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安印话: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评析 在印章史上皖派和浙派是

 攸州刀郎 2023-10-05 发布于湖南
石安印话: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评析。
在印章史上皖派和浙派是我国明清文人篆刻中最重要的两大流派。石安今天为大家评析的篆刻家是皖派宗师,邓石如及其名作'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朱文印。
众所周知皖派以冲刀刀法称雄天下,冲刀之外邓石如所倡导的以书入印,印从书出治印思想对后世印坛产生深远影响。这方'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朱文石质印的尺寸为3.3*5.4*6.8cm,是邓石如最有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具备邓氏风格的典型面目。从该印可以充分感受到邓石如乃至皖派印风的独特魅力,所以引为范例品赏之篆法。
本印印面文字采用邓石如擅长的小篆书体,很好地保留了邓氏篆书笔力雄强、刚健劲挺的书法韵味,同时和书法相较而言,又能因印随形字体线条在细劲流美方面得到强化,使该印文字既刚健劲挺又有种特别的圆转灵动之美,形成邓氏印章特有的刚健婀娜之风。
在字法的处理上邓氏做了一些巧妙的处理,比如右上的'岸'字简化掉山字头,左下的繁体'声'字将耳字挪让置于声字下方,以及该字右上角线条对笔画增繁加曲的挪让和叠文处理、左上的'断'字竖折的加曲处理等等。这些字法的变化处理更好地满足了章法设计的布局需要,形成更加强列的大开大合。
大密大疏的视觉对比效果章法,这方印很好地诠释了邓石如所倡导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章法设计理念。
当我们品赏这方印时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就是强烈的疏密对比和对角呼应关系:右下的'流有声'和左上的'断'密,右上的'江'和左下的岸。千尺疏(对'岸'字的简化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关系,并形成更稳定视觉效果的'三一'布局。强烈的疏密对比和对角呼应的处理是这方印章法设计的最大特色和值得称道之处。
当代印家叶一苇曾评此印说:密处颇有江流有声之感,疏处令人有'断岸千尺'之态是为的评刀法。
邓石如在刻制该印时采用其典型的皖派冲刀之法刻成即刀锋入石,以刀为笔持雄强腕力推刀果敢,一根线条一刀或少数几刀连接刻成。冲刀运刀时往往要求刻者对线条形成做到成竹在胸切忌犹豫不决,这一方面要求刻者要有很好的使刀如笔的功力和手感。另一方面也必须对线条表现有深刻的理解和精准把握。和切刀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冲刀对运刀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刻者对书法有更深的理解邓石如是此中高手。
'篆刻家首先必须是书法家'此言不虚边款。该印顶端有龙饰云纹,刻有三面边款文字上方以边对齐,下方则根据印面纹理随形刻制,若悬崖壁刻别具巧思。该印边款采用行草书体刻就(也是邓石如边款特色之一)款文日:一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意淑怀。
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顷之石出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邓琰又记图之石壁如此云邓石如刻印之兴之所致通过边款记述了刻制来由,这篇文字简短精致又声情并茂,字不多却是很有味道的佳文,大大增加了该印的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为此印增色不少。
从边款可知该印是时年40岁的邓石如于癸卯菊月(即1783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八年的秋天),在客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时赠送给当地友人毕梦熊(字兰泉)的两人之间的交往有不少轶事佳话(如两人相识过程'意与古会'。'笔歌墨舞'赠印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通过网络搜索或者查阅各种资料赏读,可对增进对该印背景及邓石如的了解有大裨益。
此外品赏,此印时除了关注邓氏'以书入印'印学理念,印中书法表现手法、运刀之法等显性因素外,邓氏人生经历对该印的影响也值得一提。
作为我国古代布衣艺术家的典型代表,邓石如持难得襟怀同雪净,也知富贵等浮云的处世理念,虽有机会广交社会名流,但他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一生以布衣之身行世。研究艺术之外喜欢云游四方,足迹踏遍祖国名山大川和名城胜地,他既遍研经典又道法自然养成从自然景观中激发创作灵感的敏锐嗅觉。这也是他厚积薄发创作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章佳作的背景成因。
《流派篆刻名家名作赏析》此印由近代收藏大家葛昌楹先生1962年捐赠给杭州西冷印社,现藏于西泠印社的中国印学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