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新课标1卷高考语文第9题,第20题评析

 一中大语文 2023-10-04 发布于福建

评析
散文第9题 文学短评

典型任务必然是有情境的,情境使得任务的解决具有针对性、现实性,也使得任务的完成指向解决真实的问题。
2020年全国卷有3个作文题情境任务的指向都很强,2023年继承了这样的探索,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从写作扩大到阅读甚至扩大到语言文字应用。

比如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是这样的: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这一题将考生变身为读书小组成员,要为提供的文学作品写短评;写这个短评又有甲、乙两组关键词作为限制情境;任务是围绕考生所选定小组的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题目由真实情境指向真实任务,解决真实问题,考生必须将自己转换身份、适应情境,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1.文字表述
题目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设问角度
文学短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3.语料选择
省略
陈村《给儿子》

4.答案设置
【答案示例】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评分参考:“未来”和“回忆”所知,1点1分;答出成长所指给2分;将三者联系起来构成清晰的思路,给2分。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评分参考:找出河流的重要性给2分;思考河流的意义给2分;构成清晰的思路给2分。

5.试卷结构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答案技法演示
1.审清题意。题目考查的概括内容的能力。评论的对象是文章的内容。
2.文本比对综合。解题要调整得分点。要联系文本作者对这些内容的评价。
3.写作思路。点:提出评论的观点,述:复述引用原作内容。析:分析评论内容,注重述评结合。
4.讲究理据。所谓理据就是理由,证据要做到理由充足,证据充分证据可以是“内证”,从文本自身入手,在文本中找到印证,可以是“旁证”从作者的作品从记录作者的相关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寻找依据,也可以借助他人的评价论断寻找佐证,当然从考试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内证”。



评分细则
一、选择甲组
1.答出“未来”所指,得1分:“关于未来的想象”、“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未来”要有具体所指,否则不得分,特别要概括出是儿子的“未来”。
2.答出“回忆”所指得1分:“父亲对过去的回忆”、“父亲过去的经历”、“父亲插队的经历”。
回忆要有具体所指,否则不得分,特别要概括出是父亲的“回忆”。
3.答出“成长”所指得2分:这个成长既可以是指父亲的成长,也可以指儿子的成长。
父亲的成长:“父亲重温自己的成长”、“父亲过去经历的收获”
儿子的成长:“期待儿子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让儿子健康成长”、“让儿子得到锻炼”、
只提“成长”得1分。
4.答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构成清晰思路得2分:“交织未来与过去”、“表面写未来其实写回忆”、“将将来与过去交织”、“指向未来中穿插回忆”、“通过写未来引出过去”、“写未来的同时提到过去”、“指向成长的主题”。

二、选择乙组
1.指出“河流”的重要性得2分:“河流是重要的意象”、“河流寄托着情感”、“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河流是行文的线索”、“河流贯穿全文”。
2.指出“河流”的意义得2分:“河流是环境与风景”、“河流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
3.答出行文思路得2分:“河流承载着人的思索”、“河流象征着传承”、“河流见证着时代变迁”、“河流表层是...深层代表...”


语料选择
现代文阅读Ⅱ材料选用当代作家陈村的小说《给儿子》,文中写到下田劳动的深切感受,年轻人经受劳动的洗礼,不仅能增强体质,“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还能感悟到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
文章介绍建议都是父亲的亲身经历,包含情感,因为父亲对经历深有体会,他成长了,也希望他的儿子上大学后到那个地方去体验生活,从而懂得生活和自己,获得身心的成长。

试题分析
与教材关联,写短评
第9题,要求考生写一则关于作品短评的思路,这一命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教材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试题题干中给出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契合这一指导方向。

育人功能,教考评结合
一、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高考命题和统编教材协同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线索,高中必修上册专设劳动主题的单元。
现代文阅读Ⅱ选用陈村的《给儿子》一文,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与教材要求相符。如果学生对这一单元有深入的学习和理解,那么在考场上解读这篇文学作品是可以举重若轻的。
现代文阅读Ⅱ,第9题要求写文学短评,在语文必修上册有一个单元,核心的学习任务就是这个;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境设置,也和教材紧密相关。

二、高考命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以创新题型改变机械刷题。比较典型的是现代文阅读Ⅱ的试题,要求学生写短评思路,给出的答案示例中前两点一般的学生都可以达到,但是第三点刷题的学生是回答不出来的。这告诉我们,刷题可能有效果,但只能拿到浅层次题目的分数,想拿高分不可能。

三、典型任务让考生必须面对多样、综合、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解决真实的语文生活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阐释反思等等。这样的试题就是要引导教学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从“做题”走向“做人做事”。


评析
语言运用第20题

1.文字表述
2.设问角度
3.语料选择
4.答案设置
5.试卷结构(略)

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语言建构与运用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以形成语感,建构以建立联系;语言表达与交流——运用规律得体表达,置身情境分析评价;语言梳理与整合——梳理使知识结构化,整合使经验转化为应用。应该说,这样的基础核心素养在高考试卷中正在不断得到强化。

1.文字表述
首先,全国高考试卷中有独立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分值是20分,内容涉及词语或成语的选择运用、辨析或修改病句、标点符号的用法、句子的衔接、修辞手法的辨别或分析、不同语用情境下的语言表达等。
其次,阅读板块中主观题的不断增加也是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一种积极引导。
再次,使用创新题型,注重情境设计。如语言文字运用题要求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不同语言形式进行辨析,要求学生仔细体会上下文具体语境。

2.设问角度
 语言文字运用Ⅱ试题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考点是语句补写、病句修改、重叠词语的含意、标点的表现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语料选择
值得称道的还有新课标I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材料节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其中20题考查叠词的形式与表意。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叠词的效果,如音韵美、画面美、渲染强化、描摹性,文中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显然比“处、微、早”在语义表达上更能强化文意,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来分析。

4.答案设置
20.(3分)①“处”表示地方,重叠后,“处处”每一个(所有/全部/都/许多/很多)地方;  ②“微”表示轻微(小,少),重叠后“微微”更轻微,更小,更少,稍微,一点点;  ③“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靠前/提前/更前)。

补充知识点
鉴赏语言表达效果
叠词的表意,学会鉴赏与单个词表意不同
解题的指导
一注意抓住关键词,理解词语在文段中的意思
二注意词语在语境前后逻辑的推理
三注意词语体现的事物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