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宦官寡廉鲜耻,总不干好事,为什么皇帝却最亲近信任他们?

 浩然文史 2023-10-05 发布于山东

在中国政治史上,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没有渊博的知识,却深度参与朝政;不会武功,但又曾执掌兵权;没有显赫的家世与血统,却又进出皇宫随君左右;品级不高,却能影响政局走向和皇帝废立。这些人让君子不齿,受万民唾弃,史书中他们劣迹斑斑,演义中他们坏事做尽。但就算是朝代更替,天下易主,他们却像不倒翁一样屹立不倒,而且一次又一次发展壮大。这群人就是:宦官。

大家所熟知最早的宦官莫过于秦朝赵高,自赵高之后的两千年里,宦官不断祸乱朝纲,残害忠良,一直受到士人的谴责,历朝开国君主无不限制宦官规模,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将“宦官不得干政”制成铁牌挂在宫中,但是为什么直到溥仪被逐出皇宫,这一制度才被废除呢?这既有君主专制制度的原因,也有皇帝个人心理因素作祟。

一、宦官:皇帝的影子

在殷商时期宦官就已经出现。最初的君主是神灵的代言人,为了让自己更为神圣,增加自己的合法性,君主必须和普通臣民隔离开,不能让普通人轻易见到自己。而宦官作为没有根基的异族,又是奇特而神秘的人,充当君主和臣民的缓冲,是再合适不过的。

进入封建社会,君主的后宫不断扩大,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有一后三妃,夏朝则有后妃12人,历经商周秦汉,到了唐朝,后宫妃子达到了122人,加上服务的宫女,这么多女眷都是皇帝一人的私人财产,不容别人半点染指,那么管理起来自然麻烦,而宦官作为不完全的男人,自然受到皇帝的信任,充当仆役提供服务最合适。

皇室家族就像现在的创业公司。第一代皇帝历经血雨腥风,在无数次的生死之后建立丰功伟业,深知人心难测,对于风险万般小心,凡事亲力亲为,绝不容他人觊觎,汉高祖、宋太祖、明太祖无不如此。然而到了二代接班人,政局可能为之一松,二、三代帝王终究距离建国不远,即使没有冲杀过疆场,对于创业的艰辛还是耳濡目染的,并且他们还和外臣、社会有较多接触,并没有脱离社会实际,勤政爱民之心尚能保持。

但是到了中后期,帝王往往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远离现实社会,并且皇室规矩众多,当皇子一出生就离开母亲,由专人照护。父亲与母亲并不是可以随意亲昵的对象,而是远远端坐在龙椅上的父皇与母妃,近在咫尺又不可逾越的距离让皇室内部的亲情变得格外生疏,反而是那些宦官,自幼陪伴在皇子身边,从吃饭、走路到礼仪,都是宦官在左右教授和陪伴,这些未来的皇帝必然对宦官多一份亲近。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孤独是君主无法摆脱的宿命。他们一朝登上君主之位,便不由得疑神疑鬼,觉得所有人都在觊觎这个位置,于是不辨骨肉亲情,就是自己的孩子、兄弟,也是该杀时绝不手软,不能杀就流放。

这种无情和孤独可谓是人君必备心理素质,能做到这个份上就不是普通人了,是黄宗羲所说的“非人”,能和这样的人走到一起的,也只有“非人”的宦官。毕竟对君主而言:宦官可以贪婪一切,唯独不会对皇位产生贪念,宦官可以坑害一切人,唯独不会坑害皇位上的人。既然宦官不会威胁到自己,那放纵宦官又有什么问题呢?这就是皇帝在心理因素上无法摆脱宦官的原因之一。

二、宦官:皇帝的匕首

中国疆域辽阔,皇帝鞭长莫及,是无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统治一个帝国的,他必须依靠官僚系统,和官僚士大夫们分享自己的权力才行。然而皇帝又是多疑的,怀疑每一个分享他权力的人有可能会背叛他。

名义上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然而现实中皇帝面对文武百官,面对宗亲、外戚,一样感到无力。权力并不因你是皇帝就注定属于你,垂帘听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外戚干政等这些倒持权柄的历史可谓历历在目,这时皇帝就是那个被软禁的符号,一个神圣的金丝雀。他需要一个匕首,一个能把敌人一刀致命的匕首。

当燕王朱棣在亲兵护卫下冲进浓烟滚滚的南京,在靖难功臣的拥簇下登上皇位,他的内心除了兴奋,还有一个噩梦萦绕不去,那就是:建文帝。这个人去哪了?死了吗?会不会在某个地方振臂一呼再把他赶下台?朝中的群臣有多少是真正效忠于自己的?有没有人和建文帝暗中勾结?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朱棣的心头,他想要解决问题。那谁去为朱棣解决问题呢?从北京一起杀出来的兄弟?不行,因为他们都要担任要职,更何况这些武将做不了这细活。宦官?对,宦官可以,因为这些人在建文朝备受打压,是我给了他们荣耀和官职,这些人本身身体残缺,没有廉耻,做这个工作再合适不过,就由他们去替自己监视百官。于是永乐十八年,东厂应运而生。

如果说真的有天命,那么明宪宗朱见深一定是被上天眷顾的人,宪宗朱见深是明英宗的嫡长子,本就应该是皇太子,入主东宫,然而天命难测,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征瓦剌,土木堡一战而溃,不得不“远狩”草原。朝堂之内经过一番政治斗争,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受命监国,在皇太后的坚持下,朱见深被叔叔立为太子。政治约定终究抵不过血缘亲疏,3年后,景泰帝朱祁钰废朱见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然而命运之神眷顾了朱见深,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可能就是因为景泰帝唯一的儿子幼年夭折,让景泰帝对英宗及朱见深没有痛下杀手。

景泰八年,英宗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天顺八年,朱见深登上皇位。自幼卷入政治斗争的朱见深,比一般的帝王更加能感受到政治的残酷,几次游走在生死边缘的他十分没有安全感,父皇英宗被俘,群臣直接另立新君,夺门之变发生后,昨日还对皇叔三跪九叩的群臣,今天就可以跪在大殿上对父皇俯首称臣。英宗需要一只时刻睁着的眼睛来监视群臣,一把锋利的匕首,来保护自己,太监汪直进入了他的视线。

汪直

成化十三年,在西城灵济宫前面的一家灰厂内西厂正式成立,这个新成立的特务机构的领导就是宦官汪直。相比于东厂,西厂的人员编制是东厂的2倍,连锦衣卫都要受其节度,其侦查范围覆盖全国,东厂也要俯首称臣。东厂不敢管的事,西厂管。东厂不敢杀的人,西厂杀。一句话,东厂能管的我们管,东厂不能管的我们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是影视作品中的台词,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西厂连兴大狱,逮捕了郎中武清、乐章、太医院院判蒋宗武、行人张廷纲、浙江布政使刘福、左通政方贤。西厂可以不经皇帝同意,就擅自抄捕二品大员。一时间人心惶惶,大学士商辂、兵部尚书项忠联名向宪宗建议,撤销西厂,主要的理由就是擅自抄没三品以上京官。结果却是商辂和项忠先后被罢。自此之后,西厂因为诸多政治原因在明朝历史上多次废立不断反复,但是阉人执掌情报机构监察天下的格局却保留下来。

文史君说

权力是一剂毒药,不仅可以让人刀枪相见,也会扭曲人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宦官千年来被无数士人所唾弃,被主流社会所不容,但就是因为零件残缺,寡廉鲜耻,可充当皇帝的影子和匕首,皇帝指哪杀哪,所以才一直活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究其根本,宦官的存在就是帝王“非人”的私欲的体现。

参考文献

(日)三田村泰助:《宦官:侧近政治的构造》,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

(作者:浩然文史·我好饿好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