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动笔墨不读书,如何做读书笔记?-今日头条

 蒲公英读书 2023-10-06 发布于江西

各种格言都在说笔记的重要性,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但如何做笔记呢?我建议如下。

首先,尽量做成电子版笔记。

其次,做笔记时要区分原著观点和自己的评点。

再次,做笔记很辛苦,如何降低笔记的时间成本?我用语音输入法:看书时用荧光笔和便签把精彩的、可用的部分标记下来。看完后,我再用语音录入法把这些引文和批注录入电脑。

最后,如果做纸质笔记,推荐使用康奈尔笔记法。

——摘自刘军强《写作是门手艺》

刘教授这段话让我想起自己做读书笔记的经历。

最早就知道摘抄,当然这是用笔记本正经八百做的。记得有次向单位领导借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来看,摘抄了很多,只是抄完了就扔一边了,现在笔记本都找不到了。

平时在书上则喜欢划线做标记,有时会写点批注,划线经常划很多,尤其是比较喜欢的书,比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几乎被我划满了,字也写得多,有朋友问我借阅时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前几年读了一些读书方法书,都提到了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印象最深的有3本, 一本是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本是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一本是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奥野宣之介绍的笔记方法主要有三个:

其一是折角法,用于筛选做笔记的内容。第一遍通读时觉得好的折个角,第二遍重读仍觉得好的再折个角,第三遍再读折了两个角的,如仍觉得好的就做标记,最后再读一遍,选择实在无法舍弃的摘录下来。

这个方法这样可以帮我们找出真正值得记录的内容,而且使用简便,我觉得可以帮我克服划线太多的毛病。我现在习惯阅读电子书,仍喜欢划线,就让自己随意划线做标记,事后导出,会做些删除整理和补充。

重复的和确定没用的,补充书中内容使笔记能看得懂,经过筛选整理做卡片,其他的就放在有道云里备查,会把笔记在软件中删除

其二是“葱鲔火锅式”笔记,简单地说就是摘抄加评论。这个现在阅读电子书经常用到,在微信读书里直接划线写想法。

其三是把笔记本一元化:把笔记和资料全记粘在一个笔记本上,不分类,只按时间顺序。笔记本可书写任何内容,也可粘贴复印件和书的腰封及书评等资料,包括随想笔记,购书清单,剪报,读书笔记等内容。这个类似现在小红书上很火的all in one笔记。

这种一元化方法我看到时托挺兴奋,但没有实操过。在小红书里看到很多all in one的视频,都是用的纸质笔记,很惊叹。不过想想,它的底层逻辑和卡片笔记其实是一样的,也是事先不分类,可随时记录,减少分类时的心理负担,事后检索。

赵周主要介绍了一种拆书方法。

全称是RIA便签阅读法,其中R为阅读图书片段,I为重述知识,A为激活经验、催化应用,包括回顾描述自己过去经验和思考自己今后怎么应用两部分。这个方法适用于实用类书籍,开始看到时很振奋,觉得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以致用,解决“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的难题,买了些便签来使用,但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不过现在其实又在开始努力实践着,跟着古典老师的读书会读书写卡片,卡片内容和赵周老师说的便签阅读法类似,分为【原文概述】、【核心概念转述】、【个人体验】及【行动指南】,形式是电子版的。

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更令人振奋。

书中介绍的卡片笔记法,不只适用于阅读,还适用于写作。卢曼用这个方法,只花了不到1年的时间,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博士学位,从一名普通公务员成了社会学教授,30年间就完成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而这只需要每天写6张卡片笔记。

我看后,一度打算网购一些卡片,不过看着自己蒙尘的纸质笔记本,有点犹豫。就在这时,看到了有关电子卡片笔记的介绍,兴奋,但几个好像都是国外的,有点复杂,看着有点发怵。还好有flom,书的序言作者就是flom的创建人刘少楠,在电脑搜索找到就开始用上了,还加入了一个群,在群里创建者直接与我们对话,平易近人,且很诚恳,受益良多。现在一直使用flom,感觉挺好用的,可以随时记录,分类和查找也很方便,只需要打标签。

但如何把卡片笔记用于写作,还是很困惑。这时又遇到了古典老师的共读会,三节体验课里就讲了如何用卡片进行阅读和写作,卡片内容类似赵周 的“拆书法”和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式“笔记,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整合,还有就是一个月精读一本书,这节奏与我放慢阅读速度的打算正好契合,费用也不高,听完体验课和课程介绍,马上就加入了。

现在的我,跟着古典老师的共读会读书,主要使用flom,用卡片的形式写读书笔记。但同时还是会把更完整的摘要和摘录笔记放在一直使用的有道云笔记中。

书评其实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且可能是最完整的读书笔记。

多年前写散文随笔时就写过书评,都是特别有感触的书读完后才会写点,前几年则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读书,几乎每本书都写,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所谓的”速读“,也接触了一些平台,经人引荐,写过一些听书稿。但感觉有点累,收获似乎也不大。

大部分书籍是约评,且主要是工具方法或者认知类书籍,常常打破自己的读书计划,自己最喜爱的文学书也读得少了。同时过于追求速度,读完后虽然写了书评,感觉似乎也没什么收获,而且少了许多以前随心阅读的乐趣。

于是,我让自己重新回归”慢“阅读,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慢慢读。

我的阅读兴趣很广泛,可以说是个杂食读者,喜欢的书很多,以前书少,这还没什么。如今信息洪流,书海茫茫,我觉得自己也要学着缩减兴趣面,聚焦一些领域,比如文学、哲学、心理学,还有一些成长类书籍。

最后我想起知乎上有个问题:

”读书非得做读书笔记吗,我读书只觉得了解即可,这难道不是读书的目的吗,非得要吃透整本书,我觉得这样很累?“

我的回答是,虽然做笔记对读书很重要,但读书并不是一定要做读书笔记的,做了读书笔记人也不一定就对书就了解了多少,没做笔记的人不一定就没把书读透。

我也听说有人反对读书做笔记,因为做了笔记自己大脑就会偷懒,潜意识中觉得有了笔记就不用去记忆和思考,反而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当然这话说的有些片面,但是过于看重笔记,是有可能本末倒置的,就像有的学生上课时候忙于做笔记,影响了听讲和思考记忆,有些学生上课不怎么做笔记但是聚精会神听讲,大脑消化吸收也快。

至于说读书的目的就是了解即可,这个也有些片面了,这要看你读书的目的,对有些书是只要这样,这就是泛读。有些书则要吃透,这就是精读,否则读了等于白读,同一本书,有的人读了有很大收获,有的人感觉一无所获,这点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然如果你读书只是为了消遣,或者为了解点知识,泛读是可以的,就像刷抖音一样,做笔记就更不需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