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门十三针:医玄之家不传之秘。(附原文)

 醉清风bmcyge0x 2023-10-05 发布于中国香港

相传《鬼门十三针》是由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所创,最早记载在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医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是针灸神奇所在,专治百邪癫狂,从现代医学讲就是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文中记载 “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穴名以“鬼”一以贯之,表明针灸的起源与巫术的某种联系。

图片

其实历代的医学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过论及,比如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及高武的《针灸聚英》等等,都是有过记载的。而且对“鬼穴十三针”的记载也基本都是一致的。

还有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说是“鬼穴十三针”是由道教的张天师所发明,用针驱人身上的鬼邪。古先民从一开始就把疾病与鬼魅邪气相联系,尤其一些神志疾患,认为是鬼气缠身,于是利用祈祷、跳神、画符、咒语等幻术以驱除鬼邪,而十三鬼穴以针灸不同穴位以达到驱除鬼邪之目的。

在古时刺人鬼穴的时候,医者需要大声呵斥病人说:何妖何鬼为祸?病人身上的鬼邪即刻就会自说来由,然后医者就会用笔一一记录下来:言尽狂,方宜退针。民间流传此法对施术者要求很高,一是施针者的生辰八字至少占两个寅时;二要用银针,以引鬼出身;三是要以劝说为主,不要扎完十三针,最多6~7针。针扎上之后,还要先采取轻刺激的方法,边扎针边恐吓,如果不服从,那就要采取强刺激的方法,通常都是驱走妖鬼即可,不可赶尽杀绝,否则医者就会惹麻烦,所以通常医生还会随身携带一道符咒,以防止惹祸上身。这些民间传闻众说纷纭,听者自行甄别。

图片

下面来我们按顺序具体看看十三鬼穴各穴的意义。

1.人中穴

人中穴,名鬼宫。

位于鼻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针法:斜刺,从下向上刺入3-5分

鼻乃面之中,人中穴居鼻唇沟上1/3处,为督脉所主,与任脉仅一口之隔。而地气通于口,天气通于鼻,人居天地之间,则人中穴乃交通天地阴阳而更借助于督阳(上1/3处),治闭证厥证足以开窍醒神。

2.少商穴

少商穴,名鬼信。

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手拇指未节外侧,距指甲0.1寸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或点刺出血

商乃肺音,禀金秋肃杀之气,肺经之根,由阴出阳(手阳明),故曰少商。

少商乃肺经井穴,井主心下满,急刺井穴,主治邪热迫肺扰心、痰热惊风、谵语狂乱者,故取少商穴点刺出血,确有清泻肺热、清心除烦、开窍安神之功

3.隐白穴

隐白穴,名鬼垒。

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足趾内侧,去指甲角一分许取穴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或点刺出血

隐者,顾名思义有隐匿、潜藏、孕育含义;色白入肺,指手太阴肺经言;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井穴,脉气之所出,足太阴脾经属土,土生金,其脉上于胸与手太阴肺经脉气相接。故隐白者,金隐于上是为生金荣肺之象,主治喘满腹

4.大陵穴

大陵穴,名鬼心。

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与侧腕屈肌腱之间。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大,高大、崇高之意。陵,指大阜、隆高之义。又大陵为星名,主死丧陵墓之事,在积尸星下。

属手厥阴心包经。大陵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输穴,五行属土,有清心宁神,和胃宽胸、清营凉血作用。

5.申脉穴

申脉穴,名鬼路。

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位于足外侧部外直下方凹陷中。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说文·足部》云:“路,道也,从足。”即路在脚下。云鬼路者,有夜间行走义,病如目疾目盲之人。

申时气血注于足太阳膀胱脉,故曰申脉。又申者伸也,申脉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为阳跷脉之起始。矫者健也,展足则行也。

6.风府穴

风府穴,名鬼枕。

别名舌本,鬼枕、鬼穴、曹溪、属督脉。位于颈部,当后正中发际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会元针灸学》云:“风府者,风邪所入之府,脑后之空窍也。”又云:“有从风门而入者,一中即入脏,为阴中风,险恶已极;有从风市而入者,即阳中风,发半身不遂。心志语不乱,不伤内脏。”故对癫狂、中风舌强不语、颈项强急等,可清热散风豁痰开窍,是为要穴。

7.颊车穴

颊车穴,名鬼床。

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颊部,下颔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上下齿用力咬紧时,嚼肌隆起处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从中医角度,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的精气充足则牙齿坚固润泽,而肾的精气则需要胃气后天之本源源不断的补充,足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经,主承载气血物质如器物托举一般上输于面。名鬼床者,是言其病,临证见颌面颊肿,牙床肿痛,开阖不利,或面瘫口歪,或牙关紧闭、口噤不语,针刺颊车是必不可少之穴。

8.承浆穴

承浆穴,名鬼市。

别名天池,鬼市,垂浆。属任脉,位于面部,当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按照《黄帝内景经》的解释,这个浆液由舌下渗透而出,汇于天池承浆穴,再经舌尖舔送至上腭(通督脉),转继下流入咽喉而下咽。这一过程是任督二脉的交接:即肾水——聚至任脉——通督脉——再从督脉升顶——落浆液于下与任脉相通。承于上而落于下,故名承浆。所以这个“口中津液汇聚天池”,古人用集市作比,故名鬼市。

9.劳宫穴

劳宫穴,亦名鬼路。

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掌心,当第2、3掌骨,握拳曲指时中指尖处

针法:直刺3-5分

夫沦道川路,劳苦之行也。劳宫者,手任劳动,穴在掌心。然究其穴性,劳宫乃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火穴,心包为心之外围,性属相火,臣使之官也,位居中宫代心受邪,火经火穴固守至尊之宫,唯此为大也!故本穴主火热为病。名鬼路者,言其病犹鬼邪傍身而行,属癔病精神类疾患,故针刺劳宫有清热镇惊、开窍醒神、凉血、导热下行之功。

10.上星穴

上星穴,名鬼堂。

别名鬼堂,明堂。神堂,属督脉,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针法:直刺1-4寸,可透少海(曲池对侧)

《释名·释宫室》云:“堂谓堂堂,高显貌也。”这是堂的引申义。古有前堂后室之说,堂为正室。

上星穴位于前额正中入发际一寸处,如星之居上。穴居头上属督脉,诸阳所聚,正正堂堂,高显貌也。凡风热上攻,壅塞头面清窍之病,如鼻塞不闻香臭、目痛不可远视等,针刺上星有疏通经气、清热利窍之功。

11.阴下缝(女:玉门头)

男为阴下缝,女为玉门头,名鬼藏。

据李磊《针灸歌赋选读》注解:“男为阴下缝,在阴茎根部与阴囊相交处正中;女为玉门头,在女性外生殖器部阴蒂头上。”显然不是会阴穴。

该穴以温通为大法。

考任脉为阴脉之海,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鬼藏穴居其内,当主治男女生殖疾患。《素问》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千金要方》给出具体治法:“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名鬼藏。”

12.曲池穴

曲池穴,名鬼臣。

针法:直刺1-4寸,可透少海(曲池对侧)

深者为渊,浅者为池。曲池穴,曲者弯曲也,屈肘即见外侧横纹尽头之凹陷处,形如浅池故名。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穴性属土,谦谦君子之性也。

《会元针灸学》描述曲池穴为:“阳经有阴气所聚,阴阳通化,治气分亦能养阴。”针刺该穴清热生津,实具阳明白虎汤之妙。亦可治疗外感热病咽喉肿痛、目赤牙痛,以及肩臂肘腕疼痛之循经病症。

13.海泉穴

海泉穴,名鬼封。

在舌底中央

针法:从下向上刺,要刺出血

海泉穴,顾名思义乃海水之源头,较它周边的承浆穴,经外奇穴金津、玉液,远端的曲池穴(池为浅水),唯海泉为大,且位居舌下中点处(舌下系带两侧静脉左为金津,右为玉液,海泉居中),如封侯之首,位置作用不可替代,并以法度形式确立,足见其位之尊也,故名鬼封。

孙思邈《千金要方》引文中明确了此穴的位置与操作:“第十三针舌头一寸,当舌中下缝,刺贯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如此操作法实属罕见,乃“活人之术”,闭证、厥证属阳盛实热危在旦夕者,海泉穴担当此任。

正如“十三鬼穴歌”最后所言:“此是先师真妙诀,猖狂恶鬼走无踪。”

图片

                          《鬼门十三针》穴歌原文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