痛苦,起了积极作用。他的好友程恩泽十月和他在南京分别时写了长诗以表惜别之情,内中就有不少诗句赞颂他的救灾恤民“政绩”。就在这个月,林则徐奉命任总习江北赈抚事宜,离开了南京。

林则徐对南京有着较深的感情。道光十三年(1833),他在江苏巡抚任内,七、八月南京等地暴雨成灾,水患严重,他上疏说:“该()县北乡沿江各圩,潮水冲溃,田禾先已被淹。其东南乡沿河一带圩田,前被河水灌注,情形尚轻,复值江潮加涨,淹没殆尽,民情困苦。”又说(江宁)西乡圩田均系贴近大江,前已被淹,七月中旬以后,连遭大雨,江水盛涨,附近江圩之处,一片汪洋。又东乡贴近秦准河之凤东等区,因河水通江,江水加涨,拥入河内,水不能下流,倒漾散漫,田 禾均遭淹没。”林则徐根据受灾县的灾情,一面果断地先行发放银两,一面又请求朝廷准“将上元、江宁.....六县沿江被淹各乡,先行抚恤一月折色口粮,以资救济。”

林则徐第四、五次来南京,分别在道光十四年(1834)、十五年(1835)。这都和当时科举考试有关。道光十四年乡试,身为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前来视事。恰巧,主持这次乡试的官员龚守正(季思)、赵光()都是他的好友。他于七月二十三日由苏州赴金陵,八月一日到达,在南京住了一个多月,九月二十日出水西门乘船返回苏州。这次,他在南京活动的时间较长。他对当时考场的陋弊做了必要的整顿和改革,这对举贤任能是有利的。由于时间比较充裕,加之友入相聚于名城,他的心情舒畅,游兴颇浓,几次观赏了南京的风景名胜,领略大自然绮丽瑰伟的风光。九月初九日,秋高气爽,他约友人王竹屿、沈礼田游莫愁湖,湖光山色,尽情流连,从晨至夜,几乎忘返。十日,王竹屿、沈礼田又约他去城西一游,他也欣然从命。据《林则徐日记》记录,这一天的游踪是:“先至随园看木芙蓉,又赴妙相庵,庵内新建屈子祠,僧人耕生,以其师金梅峰遭水厄,因建祠而奉其师于旁;祠颇开爽,面临一池,花竹秀野,在此吃面毕,循林隙西向行,至古林庵,见院内鸡冠花甚丽,寺后秋海棠开满后壁,谓之“海棠屏,在此小坐,又至清凉山,登翠微亭,天清无云,四望廓然。晡时(下午三时至五时 )饮于寺中之江光一线阁,定更时归。”十七日,他又约龚、赵两主考作竟日游,他们从城南瞻园出发,登鸡鸣山,个城景色尽收眼底。饭后到清凉山、一拂祠,永庆寺等地寻古觅奇,后又至随园欢饮,真是颇觉日短,直到万家灯火,才踏月而归。在这段时间里,林则徐还为陶澍的父亲写了墓志铭,为不少朋友书写对联、挂屏,他忙得不亦乐乎,常常要到深夜才能住笔。

第五次是道光十五年,八月江南乡试,林则徐奉命充南闱监临部院,一心要到南京来。他于七月二十九日登程来到南京,九月二十三日离宁去松江等地查看海塘。他和内阁学士卓秉恬(正主考 )、翰林院编修单懋(副主考)、两江总督陶、他的老师沈维矫(沈是林会试时的房师)在南京聚会了。他们其中有好几位都是林则徐在宣南诗社的旧友。这次试,林则徐继续改革了江南考场办法,收到一定效果。他的友人龚守正曾写诗赞扬说:“辟门三俊选,广厦万间连。”考试完毕后,林则徐又约他们游报恩寺、莫愁湖、清凉山诸名胜,觞咏流连,皆忘登顿之劳。卓秉恬拿出旧存的《沧浪亭图》一巨幅,请林则徐题诗。林则徐即以七言古诗一首奉答。林则徐在诗中流露出为金陵学子在这次乡试中所取得较好成绩的喜悦心情。诗中说:“金陵高秋挂明镜,遥彻胥水清漪漪。桂树金馨菊佳色,犹惜不泛吴门船。榜花初发多士庆,白门声价腾青钱(原注今科秋榜,上元隽者独多)。”

林则徐最后两次来南京,一是在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因为两江总督陶澍入觐,他署两江总督任。他是在这年的十一月二十四日到达南京的,第二年二月回苏州江苏巡抚任所。再一次是道光十六年(1836)七月,再署两江总督又来南京,十一月奉召入觐。离宁北上。在此期间,两江总督陶澍曾向道光皇帝上疏,推荐林则徐继任两江总督。过不久,林则徐被任命为湖广总督,继而擢升钦差大臣,奉旨专办禁烟事宜,演出了轰轰烈烈的可歌可泣的一幕。后因重任在肩,公务繁杂,他再也没有时间来南京旧地重游了。不过,他在南京留下的“政绩”,有不少今天还是应该肯定的。正如他同时代的诗人张际亮说的那样:“雏凤清声欲满天,江渔鸡犬已皆仙,家家饱却芝田粒,始信当时翼子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