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明史 知江西宜春丰城人--朱善

 资料全录 2023-10-04 发布于江西

依据《明代职官年表》、《明实录》、《国榷》、《明史》《明史·列传》,梳理明代近三百年间江西宜春人主要职官的姓名、籍贯、字号、生卒年、所任官职等。

朱善(1314--1385.10.24),一作朱善继,字备万,号一斋,江西宜春丰城湖塘乡燕山村人。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1385 年 10 月 24 日(明太祖洪武十八年九月二十)文渊阁大学士朱善 于家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朱善墓现浸入雷坊水库水面之下。著有《诗经解颐》、《史辑》及《一斋集》十六卷、《辽海集》传于世。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朱厚照正德中,谥为文恪。《明史·列传25朱善传》

朱善从幼聪敏过人,九岁时能背诵经史,且知大义,还能写文章,尤邃于诗。1355年娶刘氏为妻,生子朱逢掖。元末朱善为躲避兵乱,挑书担,抚继母,进深山,住土屋。他一心侍奉继母,以孝闻名。讲学授徒,同时又夜以继日地伏案于油灯之下,苦心钻研经史,穷追深究,细心著书立说,先后撰写出《诗经解颐》和《诗经辑释》推行朱熹的《诗集传》,借诗以立训;还编写了《史辑》书。

洪武初,朱元璋登极以后,诏定开设学校,兴文治世,以致太平。当时的丰城也办起学堂,请朱善授业、传知、解惑,名声日渐张扬。后经南昌守府准许授于县训导,不久又授为南昌学府教授,影响迅速扩大。

洪武八年二月, 朱善通过丰城县令的举荐,来到了京城参加“察举贤才科”的考试。才学过人的朱善,在廷试之中独占鳌头,被朱元璋钦点为第一名, 1375 年 3 月 21 日(明太祖洪武八年二月十九)朱元璋加封朱善为翰林修撰(从六品,相当于地级),署院事,兼知制诰。朱善从一个山野隐士,一跃成了皇帝身边的近臣。

第二年,因奏不合朱元璋之意,被放逐远谪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去充军。恰遇朝廷大赦天下,未至辽阳。降为典籍(正八品,相当于科级),返回丰城。

朱善回到了老家丰城后,买了一块田地,打算就这样终老一生。

后来朱善居住的房子漏雨了,他就在附近花钱买了一座房子,买了房子之后,朱善打算先把房子收拾一下,然后再搬过去住,结果却在门前看到了一个大声哭泣的老头。这个老头在门前哭得很伤心,朱善一问才知道,原来自己买的房子就是老头的祖产,老头的儿子不务正业,欠了别人钱,才把房子卖给了朱善换钱抵债。可是这么一来,老头就没有地方居住了,所以他才哭泣。

朱善得知前因后果之后,立马就动了恻隐之心,他从怀里掏出买房子的地契,换给了老头,而且也没有向老头的儿子索要买房子的钱财。

老头得到了朱善的救助,感激涕零,到处宣扬朱善的义举,就这样朱善慷慨解囊,仗义助人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就连远在京城的朱元璋也听说了这件事。朱元璋早就想把朱善召回京城继续做官,听闻此事之后,立马下旨朱善又被诏为翰林待诏(从九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这一年是洪武十七年(1384)

 1385 年 1 月 20 日(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十二月初九),翰林院待诏朱善专门上疏取消姑舅及两姨子女通婚之禁。

朱善表示:姑舅及两姨表亲子女,按照法律规定是不能彼此通婚的。但在江西、两浙还有很多这样的表亲婚姻。若是被仇家举报到了官府,有的已经下了定亲聘礼,但却因为法律禁止而直接逃走,不肯负责;有的已经结婚了,也因为法律的禁止,而被迫离婚;有的甚至已经生下了儿女,也因为法律的禁止,还要被官府判决离婚。

所谓姑舅两姨,就是指母亲这边的姐妹,自己同两姨的子女之间,并没有存在着尊卑之嫌,为什么要因此禁止他们通婚呢?

要知道在周朝时期,像齐、宋、陈、杞这样的诸侯国,故称异姓大国曰“伯舅”,小国曰“叔舅”。彼此之间血缘关系很近,彼此之间互相通婚,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至于列国之君,若齐、宋、鲁、卫、陈、郑、秦、晋亦各自为甥舅之国。降及后世,如晋王、谢,唐崔、卢、潘、杨之睦,朱、陈之好,无不以世婚为重。

东晋时期的名将温峤以舅子的身份,娶了自己的亲姑女,这些古人都不在意的东西,为什么我朝要偏偏禁止呢?臣请陛下下召让群臣讨论此事,放开对于姑舅及两姨子女之间通婚的限制。

所以朱善认为,这种法律非常不合情理,于是请求朱元璋下令取消这条禁令。虽然朱元璋采纳了朱善提出的建议,但却没有将这条提议形成文字写在法律上。 

洪武十八年(1385)三月,朱善擢为文渊阁大学士(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人大委员长)。奉旨主校礼闱,负责管理礼部会试的有关事宜。朱元璋看过他的文章后,认为写得很好,表达得非常清楚明白。进而因为能透彻精明地讲解《家人卦》和《心箴》等,为明太祖所特别喜爱.

洪武十八年(1385)会试,朱善以文渊阁大学士出任主考官,1385 年 4 月 10 日(明太祖洪武十八年三月初一),揭黄榜录了472名进士.擢丁显为状元,从六品,练子宁为榜眼,黄子澄为探花。都是正七品;第二甲马京等107名进士为从七品,第三甲危瓛等362名进士为正八品。

1385 年 10 月 1 日(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八月廿七),在御华盖殿,太祖与朱善等群臣论及任用贤能之人。

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说:“古者,人主致治,重在任人,盖择众贤为耳目,则视听周乎四海,任众智为计虑,则利泽施于万民。今天下太平,惟选任贤才,宜留圣虑。”

太祖说:“然任人之道当严于简择,简择严则庸鄙之人不进;当专于任使,任使专则苟且之意不行。然必贤者乃可以专任之,非贤而专任者必生奸也,是以任人为难,然人亦有谨于始而怠于终者,亦有过于前而改于后者,则固不能保其始终,惟始终如一者,其怀忠报国之心坚如金石,安得不任之?若匿诈似信、怀奸若忠者,决不可任也。”

不久,时年已72岁,年老病多的朱善便请假归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