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兰州家长 2023-10-05 发布于甘肃

一、唐生智临危担重任

1937年11月,往年秋高气爽的南京,数十天阴霾密布。国民党军队节节失利,日军步步逼近南京城,整个石头城惶惶不安,城内到处可见全副武装的士兵和逃难的难民。

蒋介石想依赖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制裁日本,但日本、德国没去参加九国会议,其同伙意大利,在会议上充当了日本代言人的角色,主张“中日两国直接交涉”。蒋介石寄希望最大的英美两国,这时所采取的竟是“不介入战争”的态度,在九国公约会议上对日本“不拿出强硬态度”。

11月24日是九国公约国最后一次会议,中国代表顾维钧对于会议没有给日本任何制裁,即席提出抗议。各国代表保持沉默,只有法国代表喃喃地说:“实在是无能为力。”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西方列强的做法,无疑更加纵容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并使蒋介石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只能自己救自己。

11月中旬,蒋介石连续三次主持最高级军事紧急会议,研究对日作战问题。第一次在陵园官邸,在中山陵四方城附近,人们称它“美龄宫”;第二次在富贵山地下室内,富贵山地下室是南京大本营总部,各种军事方针策略均在这里制定。第三次会议也在这里召开。参加这次高级幕僚会议的成员有: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唐生智、谷正伦、桂永清、钱大钧、刘斐、王俊等人。

在第一次会议上,大本营作战厅厅长刘斐的意见是:日本人利用它在上海取胜后的有利形势,依仗其海陆空军和重装备的优势兵力,分三路进攻南京,使南京处在被日军立体包围的困境之中。而我军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太大,日军伤亡4万余人,我军70多万共73个师却伤亡了25万之多,又经过混乱的长途退却,战斗力无从可言,这些退下来的部队,除非在后方进行较长期的补充整训,否则不能恢复战斗力。如果强行用这些部队守卫南京,南京是守不住的。一些部队士气低落,“恐日症”严重。基于我军当前的实际情况,应避免在抗战初期与日军进行决战,更不应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争胜负,而要从全盘战略着眼,同日本人开展全面而持久的战争。进一步实行全国总动员,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来争取时间、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当在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进行有力的打击。我实行全面而持久的战争,拖到日寇对占领我国的每个县都要出一个连,甚至一个营的兵力来防守占地,即便日军在战术上有些胜利,但由于战线太长,兵员不足,供给困难,我便可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拖垮敌人。

刘斐的观念符合蒋介石的意图。但蒋介石眼下最关心的是,日军即将兵临城下,南京守不守?蒋介石一向对刘斐很器重,于是他问刘斐:“全世界都盯着我们,日本人更是盯着南京,你的意见呢?”

刘斐说:“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先总理陵寝所在地,不作任何抵抗就将南京放弃,当然对世界、对国人都没有好印象,不可不守。但是,南京在长江弯曲部分,地形背水,日军既可在江面上用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城,又可在陆路上从芜湖截断我军后方交通线。根据地理形势,南京无险可守,更不宜作长期的固守。”

蒋介石问:“不可守,又不可不守,具体怎么说呢?”

刘斐:“防守兵力用12个团,顶多用18个团,作象征性的抵抗,在适当防守抵御后,采取主动,机动后撤。在作战部队使用上,可以组织从上海退下来的比较精锐的老练部队来应战。”

白崇禧支持刘斐的意见,说:“南京城墙虽高,但很难挡住日军的立体进攻,日本人气势正盛,避开锋芒是对的。”

何应钦和徐永昌点头,同意此看法。

蒋介石没有表态,只是说刘斐的说法有道理,至于如何守法,蒋说再考虑,他同意先将在上海作战损失大的部队调往后方休整。

在第二次会议上,情况发生变化,军事委员会警卫执行部主任唐生智(字孟潇)首先发言,他态度严肃,声音铿锵地说:“南京是首都,是国际瞻望所在,不作抵抗,将首都让给日本人,岂不是世人可笑!”

刘斐说:“孟潇兄,这可不是凭义气啊,守不住南京的责任,我看哪位将领都难以承担啊。”

唐生智声震屋瓦地说:“如果没有人敢为此负责的话,我可勉为其难,我愿意死守南京,与首都共存亡!”

与会者面面相觑,不作声,谁也不愿站出来反对保卫首都,一旦有个说法,岂不让后人千古唾骂吗。此刻,唐生智更为激动地说:“放弃南京,我们将何以对先总理在天之灵?!”

蒋介石沉默不语。在这次会议上既没有作出新的决定,也没有改变以前的部署。最后他说:“孟潇说得很有道理,值得我们考虑,也许我们在南京能打败日本人呢?”

在蒋介石表示“再考虑考虑”的同时,他已将陈诚、顾祝同等嫡系主力部队陆续撤往后方。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第三次会议于11月18日晚上召开,唐生智仍坚持固守南京,这时蒋介石明确表示同意唐生智的意见,他说:“南京不可不守,我们要让全世界看见,我军是在进行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哀兵必胜。”

蒋介石对军政部部长何应钦说:“守卫南京由孟潇负责,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官,马上着手准备。”

蒋介石还任命了两名南京卫戍副司令官,罗卓英和刘兴。

唐生智于11月20日正式到职,他立即组织长官部布置卫戍任务。

唐生智请战保卫南京,得到蒋介石的令牌,但他这个司令当得可怜,精锐和主力都让蒋介石调往后方,剩余的一些能打的部队他又不见得指挥的了。对于这些,蒋介石比谁都清楚唐生智是一个无兵之将。

唐生智在白崇禧的协助下,开始全力部署南京的城防。

作战地点:

1. 南京东南正面阵地(江宁镇、牛首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之线)

2. 南京复廓阵地(雨花台、紫金山、乌龙山、幕府山及南京城垣)

中国大本营明令发表唐生智兼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及南京卫戍军战斗序列后,唐生智的长官部即开始制订具体防守计划。当时卫戍军主力仅有第88师、第36师及教导总队,而且又都是由淞沪战场撤至南京残部,兵力严重不足,因而不得不放弃东南主阵地带的既设国防工事,仅防守复廓阵地。其防守计划以固守复廓据点及域垣为目的,策定防御部署要旨如下:(1)以第88师任右地区雨花台及城南之守备。(2)以教导总队任中央地区紫金山及城垣东部之守备。(3)以第36师任左地区江山、幕府山及城北之守备。(4)以宪兵部队任清凉山附近之守备。(5)以旅长指挥教导总队之1团及乌龙山要塞部队,警戒长江封锁线。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当日军突破锡澄线阵地时,蒋介石大本营留南京的作战组返回武汉统帅部,令第3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收容从淞沪战场撤下的部队,率长官部暂去扬州,自己坐镇南京。为了加强南京的防守力量,从正向浙、皖、赣边区转移的第3战区部队中留下9个师,并从武汉调来两个师。12月初,第3战区的部队均已到达南京。12月4日,从武汉调来的第2军团先头1个团到达南京,8日全部抵达。罗卓英于12月5日晚到达南京就任卫戍军副司令长官,其第16军团由参谋长代行军团长职务。南京卫戍军指挥系统为:

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唐生智

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

第2军团军团长徐源泉

第41师师长丁治磐

第48师师长徐继武

第66军军长叶肇

第159师师长谭邃

第160师师长叶肇(兼)

第71军军长王敬久

第87师师长沈发藻

第72军军长孙元良

第88师师长孙元良(兼)

第74军军长俞济时

第51师师长王耀武

第58师师长冯圣法

第78军军长宋希濂

第36师师长宋希濂(兼)

第83军军长邓龙光

第154师师长巫剑雄

第156师师长李江

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

第103师师长戴之奇(代)

第112师师长霍守义

宪兵部队(3个团)宪兵副司令萧山令

江宁要塞部队要塞司令邵百昌

炮兵第8团之1营

战车防御炮8门,轻战车10辆

防空司令部所属各高射炮队(大小炮27门)

城防通信营

本部特务队

总计兵力约15个师,10余万人。

兵力增加后,决定恢复以东南主阵地带为第一道防御阵地,以加大阵地纵深、增强防御韧性。其具体部署为:(一)第72军派出右侧支队至江宁镇附近,任右翼掩护。(二)第74军任牛首山至淳化镇附近之守备,并向秣陵关、湖熟镇派出前进部队。(三)第66军任淳化镇附近至凤(伏)牛山之守备,并向句容附近派有力之前进部队。(四)第83军任凤牛山附近经拜经台至龙潭之守备,向下蜀派出前进部队。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当徐源泉第2军团即将到达南京时,又改令第83军推进至镇江、丹阳附近,令第2军团接守第83军在龙潭一带的阵地。此时镇江除要塞部队外尚有第71军及第103师、第112师。要塞部队由第71军军长王敬久指挥。

蒋介石在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此时,日本飞机已多次轰炸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机关各部门纷纷迁往武汉,蒋介石和汪精卫尚留在南京。蒋介石为避免日本飞机轰炸,住到中山陵脚下树林荫蔽的“四方城”内。

蒋介石和汪精卫冒着生命危险滞留南京,其原因就是对谈判停战还抱有希望,他们正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与日本交涉,寻求和谈之路。

自从《日德防共协定》签订以后,日本正在迅速接近德国,当时的德国是以苏联为其主要的假想敌人,如果中日战争长期化,则必然会把中国逼到和苏联一条阵线,结果于德国不利。

日军参谋本部第二部德国通的马奈木敬信中佐,通过德国驻日陆军武官奥特对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说明利害。于是,马奈木陪同奥特赶到上海,直接向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说明日本的意图。

日本外相广田弘毅约见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正式表示希望德国斡旋和平,将下列议和条件告诉狄克逊:

一、在内蒙古组织类似外蒙的自治政府。

二、华北不驻兵区域,须扩大至平津铁路以南。缔结和约时,华北行政权仍全部属于中央政府,唯希望委派一个亲日的行政首长;如现在不能缔结和约,而华北又有了新政权,则应该让他存在,但截至今日,日本尚无在华北设立新政权之意。

三、上海停战区域须更扩大,由国际警察管理。

四、停止排日,依照1936年9月23日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向外交部长张群提出的要求办理(修改中国学校教科书等)。

五、共同防共。

六、减低日本货进口关税。

七、尊重外国人在华权利。

以上议和条件,由狄克逊转达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陶德曼调停工作开始。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日本外务大臣广田表示:“假如日本被迫继续作战,他就要把战争进行到使中国完全溃败,然后再提出远较现在为苛刻的条件。”广田说这番话的同时,德国外交部部长急电德国驻华大使馆:“请将驻东京大使3日第345号电报中所说的日本的和平条件通知蒋介石,我们觉得那些条件可以(被蒋介石)接受作为开始谈判的基础;并请报告(蒋介石)对那些条件的反应如何。”

11月5日,蒋介石在南京第一次接见了陶德曼,针对日本提出的七个条件,提出了中国方面的“议和的必要原则”,与日本提出的条件讨价还价。

12月2日,蒋介石在“四方城”第二次接见陶德曼。当谈到日本提出的条件时,蒋介石说:“对于那种认为日本已经从这次战争中成为胜利者的看法,我不能够接受,我也不能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牒。”蒋介石谈了中国的四点意见:1. 中国接受这些条件作为和平谈判的基础。2. 华北主权和完整……3. 在和平谈判中,自始即由德国任中介人。4. 在和平谈判中,不得涉及中国与第三国之间的协约。蒋介石最后再三要求日本政府对于初步谈判,特别是条件,保守秘密。当陶德曼说日军已逼近南京时,蒋介石说,他自己对于防守首都很乐观。

12月7日,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遵照其本国政府训令,将自11月2日至12月2日的调停经过备忘录,递交日本外相广田弘毅。这是德国在调停开始之际,依据中国提出的条件,询明日本方面有无进行谈判之意。

未料,广田弘毅却表示出“是否还能以一个月之前的条件为基础来进行谈判,颇成疑问”的态度。因为在这一个月内,日军已在杭州湾登陆,中国军队溃不成军,攻占南京即在眼前,故而有借军事优势,加重条件之意。

日本所提的条件除先提出的七项条件外,又增加了四条“亡人之国的新条件”,其中竟有日寇占领地域建立伪政权和中国对日给予战争赔款等项内容。此时蒋介石开始明白:“此时求和,无异灭亡,不仅外侮难堪,而内乱益甚。”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在蒋介石通过陶德曼与日本接触之时,他并没有放松防守南京。在他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晚上,即12月7日晚8时,他召集守卫南京的师长以上高级官员在古楼百子亭唐生智公馆开会,作临别讲话。

公馆外停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轿车,公馆内官盖云集,蒋介石身披黑大氅,整洁的全副武装,腰配“军人魂”短剑,激动地说:“守卫南京是一个伟大而光荣的任务,大家要在唐司令长官指挥下,同心同德,抱定不成功即成仁的决心,克尽军人守土卫国的神圣职责。”并且声称他到达武汉后,将亲率从云南调来的三个装备优良的师,来解南京之围。讲话停止后,他的目光射向唐生智、罗卓英、刘兴。三人立即起立,向蒋介石致军礼。唐生智情绪激昂:“我仍恪守前言,临危不乱,临难不苟,不得统帅命令,决不后退,请委员长放心。”蒋介石频频点头,黯然退席,众将领欲送他出唐公馆,蒋介石低声说:“日军飞机时有空袭,我趁夜色即行飞去,你们不必送了。”蒋介石偕夫人当夜飞往南昌,乘轿上了庐山。

就在蒋介石离开南京不久,日本政府命令驻华大使川越茂回国,1938年1月20日,国民政府命令驻日大使许世英回国。这样,中日两国间外交途径断绝了。

11月27日,唐生智在官邸对中外记者发表谈话,表示誓与南京城共存亡的决心:

“中国为一爱好和平之民族,从不侵略他国。日本以数十年之准备,大举进犯中国国土。中国在物质上缺乏准备,但精神上则具有无上之抵御决心。自卢沟桥事变以后,我军在各地多遭挫折,但吾人将屡战屡败,至最后胜利为止。本人奉令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最有把握:第一,即本人及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将与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南京,这个以出美女出名而缺乏阳刚之气的城市,唐生智的谈话不啻是一篇男子汉宣言;南京,这个曾经有过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古城,唐生智的谈话为中国军人在世人面前保持了尊严。

就在唐生智发表谈话的第二天,日本参谋本部下达“向南京追击”的电令,并加盖国玺,成为天皇赦令。12月1日,由多田参谋携带,飞送上海。

受命攻击南京的日本华中方面军于12月初,正式成立了自己的战斗序列。

12月1日,日本当局以大陆命令第8号下达了华中方面军的正式战斗序列,“命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2日免支松井石根大将“上海派遣军”的兼职,任命朝香宫鸠彦云中将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总人数为10万左右。于12月上旬,兵分三路,杀奔南京。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二、浴血石头城

日本的三支军队的主力分别是被称为“红色帐篷”的谷寿夫的第6师团和末松茂治的第114师团;被称为“白色帐篷”的吉住良辅的第9师团;以及被称作“黑色帐篷”的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

相传,公元14世纪蒙古征服者铁木尔包围了一座城市后,在攻城前第一天,在城前用白色帐篷安营,以示对所有人的宽恕;第二天用红色帐篷安营,以示对妇女和儿童的宽恕;第三天用黑色帐篷安营,表示对任何人都不宽恕。

中岛、吉住和谷寿夫的三支军队分别从东、西、南三面向南京杀奔而来。

其他部队不论,中央军俞济时的第74军是最先与敌接触的部队。

刚由淞沪前线撤下来的第74军,是由两个师组成的,第51师师长王耀武;第58师师长冯圣法。

该军在人员、装备方面尚未得到补充,还没来得及喘上一口气,就在南京的外围湖熟、淳化等地与杀气腾腾的日军交上了火。

1937年12月6日,日军由土桥进至索墅镇,并派出先锋向淳化镇搜索前进。担任湖熟阵地守卫的虽然只有一个连的阵地,令日军没想到的是该连竟主动出击,奇袭索墅镇,打了日军一个冷不防。“得敌旗数面,枪十余枝,收获颇多”,也可谓“脱手斩得小楼兰”。

该连趁势脱离了战斗,加入主阵地淳化镇的守卫。

真正的恶战是从淳化镇开始的。12月的江南,已是落木萧森,秋叶随风凋零。7日晨,当薄雾还笼罩在田野和村镇上空之时,从湖熟北进的约500余敌,分由咸墅、李墅等地开始进攻宋墅、下王墅阵地,并向方山迂回,与302团接触。复以一部约200余人,向上庄攻击,企图由左翼窜入,以威胁淳化之侧背。在淳化镇的正面,则以猛烈的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掩护其步兵展开地面进攻,战斗异常激烈。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守军第51师师长王耀武的作战风格硬朗,善于打硬仗和攻坚战。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他以硬对硬,以猛打猛,双方展开了勇猛的对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该师共打退敌军10余次进攻,缴获步枪30余支,战旗13面,地图两幅,毙敌300余人,伤敌200余人,守军官兵伤亡亦达900余人。

日军这才知道碰上了劲敌,不敢大意,12月8日,由湖熟调来援兵3000余人,炮10余门,由正面投入战斗,并以主力由上庄抄袭破口山,切断守军的退路。

第51师分兵把守,死战不退,官兵知道,他们肩上的责任重大,身后就是首都南京,只有用自己的血肉乃至生命回报祖国和民族。仅一天时间,该师的伤亡就达1400余人。

一个参谋流着泪请示王耀武:“师座,再这样打下去,部队就要打光了。”

王耀武也红了眼,一下子把手枪拍在桌上,操着浓郁的山东话骂道:

“他奶奶个熊,谁再敢扰乱军心,老子就一枪崩了他!”

如果不是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令该师撤退,恐怕打到最后一个人,该部也是不会含糊的。

正当王耀武率部苦苦鏖战湖熟、淳化镇的同时,第74军的另一部,即冯圣法的第58师,也在江宁牛首山一带,与日军杀得难解难分。

牛首山阵地位于南京的南郊,淳化、方山防线的右侧。山高242.9米,双峰耸立,状如牛首,形势十分险要。在南宋时期,抗金民将岳飞曾经在此设垒,大败金兵。

缅怀先贤,心情激荡。冯圣法特意换上一身崭新的戎装,大马金刀地坐在指挥所里。某参谋赞叹他的军容:“好久没有见到师长这样威风了。”

冯圣法淡淡一笑,说:“我要是在战场上阵亡,按惯例,敌军官兵看到后要行军礼,还要保护遗体,允许对方将尸体领回,所以我要穿戴整齐,好让日军认识我冯圣法。”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冯圣法,浙江诸暨湄池人,俞济时姻兄。黄埔一期生,陆大甲级将官班第三期毕业。因为他曾经做过蒋介石总司令部警卫团少校参谋长,被人戏称为“御前侍卫”。他所带的第58师又是国民政府警卫旅扩编而成,是典型的御林军。

御林军的战斗力,以及武器、装备果然令人刮目相看。就连从德国进口的、在各部队罕见的反坦克炮也装备上了。当日军以坦克车阵进行集团式冲锋时,一点也占不到便宜,甫一交手,就损失惨重。中央通讯社曾对当时的战况报道如下:

“我居高临下,以手榴弹及钢炮弹阻截敌机械化部队。我某师一营曾死守山前高地,为敌射击牺牲殆尽。另一营立即挺身而至,继续奋战。敌机二三十架在殷巷镇与高井巷间滥事投弹,终日未息。我营长阵亡两员,伤一员,团长轻重伤各一员,士兵死伤数百,同时敌亦死伤三百余人,遗坦克车五辆。”

12月9日,死守牛首山阵地的第58师与日军激战竟日,血染山河;正在关键时刻,因第88师派出的右翼支队过早撤退,日军一部进占大胜关,且有沿江北犯的企图。第58师阵地孤立,不得不于晚间放弃,与后撤的第51师联合担任双涧镇至宋家凹守备。

12月9日,日军第9师团乘王耀武第51师后撤,第87师仅两个团的阵地尚未占领之际,乘隙跟踪而来。日军越过中方来不及破坏的高桥门、七桥瓮及中和桥,于拂晓前进至光华门外,将大校场、通光营房占领;随即以10辆坦克车为前导,掩护2000余名步兵向光华门发起猛攻。光华门守军为桂永清的教导总队的少数官兵和第87师第260旅,他们见情况紧急,立即将城门禁闭。日军将野炮和山炮推进到高桥门附近,向光华门实行近距离轰击,将巨大的城门炸开两个大洞。日军小股已经突入城内,当即被击灭。教导总队官兵随即堵上城门,后又被日军攻破,再堵再破,濒于危险三数次。第87师副师长陈颐鼎指挥后续部队增援反攻,直属特务队也前来助战,至午后4时,守军将大校场的日军击退,但盘踞通光营房及城门洞内的少数日军则始终难以打退。

12月10日,日军主力第9、第114、第6师团分别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三峰同时展开攻击,战斗尤为激烈,光华门被日军第二次突破,但冲进城内的百余名士兵均被守军歼灭。

负责防守雨花台的孙元良的第88师,在日军大炮的猛轰和步兵的轮番攻击下,右翼阵地发生动摇,失去阵地要点三四处,守军拼杀再三,终于被日军攻破,中华门城门门楼亦被日炮火击中而焚毁。当夜幕降临之时,第88师缩短了阵线,固守城外的主要阵地,右与第74军、左与第87师密切联系,其城垣的部分防务也与第74军和广东部队分担。

负责镇守紫金山第二峰的部队是桂永清的教导总队,这是培养军队基层干部的摇篮,堪称中央军“精英中的精英”,是轻易不用的。为了民族的生存,桂永清也毫不吝惜地把他们摆放在重要的阵地上。

日军大约知道坚守紫金山的是蒋介石的宝贝疙瘩,一上来就痛下杀手,向守军阵地施放毒气,之后乘隙攻上紫金山峰。教导总队营长罗雨风见状大急,一挥手,带着部队与敌展开拼刺刀,双方杀声震天,搅成一团。

一位日本士兵回忆道:“中国军人的勇猛超出了帝国军人的想象,我们得力于重武器的掩护袭击和增援部队的有力支持,否则,很难想象能夺取这些高地。我亲眼看见一位中国士兵被穿破胸膛后还扑上来用枪托砸碎了我方士兵的脑袋,那一时刻,生命突然变得无足轻重,大家都疯狂了……”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12月11日,谷寿夫的第6师团和末松茂治的第114师团在城南雨花台受到第88师等部的顽强阻击,在冬日惨白的阳光下,大地上处处是爆炸点和冲天的火光,血肉之躯,遍地皆是,真是“争城一战,杀人盈城,争野一战,杀人盈野”。血战一整天,当夜幕降临时,日军的进攻止于坚城之下,但城上的防守部队和城外的进攻部队都认为,南京城的陷落指日可待。

12日拂晓起,日军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向雨花台主阵地发起更为猛烈的进攻。日军占领雨花台后,居高临下,加强对中华门的火力攻击,中华门城垣被日军大炮击毁数处。

战至正午止,守军第88师雨花台主阵地全部被日军攻占,唐生智急令部队增援中华门方向,但第88师退入中华门的溃军乱作一团,云梯和城门都来不及撤闭,日军就势冲入300余人。第88师遂即撤走。

在经过三天的苦战后,教导总队撤下阵地。是日,紫金山第二峰阵地落入敌手。

远离南京的蒋介石对南京守军的困境和日军凌厉的攻势,并不知情,午后3时,致电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等人手令:

限即到:南京。唐司令长官、刘、罗副司令长官:据报江浦附近已发现敌军,是敌希图对我四面合围,或威胁我后路,逼我撤退也。五日激战,京城屹立无恙。此全赖吾兄之指挥若定与牺牲精神有以致之。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中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为我革命转败为胜唯一之枢机,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荣,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策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遥望京城,想念官兵死伤苦痛,无任系念!进退战守,生死荣辱,惟兄等熟图之。中正手启。十二申。

然而,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写这份“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为我革命转败为胜唯一之枢机,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荣,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策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的手令之时,南京形势逆转,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大局已不堪收拾。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午后3时许,第87师、第88师各一部溃败,经中山路北走,拟出挹江门,北渡长江,当经过中山北路的铁道部附近时,被唐生智卫戍长官部特务队和第36师阻挡,劝阻不听,双方发生冲突,第87军、88军溃军夺路而逃,给南京守军带了一个不光彩的头。城内秩序大乱,有的兵效法前面的榜样,开枪强行闯关,有的兵为了逃生,擅自扔掉武器,扮作难民。

下午5时以后,天色暗淡下来,唐生智站在铁道部楼上的窗口,可以听见清晰的炮声和枪声,可以看见城南、城东方面不时腾起的滚滚浓烟和火光。

副官过来告诉他:“守城各高级将领都到了!”唐生智迈着沉重的步履下楼,召开在南京的最后的军事会议:一面命令在玄武湖、水西门一带构筑工事准备巷战,同时命令部队维持正常的战斗秩序,保证后方交通要道。会议进行之中,蒋介石的电报又到,这次的电报和上份电报的语气完全不同,大意为如情势不能持久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唐生智看后如释重负,立即下达撤退命令。

唐生智宣布完撤退命令,带着卫戍长官部撤退时,经过挹江门一段,看见大街上全是拥挤着的军人和老百姓,各不相让,争吵打骂,争相逃命,甚至有的还互相射击。下关码头上麇集着黑压压、乱哄哄的军队和难民。几只渡船成了众人拼命争抢的目标,大家都拼命向上挤,掉在冰冷的江里的不计其数。绝望的人们,面对浩瀚的长江,哭的、喊的、骂的,形成一幅惨烈的人间地狱图。

唐生智在一片枪炮声中,乘黑夜避入下关煤炭港海军码头,与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等登上特务连事先预备好的小火轮,渡过滚滚长江,把无尽的苦难和屈辱留给了几十万的南京军民。

一场悲壮的南京保卫战就这样急速地降下大幕。中国方面以损失10多万部队的代价,在几天时间内就输掉了这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南京保卫战:十万壮士拼死抵抗,却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刘兴、罗卓英等,得知日军已至江浦附近,正向浦口包围的情报,遂徒步向扬州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靠拢,于13日下午7时抵达扬州,又乘汽车至滁州转火车,于当晚抵达临淮关。第78军、第36师从下关煤炭港分批渡江,至乌衣集结,后乘火车去蚌埠,又赴信阳,后至江西萍乡整补。

第66军和第83军统归叶肇指挥,由太平的突围,经汤山向宁国集中,后被日军打散,叶肇和邓龙光两军长与各自部队失散,20日前后,大部分别到达安徽、南陵与歙县。

南京卫戍军其余各部均于12日下午至夜间拥至下关,除第74军掌握一艘小火轮,约5000人渡江北上,其余仅有一部分渡江脱险,大部分人留在南京,均被日军屠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