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1003教学手记——诗歌鉴赏素养需要这样来“养”

 晋诺工作室 2023-10-05 发布于江苏

诗歌鉴赏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同样,对于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难题,两者的难点而且具有极大的共性,那就是读不懂诗歌。
怎样才算读懂诗歌呢?
读不懂诗歌的人才会用翻译的方式一句一句对译,很多的工具书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其实,很多情况下,即使一句一句翻译出来,也还仍然没有读懂诗歌,因为,诗歌不是能通过字面意思来解读的。
要读懂诗歌必须要具有诗歌意象的重生能力,重生,并不是单纯的还原,而是对诗歌情境的重塑,既是基于原诗意象的基本解读,更是用读者视角、心理、知识、阅历来塑造另一个诗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是原作者的,更是阅读者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想真正欣赏诗歌,那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诗歌鉴赏的重生力该怎样培养?只能在重生力的过程中培养。
我要求我的研究生裸读诗歌,每首小诗写千字左右的赏析文字,两天一篇。金倩雯同学非常认真地在完成着这项任务。
下面结合她的一篇作业来体会这个过程。
汾上惊秋
苏頲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秋惊汾上人
                   ——读苏頲《汾上惊秋》
秋是一个有“标签”的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
苏頲的这首秋诗,仍要从题目入手,一个“惊”字,是寂寥秋意中的点睛一笔。
秋风萧瑟,秋阳式微,秋菊孤傲,秋叶凋零。苏頲写秋,却不着墨于秋天常见的景物。“汾上”点明地点,“秋”已说明季节,汾水秋日,有怎样别致的风景呢?诗人不意赏景,先用两个意象铺陈环境:“北风吹白云”。风自西北来,是秋冬的特征,天空白云被吹散,是秋天常见的多云晴日。“万里渡河汾”,则从对外在景物的描绘,转入对自身处境的叙说,跋涉万里,辗转在汾水河上。
诗的前两句写风写水,写天上的云,也写脚下的路,视野开阔。
接着“万里渡河汾”的孤单落寞,诗人继续抒发内心。“心绪逢摇落”, “摇”是“北风”的动作,秋风萧肃,先是吹得白云飘散,又调皮恶劣地摇动树木枝桠;“落”是被北风吹动的枯叶,在风中摇曳飘落。而诗人盯着这片落叶,心中千千万万的心绪也仿佛随着这片落叶一起在风中摇曳着缓慢飘落。
北风呼啸,落叶坠地,心绪被打断,诗人这才惊醒——秋天到了!
“秋意不可闻”,我想这里的“不可闻”有两层含义。一来,秋天,正如诗人渡汾水逢摇落却不识秋那般,来得悄无声息,北风已是深秋入冬的风向,树叶飘落只剩枝桠,而诗人沉溺于千转百回的愁绪中,只看得到汾水万里无岸,只看得到天上白云聚了又散,无心关注景物的变换,也正因此才“惊”于秋天的悄然而至。二来,这里的“不可闻”其实是“不敢闻”。秋风至,秋叶凋,季节的交替也正意味着时间的齿轮不留情不停歇地滚动,又一年转逝,而诗人还在家乡的万里之外,飘落在一望无际的汾水上不知何时停靠在哪方岸边,因为前路无望,因为归途无期,更加不敢计算时间的流逝。
苏頲的秋诗落笔于一个“惊”字,“惊”是平淡中的一声奇叹。前两句写景,不写秋天独特的风景,只叙述自己的路途上的所见:抬头天空有云朵聚散,俯首河上剩只身一人,这是平淡的;后两句由景转情,心绪随着落叶飘荡辗转,北风与落叶的组合,终于将诗人从愁绪中拖将起来,他这才惊觉秋天已至,于是心绪收束,附应秋至而未察觉:秋意不可闻。
写秋的诗不在少数,写秋愁的诗更难计数,而秋愁写得好的往往离不开秋景的描摹。杜甫笔下的秋是“玉露凋伤枫树林”的凄寒,晏殊笔下的秋是“玉蟾清冷桂花孤”的寂寞,王维笔下的秋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冷。苏頲写秋,不直写秋景,不只叹秋意,而是从自己内在的世界向外探窥,共情同自己一样飘零的落叶,才惊觉秋天已至,惊恐白云苍狗。
秋天是一个有“标签”的季节,苏頲会写撕掉“标签”的秋诗。
从这次作业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者对这首小诗的重塑过程。
对于秋景的补充、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字面意与内在语意的连接契合等作了自我视角的解读,这个过程是向诗歌的内涵迈进的关键一步。
比如对“心绪逢摇落”一句的品味与理解是很到位的,尤其是对“摇”字的解读,精准地捕捉到这伸“摇”字内外世界的衔接,既是客观世界里的真实摇动,也是内在世界里的心物相应,因此,这样的理解单凭字句翻译是做不到的。
再如,对“不可闻”语意的揣摩,也是颇用心体会的表现。之所以说用心,是阅读者在这里停驻了阅读视线,让阅读的心理、思维在这个点上慢慢化开,借着诗的意象而进入到一个自己未有到过而又是诗人与读者都想达到的境界里去,这才是赏诗的正途。
这样练习的价值不在于对诗歌的解读形成一种能够给予大众的一个确定性答案,而是能够不断提升对于诗言诗语的敏锐感受力,让自己的语言系统对诗歌语言具有灵活的捕捉能力。
比如,对于前两句的理解,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阅读视角。“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既可以看成是眼前之景的客观叙述,即,北风吹动白云,白云浮过河汾;也可以理解成,北风吹白云是陪衬的客观景物,而万里渡河汾则是在这个背景下诗人的行为。当然,也有第三种,即,诗人把这两句放在一起,便形成了两种意象的协调融合,奔波万里的的诗人与北风之吹的白云一样,奔波在天高地远的宏观景象中,在冷峻、阔大的世界里涌动着豪迈的情绪。
而后两句,骤然形成了一个跌宕,因为在这种阔大的景象里,在这种豪迈的情绪中,似乎永远溢满着激情,可是,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那颗敏感而多变的心灵,正像金倩雯同学所说,诗人的心被一片飘摇的落叶给击中了,之前的豪迈与当下的“脆弱”形成了诗意表达的巨大张力,这种张力让本来极为平常的景象瞬间产生了裂变的核暴效果,让人产生无限的悲慨:生命之浪漫、愿景之大阔大、心性之爽烈都在一片落叶里瞧见了自身的短暂与微弱。让你不由联想自己平生行踪、心理感受,从而为人生体悟打开另一扇审视之窗。
阅读者与诗人融化为一体,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有与诗人举杯相碰的冲动,才会觉得读诗真的是一种乐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