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了!中国航天员将这样登月!

 昵称21405352 2023-10-0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为实现2030年前载人登月这一目标
我国科研人员
正在研制新火箭、新飞船、
新的载人月球车等一系列新装备
它们各自承担什么任务、有哪些本领?
未来载人登月的方案是怎样的?
在地球如何接收月球的信号?
往下看,一同了解↓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央视一套”(ID:CCTV-channel1),原文首发于2023年10月1日,原标题为《航天员将这样登月!如何接收38万公里外的月球“悄悄话”?揭秘→》,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载人月球探测

新飞船、新火箭研制进行时


图片

用于载人登月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

被命名为长征十号

负责将月面着陆器和登月飞船

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预计在2027年具备首飞条件

图片

新一代载人飞船是在神舟飞船基础上

全面升级研制的新型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

采用模块化设计

由返回舱和服务舱组成

到达月球后

将由月面着陆器将航天员送达月面

图片

月面着陆器是我国全新研制的

地外天体载人下降与上升飞行器

由登月舱和推进舱组成

主要用于环月轨道和月球表面间的

航天员运输

可搭载2名航天员往返

并可携带月球车和科学载荷

月面着陆器到达月面后

航天员将乘坐月球车

在月面开展工作

载人月球车重约200公斤

可搭乘2名航天员

航天员将乘着月球车在10公里的范围内

开展月球采样

图片

目前,我国载人登月的初步方案是

首先发射月面着陆器

月面着陆器在环月轨道停泊等待

然后再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

飞船与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

航天员从飞船进入着陆器

着陆器与飞船分离后下降到月面

航天员开展月面活动

之后,航天员乘坐着陆器

起飞上升与飞船对接

航天员进入飞船

飞船与着陆器登月舱分离后,返回地球

2

亚洲最大单口径天线

接收月球“悄悄话”


月球距离地球38万公里
如何在地球接收到月球传回来的数据?
靠的就是这台像“锅”一样的设备
名为70米口径全可动天线
它也是亚洲最大的天线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工程师薛喜平介绍
天线是方位360度可动,俯仰90度可转动
只要是地平线往上的目标,都能观测到
月球接收回来的图片、视频
还有很多的科学数据
都会用到这个天线

图片

70米口径天线

面积相当于10个篮球场

天线的高度有72米,重量有2700吨

主要承担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任务的

数据接收

薛喜平介绍

天线采用主反射和副反射联合工作的方式

卫星下来的信号首先射到主反射面

再汇聚到副反射面

然后再反射到馈源

进到传输设备里,是二次反射

亚洲最大单口径天线是什么概念?

这口“锅”究竟有多大?

馈源又是什么样?

戳视频,跟随镜头一探究竟↓

3

从月球接收的数据

如何变成月面照片


成功接收了38万公里外的信号
如何将看不懂的数据
解码变成看得懂的月面照片?
走!到国家天文台一探究竟↓
图片

陨石坑是科学家最喜欢的月球地貌之一

通过它可以挖掘出月球深部物质

如果陨石坑边缘附近存在颗粒状的凸起石头

则说明这个陨石坑还没有被完全风化

形成的年份比较新

月球车可以分析新鲜的岩石成分

获得科学家感兴趣的科学数据

虽然照片看着非常清晰直观

但最初接收到的状态却是一串串数字

从月球接收的数据

变成月面照片有多复杂?

戳视频,一同了解↓

嫦娥四号任务
地面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付强介绍
在轨探测时,玉兔二号巡视器
在同样的位置环拍两圈
获得了56幅图像
拼接完之后
形成一个300多兆数据大小的图像
但这个数据
需要将近1~2天才能下传到地面上

新的“鹊桥”未来会不会更加方便?
戳视频,听专家解答↓

  • 鹊桥二号更多的是多出一条路,对于我们来说,有另一条路会更可靠一些。月面地形是相对比较复杂的,需要图像去规划它的移动路线。

  • 要在图像上选择感兴趣的科学探测目标,然后控制车移动到目标附近,对这些目标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测,发现更多的科学成果。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