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烧那么多硕大的龙缸,都用来干什么的呢?

 木头ggp80jve02 2023-10-20 发布于山东

明万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接到一个特殊的烧造任务,任务下达后,却无论如何都烧不出来。

为啥呢?

因其烧制工序复杂,而且技术难度大,屡烧屡败。

这玩意的名字叫龙缸

是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大缸,因器身用青花绘画龙纹装饰而得名。

目前存世的龙缸以嘉靖朝居多,口径最大可达70cm以上。

《景德镇陶録》中记载:“洪武二年(1369),设厂于镇之珠山麓.......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

《景德镇陶録》中记载:“明厂有'龙缸窑',称'大龙缸窑’,亦曰'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每窑约用柴百三十摃,遇阴雨或有所加。”

可见,洪武二年已经开始筹谋烧制龙缸,每窑烧造出一个大龙缸就需要用木柴一百三十扛。

曾有人估算,明代御窑厂大型瓷器的烧制每件需花费银五十八两八钱,而当时一般器型官窑瓷器也只需要白银一两而已。

民间窑厂烧造的千余件小型瓷器所用的松柴约八九十扛,烧造一窑大龙缸就要比民窑多出四五十扛的柴量。

图片

明早期青花大龙缸,上海博物馆

嘉靖时期,青花龙缸开始大量烧造,明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供御”条多处记载烧造龙缸事,其中:二十三年“外青双云龙宝相花缸一百二十口”,二十五年“青花白瓷青双云龙等花缸三百口”。

可见,嘉靖时期烧造的龙缸很多。

《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万历十三年(1585)四月乙卯,“阁臣附奏云,臣等又闻烧造数年新式大龙缸亦属难成,请并停之、票入,上欣然从焉。”

万历十三年,任江西巡抚的陈有年在《乞免难成烧造疏》中记载:当时窑厂奉旨烧造龙缸等器物,虽“广洵博诹、经心设法、重悬赏格、召募智巧匠人,采择泥土、广造坯胎,入窑屡次试烧、百无一成,悉皆坼裂......龙缸花瓶之类,百不得五,谓之难成......又有大样龙缸,高阔难成。'

不论是陶录还是实录里面记载的都是难以烧成,成品率极低。

为满足宫廷的需要,御窑厂内还设置一个烧制龙缸的部门,到处网罗出色的工匠和各种夫役,专门烧造龙缸。

图片

明嘉靖龙纹青花大缸 土耳其 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藏

万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的窑工们因技术、原料等原因,无法再烧制出大龙缸,因此遭到负责此事的总管潘相的重罚,引得整个御窑厂人心惶惶。

随着烧造期限的临近,潘相更是变本加厉对窑工进行苛索。一个姓童名宾的窑工见到同僚们为烧造龙缸所苦,愤慨难平,纵身跃入窑内,以示抗议。

窑工们对童宾之死悲痛万分,顺势发起对潘相的反抗,制造暴动。

朝廷为平民怨,缓和局势,便在御窑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祀”。

这也是官方默许了给董宾建立牌位纪念的行为。

图片 “佑陶灵祠”青花瓷匾,景德镇陶瓷馆藏

到了清代,在唐英的大力推动下,董宾逐渐被神化,民间称其为风火仙师。

自此,童宾一直被奉为景德镇的窑神,窑工们将工作的压抑和对烧瓷的信念寄托在窑神身上,每年祭祀时都是热热闹闹的。

图片

《陶冶图说》之《祀神酬愿》

清朝督陶官唐英,将董宾的故事写入《龙缸记》中,一方面是敬其魄力,另一个方面是在其管辖的窑工心中塑造一个神人,以神治人,妙也。

唐英所著《龙缸记》中记载:“青龙缸,邑志载,前明神宗间造。先是累弗成,督者益力,火神童公悯同役之苦,激而舍生乃成”。

图片

这种大缸为何如此重要,数朝皇帝即使是屡败也要屡烧呢?

因为这种大缸烧成后主要是放在皇陵、太庙等皇家祭祀重地使用。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嘛。

还有就是故宫是以木质结构的建筑群,宫内的防火事项极为重要,以大缸来储水防火是一个好的办法。

因其结实耐用,还被用来储存粮食、油等。

图片明十三陵之定陵龙缸
图片 明嘉靖青花大龙缸,明定陵出土

万历御窑已经无法烧出像样的大龙缸了,以至于万历皇帝的定陵中不得不使用嘉靖朝的龙缸,这也是当皇帝的无奈。

欢迎家人们转发出去支持我们,让更多人受益!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本图文转载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