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金又败家!史上“最难烧的瓷器”——神秘龙缸窑

 自华居 2023-10-04 发布于广东
   
   明/青/花/龙/纹/缸


图片





龙缸是景德镇陶工为宫廷专门烧制的名瓷,

它因缸壁上绘有云龙纹而得名,

大龙缸和薄如蝉翼的薄胎瓷一样,

被称为古代景德镇瓷工的惊人创造。

那么,明代龙缸瓷器是干嘛用的?

为何要烧那么多硕大的龙缸?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明代龙缸瓷器,

学习一下古代的文化历史。






什么是龙缸?

大龙缸,即形制巨大的瓷缸,它因周身饰龙纹而得名。根据其主题纹饰的不同,可分为龙纹缸、狮纹缸、海藻鱼纹缸等。

图片
        
龙是古代帝王的图腾,皇帝是真龙天子,龙缸是御窑厂专门为皇帝烧造使用的,所以把皇帝专用的这种瓷器大缸叫龙缸。

这种龙缸在明代多绘制龙纹,所以把这类大缸叫龙缸,以青花飞龙龙缸居多。

图片

明早期青花大龙缸

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陶录》“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以龙缸名之”,点出了器物名的由来,它是封建帝王专用之物。


龙缸窑:史上公认“最难烧的瓷器”


早在明洪武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便设有龙缸窑,专门烧制大龙缸。

宣德时期龙缸窑一度增加,并一直不停地尝试烧造龙缸,但却总是不得其烧制奥秘,无论花费多少心思和制法尝试都屡屡不成。

图片
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出土明正统青花云龙纹缸残片

图片

景德镇市珠山御窑遗址出土明正统青花云龙纹缸

近年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珠山遗址有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瓷器碎片出土,均为残次品。烧坏的瓷器就地打碎深埋,不许流入民间,反映出御窑厂对御用瓷器要求之严格以及生产规模、烧造数量之大。御窑厂生产不计成本,唯追求品质精美。

到了明代中晚期的正德、嘉靖时期,在景德镇御窑厂能工巧匠的齐心协力下终于将大龙缸烧制成功。目前存世的龙缸也以嘉靖朝居多,口径最大可达70cm以上。

由于龙缸胎体厚重,导致拉坯、利坯和烧窑难度极高,因胎厚而致受热不均使开窑时常常出现坠裂、惊碎的现象,所以是史上公认“最难烧的瓷器”

图片
图片
明嘉靖  青花双龙抢珠纹大缸
大明嘉靖年制  题款
安徽歙县博物馆馆藏
据《景德镇陶录》龙缸窑记载,“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烧一窑龙缸消耗的燃料约松柴一百三十,体积之大,重量之重,要求做坯、利坯和烧窑工匠具有高超技艺。

御窑厂对瓷器的挑选极为严格,凡上御用器大多要“百选一二”,龙缸、花瓶之类则“百不得五”烧造龙缸耗费极大,而且难于烧成功。

万历的定陵中没有使用本朝制品,却使用了两件嘉靖龙缸,就此,不少人推断万历年间龙缸没有造成,才不得已使用嘉靖制品。

图片明十三陵之定陵龙缸

但有学者认为定陵中不用万历本朝制品很可能另有缘由,并不能以此推断万历年间龙缸屡烧不成。
从传世品看,宣德、正统、隆庆、万历等的龙缸至今均有传世,表明御厂的龙缸烧制时间不短,产量也不低。

但由于龙缸体型庞大、不易搬运,北方冬季存水时极易结冰冻裂,加上其他诸如动乱、变革等天灾人祸,无疑增加了龙缸的传世保存难度。由此,现有存世品宛如凤毛麟角,不可多得。

图片 
定陵出土嘉靖青花龙缸


龙缸的用途和特点


这种大缸烧成后主要是放在皇陵、太庙等皇家祭祀重地使用。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嘛。但更多时候,大龙缸被闲置,被作为储水器。

还有就是故宫是以木质结构的建筑群,宫内的防火事项极为重要,以大缸来储水防火是一个好的办法。因其结实耐用,还被用来储存粮食、油等。

图片

嘉靖青花龙纹大缸,缸体硕大周正,风格敦厚古朴;色泽浓翠艳丽,其青花色泽与永宣青花相较明快,较正德青花亮丽,比成化青花浓艳。

到了万历年间,进口回青料使用殆尽,加上技术衰落,龙缸的烧造再次停滞。

景德镇御窑厂的工匠不得不使用国产青料代之,这使得万历年间后期生产的青花瓷器在色彩上远不如,永乐宣德年间生产的青花瓷器那么鲜艳明亮。
图片

大缸流传至今,完好者不见多数,彼时的嘉靖青花龙纹大缸的形象依然回映在人们心中。

浓艳泛紫的青花色泽,浓重而深沉,犹如蓝宝石一样鲜亮,又似青金蓝般艳丽明快;再加上浑圆大方的外形,也可谓是一代官窑器中的集大成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