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102)

 嘉绒遗民 2023-10-04 发布于四川

    在博文《眉山大旺寺》中曾提及眉山明朝尚书余子俊,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余子俊。

    余子俊,1429-1489年,字士英,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明代官吏。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在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后以荐擢右副都御使,巡抚延绥(指今延安市及绥德等陕北地区),亲自督建边墙城堡,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县麻镇),西止花马池(宁夏盐池县),全长一千七百七十里。1476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改巡陕西,主于西安城西北开渠,经汉时故城以至渭河,称“余公渠”。又于泾阳县(西安市北)凿山引水灌田千余顷。1484年(宪宗成化二十年)以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军务。他力主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于宣府与大同,时以灾害频仍,公私耗敝,为言官劾奏。宪宗末,官终兵部尚书。下图是余子俊主持修建的明长城示意图。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余子俊传

作者:张廷玉等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户部郎中。子俊举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筹划,安排;区分,划分)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雍正·应城县志》载:“余子俊,字士英,本邑世族”,于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本邑出生”,后随外出做官的父亲徙四川青神籍”。应城县属于湖北省孝感市

    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以林聪荐,为陕西右参政,岁余擢右布政使。六年(1470)转左,调浙江。甫半载,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先是,巡抚王锐请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子俊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击败之。

    征讨鞑靼:明朝,把退据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权及其治下的蒙古族称为鞑靼。明朝自宣德年后,已经退居荒漠的蒙古贵族势力日渐坐大,蒙古贵族军经常越过黄河骚扰山陕乃至河北地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竟发生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英宗皇帝朱祁镇在亲征中被蒙古瓦剌军俘虏。以后二十多年内,蒙古人大批进入河套地区,长期扎驻,给明朝北部边防造成巨大威胁。成化六年(1470)三月二十三日,宪宗命抚宁候朱永统兵征讨鞑靼。七月,鞑靼数万人自双山堡分五路入寇,朱永等击却之,鞑靼弃辎重而逃。成化七年三月,朱永、王越分兵五道,在怀远堡、威武堡再败鞑靼。朱永、王越等上言建议发大兵搜套,以为长久之计。兵部以马瘦饷缺,命诸将分兵守御,以图万全。成化六年(1470),巡抚延绥等处左副都御史王锐上言边事:一、增兵以守地方,宜于榆林添设三卫,镇羌(今陕西神木)、安边(今甘肃环县西北)二营各设一卫,增兵马防守。二、设险以备边患,榆林一带营堡之空隙之地宜筑为边墙以为拒守,虽暂劳人力但得以永为边备。三、团堡以为民生,于居民所聚之处筑为寨堡,务必坚厚,则寇无从剽掠。宪宗说,添筑城堡正系守边急务,令镇守等官参酌举行,务其成功。1471年,因兵部尚书白圭推荐,任原浙江布政使余子俊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子俊请筑边墙,兵部奏请暂缓。延绥本治吴堡,子俊移镇榆林,加强防御。下图是明朝瓦剌、鞑靼位置图。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言:“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陆。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来年军资。姑以今年之数约之,米豆需银九十四万,草六十万。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公私烦扰至此,安得不变计。臣前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运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

    刍茭:chú jiāo,干草。牛马的饲料。

    子俊先用军功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寇以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套。内陆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寨备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瞭敌避射。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归,慰留不许。下图是横贯榆林市境的余子俊主持修筑的明长城遗址。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红盐池捣巢功:成化八年(1472)正月,兵部尚书白圭上言欲以十万兵马大举征讨,宪宗允行。十一月,明大军屯住延绥。成化九年正月,刘聚、王越等败鞑靼于漫天岭。七月,巡抚延绥余子俊等败鞑靼于榆林涧。王越侦知鞑靼的们都尔、博勒呼、释嘉策凌三个部落联兵深入数千里,至秦州(今甘肃天水)、安定(今甘肃定西)抢掠,即率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将兵万余分左右哨由榆林出境,昼夜兼行二百三十余里,于九月十二日进兵鞑靼老巢红盐池,前后夹击,焚其庐帐,大胜而归。及鞑靼大部掠抢回来,其家属、畜产、庐帐均已荡尽。彼此,鞑靼北徙,延绥得数年之安。下图是定边县三山堡城,据清《定边县志》记载:“三山堡城:明成化九年巡抚余子俊建。”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初,延绥镇治绥德州(绥德县)属县米脂、吴堡悉在其外。寇以轻骑入掠,镇兵觉而追之,辄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下图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石峡,亦名“雄石峡”,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处长城口上,红山脚下。明成化八年(1472)副都御史余子俊巡抚延绥,驻榆林,凿石为渠,引水西下,夕阳东照,红日映石,故名“红石峡”。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下图是榆林老城区一角和榆林明城墙。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十二年十二月移抚陕西。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潏(yù)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渭河)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余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学校、公署圮(pǐ,倒塌,毁坏)者悉新之。奏免岷(甘肃岷县)(甘肃临夏市)(甘肃临潭县)三卫之戍南方者万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栗林羌为寇,子俊潜师设伏击走之。下图是明清西安城引水渠道之一——通济渠,此渠是陕西巡抚项忠与西安知府余子俊为解决西安西城区供水与东城壕的水源而开凿。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下图是西安、泾阳、岷、河、洮几个地方的方位图。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缅甸酋卜剌浪欲夺思洪发贡章地,设词请于朝。子俊言不宜许,乃谕止之。

    卜剌浪索地《明史·列传第二百三·云南土司三》载:成化七年,缅甸宣慰称贡章、孟养旧为所辖,欲复得之。帝命往勘,贡章系木邦、陇川分治,孟养系思洪发所掌,非缅境,乃令云南守臣传饬诸部。而缅甸以所求地乃前朝所许,贡章乃朝贡必由之途,乞与之。又乞以金齿军余李让为冠带把事,以备任使。兵部尚书余子俊等以思洪发不闻有过,岂可夺其地,李让中国人,而与为把事,亦非体,宜勿许。帝命兵部谕其使,孟养、贡章是尔朝贡所由,当饬边臣往谕思洪发,以通道往来,不得阻遏,余勿多望。

    军余:未取得正式军籍的军人。

    贵州巡抚陈俨等以播州(遵义市,当时隶属四川)苗窃发(暗中发动),请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合贵州兵会剿。子俊言贼在四川,而贵州请讨,是邀功也,奏寝其事。初,子俊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故宥之。钺多方构子俊于直,会母忧归,得免。

    汪直:明朝成化年间的宦官,因帮助明宪宗最宠爱的万贵妃取得了朝廷大权,因此得到明宪宗的宠信而领西厂,兼职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并与万贵妃垄断朝纲。

    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nǜ,损伤,挫败)边人益思子俊功。下图是山西杀虎口明长城。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服阕,拜户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二十年(1484)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其冬还朝。明年正月,星变,陈时弊八事,帝多采纳。未几,复出行边。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言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余里,旧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诏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时,岁比(连续,频频)不登(歉收),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己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至冬,疏请还京。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怒,让(责备,谴责)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朝廷,朝中,也指朝廷官员)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公允而不偏于感情)按之。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然为银百五十万,米菽(shū,豆的总称)二百三十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时二十二年二月也。

    四海冶:又名北口子,明长城重要关隘,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境内。下图是延庆县长城。

余子俊——眉山历史人物(72)

    明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帝悟子俊无罪,复召任之,仍加太子太保。孝宗(朱祐樘)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1488)疏陈十事,已,又上边防七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削,古代用来书写的刀)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所请获准)而卒,年六十一。赠太保,谥肃敏。

    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宏伟的谋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撰写)(草稿)每夜分方寝。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买好,讨好)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yuàn dú,怨恨诽谤)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寘(zhì,安排,放置)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荫子,移以荫弟。

    公移:旧时行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子寰,举进士,终户部员外郎。寘,就武荫为锦衣千户,终指挥同知。曾孙承勋、承业,皆进士。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

 

附:《明史·余子俊传》译文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亲名祥,是户部郎中。子俊考取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官户部主事,晋升为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干练著称。外任为西安知府。逢年岁饥荒,开粮仓拨十万石粮赈济借贷。制定了计划来抵偿,官府不受损失而百姓又得到救助。
    成化初年,有关官员上报政绩应当旌表的人,知府有十人,而子俊是第一名。因为林聪推荐,做了陕西右参政,年余提升为右布政使。六年转任左布政使,并调赴浙江。才过了半年,又拜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在此之前,巡抚王锐请求沿边疆筑墙建堡,为长远打算,工程没有开始就作罢了。子俊上疏说:“边疆各地只有延庆地势平坦,有利于奔驰突入。敌寇屡次进犯,获得边疆人做向导,便径直进入河套来屯居畜牧。从此敌寇自顾住在河套之内,我方反而屯守在河套之外,应该赶快在沿边疆地带筑墙设堡。况且现在旧的界石所在的地方,多是高山陡崖。依顺山形,随着地势,有的铲削,有的垒筑,有的挖沟,绵延着互相连接起来,以筑成边墙,在设计方面也方便。”尚书白圭因为陕西百姓正生活艰难,上奏暂缓征发民役。随后敌寇进入孤山堡,又侵犯榆林,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打败了他们。
    这个时候,敌寇占据河套,朝廷每年发大军征讨,最终还是没有成效。八年秋季,子俊又说:“现在征讨河套敌寇的士兵军马屯集在延绥的有八万,供应牲口吃的干草要烦扰内陆。如果今年冬季敌寇不败北离去,又必须准备来年的军用资金。就姑且用今年的数字估算一下,米豆需花费银两九十四万,草需花费银两六十万。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就应该用四百零七万人,大约要花费行动资金八百二十五万。公私受烦扰到这种程度,怎么能不改变一下计策。臣从前请求筑墙建堡,朝廷下诏等事情安定了举行。就请在明年春夏时节敌寇兵马疲乏的时候,征用陕西运粮百姓五万人,供给他们食物,让他们开工,预计两个月完事。”白圭还是坚持先前的主张阻挠这项工程。皇上赞同子俊的建议,命令迅速行动。
    子俊起先因为军功晋升左副都御史。第二年,又因为在红盐池捣毁敌寇巢穴的战斗中有功,晋升为右都御史。敌寇因为被捣了老巢所以迁居远方,不敢再住在河套。内陆兵患渐渐平息,子俊得以一心开办工役。东起清水营,西至花马池,绵延广袤一千七百七十里,开凿山崖修筑边墙,在墙下边又挖掘了壕沟,相连并列没有尽头。每隔二三里设置敌台崖寨以备巡视警戒。又在崖寨空缺的地方建造了短墙,横一道斜二道就好像簸箕的形状,用来瞭望敌情,躲避射击。一共建筑了城堡十一个,边防墩台十五座,小墩七十八个,崖寨八百十九座,征用军兵四万人,不到三个月便竣工了。边墙以内的地方都分区屯垦,每年收获到粮食六万石还多。十年闰六月,子俊详细地上报了这件事,然后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辞职归乡,皇上安慰并挽留了他,不许他辞职。
    起初,延绥镇治所设在绥德州,属县米脂、吴堡都在它的外边。敌寇用轻装骑兵冲进来劫掠,镇兵发觉了再去追击,总是赶不上,而敌寇往往获利而去。自从子俊把镇的治所迁到榆林,增加了卫所,加强了兵力,开拓城堡,设置戍卫,进攻与防守的兵器一应俱全,于是延绥成了重镇,敌寇打劫也逐渐稀少,军民得以安心耕作畜牧了。
    十二年十二月改任陕西巡抚。子俊任西安知府的时候,因为居民受水泉咸苦的困扰,便开凿水渠引来城西的潏(yù)河水进城浇灌,百姓大为受益。时间久了水过于满而没有地方可以流出。到这时,便又在城西北面开凿水渠泄水,让这泄出的水流经过汉代旧城而流到渭水。公私都更加便利,号称“余公渠”。又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田地一千多顷。打通南山的道路,一直通到汉中,用以方便人们出行。学校、公府房屋坍塌的都整修一新。上奏免除岷(甘肃岷县)、河(甘肃临夏市)、洮(甘肃临潭县)三个卫所戍守的南方人一万有余。调派南北方轮番戍边的人六千有余,让他们戍守自己的家乡。岷州栗林的羌人做寇贼之事,子俊秘密派部队设下埋伏把他们打跑。
    十三年召入为兵部尚书。上奏强调明确条例的十件事,又依次序上报军功应该奖赏的规格,由此朝廷内外有了可以遵守的格式。缅甸土酋卜剌浪想要夺取思洪发贡章的地方,准备了一套说辞向朝廷请求。子俊说不应该允许这一请求,朝廷便上谕制止卜剌浪的企图。贵州巡抚陈俨等因为播州(遵义市,当时隶属四川)的苗人暗中生事,请求调遣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人,加上贵州兵会同剿敌。子俊说贼寇在四川,而贵州却来请求讨伐,这是邀功,上奏建议不理睬此事。起初,子俊揭发陈钺趁人不备突然杀害来朝廷进贡的夷人之罪,皇上因为汪直的缘故宽恕了他。陈钺为此想了许多主意在汪直跟前诋毁子俊,恰在这时子俊母亲去世,循礼回家守孝,才得以免受祸害。
    子俊建筑边墙,有人怀疑墙体为沙土容易倾倒,敌寇来到不能做依靠。到十八年,敌寇入境侵犯,许宁等驱逐他们。敌寇被边墙壕沟围困,散漫不能出来,便大败。边疆的人们由此更加怀念子俊的功绩。
    服丧期满,拜职户部尚书,不久加太子太保。二十年(1484)命他兼任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这年冬季回到朝廷。第二年正月,星象发生变异,就陈述当时的弊端八件事,皇上采纳了许多。不久,又外出巡视边疆。
    起初,子俊巡视宣、大,请求用延绥建边墙的办法在两镇实行,因为年岁歉收而中止计划。等到他再次出巡,锐意想要实行前计。说东起四海冶,西到黄河,绵延广阔一千三百多里,旧有墩台一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台的高和宽都是三丈,算来征用民工八万六千人,几个月便可以建成。朝廷下诏第二年的四月动工。但这个时候,年成连着不见丰收,公私都受消耗而凋敝,忽然开办大规模的劳役,上下都感到为难。子俊又想让边疆守臣负责完成,而自己不亲自抓此事,指责非议由此生起。到冬天,上疏请求回京城。皇上听了流言蜚语,命他改任左都御史,巡抚大同。太监韦敬进谗言说子俊假藉修整边防多有侵吞耗费,又弹劾子俊私怀恩怨,调换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替他辩白。皇上发了怒,责备阮勤等人。而给事、御史又轮流上奏章弹劾,朝中之人多半想要扳倒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前往调查,公平合理地处理了此事。还朝上奏说调换将帅之事就像阮勤等说的一样,所花费的没有中饱私囊。但用银一百五十万,米菽(shū,豆的总称)二百三十万,耗费财物,扰烦百姓,不能算无罪。于是削去太子太保,辞职离去,这时是二十二年二月。
    第二年正月,兵部缺尚书。皇上醒悟而觉得子俊没有罪,便又召他回来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仍加太子太保。孝宗(朱祐樘)嗣位,因为是先朝老臣,对待他更加优厚。弘治元年(1488)上疏陈述十件事,结束之后,又上奏边防七事,皇帝大多允许执行。第二年,子俊病势危重,还亲手修改奏稿,陈述救荒灭盗的对策,刚向朝廷提出就不幸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朝廷赠他太保,谥号为肃敏。
    子俊沉着坚毅,寡言少语,有非凡的才略。凡遇奏疏及公府移文,他必定亲自起草,每天都要到半夜才就寝。他曾说:“大臣为国家出谋划策,应当亲身担当利害,怎么能远避仇怨邀买人情为保全自己作打算。”所以榆林开始行事,怨言诋毁到处生起,子俊坚持自己的主张更为坚决,最终得以成功,替几世人谋得了利益。他天性孝顺友爱,在循礼居家为母亲守孝的时候,命儿子余寘(zhì,安排,放置)不要参加会试,说:“虽然没有法律敕令规定服丧期间不得参加考试,但我的内心却不想那样做。”依照规矩可以荫封儿子做官,但他转让给弟弟荫封做官。
    儿子余寰,考取进士,官做到户部员外郎。余寘,获得武科封荫任锦衣千户,官做到指挥同知。曾孙余承勋、余承业,都是进士。余承勋,任翰林修撰。余承业,任云南佥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