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主义者的阅读方法丨诉讼律师的另一面

 隐遁B 2023-10-05 发布于广东

编者按

在大众的眼中,诉讼律师总是严谨、干练,他们身着西装,步履匆匆地穿梭在法庭与办公室之间;然而,他们也有另一面。这一次,天同诉讼圈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诉讼律师的假期生活与业余爱好,展现他们的多元多面。

去年国庆假期时,我跟家里的小孩子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劝他多读书,遭到了他的反问:“姑姑,读书真的有用吗?我觉得很多书读过之后我都不记得了,那读它们还有什么用呢?”当时,我从两个角度跟他解释了读书的作用,第一,就算读书像竹篮打水一样一场空,竹篮也会被洗得很干净;第二,可以通过摘抄、写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等方式加深阅读的记忆,增加阅读的收获。发出这样的回答之后,我侄子没有继续追问,我不确定他是否认可这个解释,但我自己却并不满意。读书有益毋庸置疑,但如何摆脱读完就忘的尴尬境地,如何提升阅读的收益呢?

从去年12月起至今,我培养了一个新的爱好,阅读,勉强算是养成了习惯,我大概估算了一下,今年以来读书的日子占比超过92%。回顾了一下这大半年来我读过的书,比较杂,经济理财、心理学、行为学、脑科学、历史类、文学类等等领域都有涉及(可以说是除了法学专业书什么都读了!)。但是在阅读上花的时间越多,我对读书就像“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件事就越介怀,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就洗洗篮子吗?我不甘心,我希望能提高阅读的收益,于是我最近一直在寻找提高阅读收益的方法,正好有了新的想法,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勉。                                

图片(图源网络,侵权联系立删
谈到阅读的收益,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除去阅读专业技能类的书籍,我们日常读书到底希望获得什么收益呢?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似乎都“虚”了一点。从更加实际或者说是功利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要工作,要谋生的成年人,我希望通过读书提升自我,希望阅读能够给我的生活带来切实的、积极的改变。基于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能提高阅读的收益:
专注
在阅读时保持专注,无疑是提升效率和收益的不二法门。如果读书时三心二意,频频走神,必然会错过很多书上的信息,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量自然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在阅读时不能深度沉浸、专注思考,从中获取的知识的深度和牢固度将无法得到保证。那么,如何提升阅读时的专注程度和最终的收益呢?
1、带着明确的目的和问题
从挑选书籍环节开始,我们就可以列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对象,这既可以提升我们阅读时的专注程度,也有助最大化阅读的收益。明确的目的或问题就像是灯塔,在阅读时为我们指明方向,使我们可以尽快到达目的地,获得有效收益。如果漫无目的的阅读,就会像无头苍蝇似的乱撞,也容易像小熊掰玉米似的掰一个扔一个,最后看似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工,却收获寥寥。因此,从实用主义和最大化收益的角度,我们在选书环节就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需求,按需选读。
图片(像不像一边读一边忘的自己?)
在阅读时,带着明确的目的和问题可以有效提升注意力集中程度、增加我们对相关信息的敏锐程度,有助于高效获取目标信息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写到这里,我突然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当年高考语文卷的第一道题是现代文阅读,包括3道选择题,老师建议我们在详细阅读文章之前先阅读题目,带着问题到文章中去找答案。我实践之后发现这种方法确实效果不错,且效率更高。因此,带着问题去阅读不失为一种提升效率、最大化收益的途径,建议大家在阅读时都带着明确的目的和问题。
不同于做高考题的是,现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提,既可以是自己一开始想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浏览书籍目录、简介甚至粗读书籍后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题过大或过于模糊,则需要进行拆分、明确。带着明确问题和需求去阅读,我们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阅读的效果和收益也会更好。
2、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为了减少分心和注意力分散的风险,建议大家前期为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到了后期再追求伟人闹市读书的境界。安静的环境、清爽干净的桌面、远离手机等外部条件都有助于我们专注阅读。
3、其他
提升阅读时的专注程度还有很多其他途径,比如挑选对自己而言难度适中的书籍、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媒介(如电纸书、手机、平板还是纸质书、用哪款阅读APP等)、坚持冥想等,鉴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再展开。

图片(图源网络,侵权联系立删)

关联
为了读有所获,阅有所得,我们需要在阅读时保持思考,注重“关联”。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关联自身知识体系
为了减少遗忘,提升学习效果,我们在阅读时应尽可能将新摄入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相关联。孤立的知识点非常容易遗忘,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也有要建立知识体系的认知。但在实践中,大部分人却将更多时间花在了关注别人的知识体系上,忽视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近几年来有一种颇为常见的现象,即在阅读时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全书的思维导图,并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书籍进行深度的、体系化的学习。但这样做真的有助于我们记住读过的内容或者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事实上,我也做过几本书的思维导图,第一次应该是在2019年,但大概在做完之后两三年内我都没有再打开过这份思维导图。去年一个偶尔的机会,我打开了这个做思维导图的软件,无意间翻到了这份思维导图,但我看着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回想不起来它讲了什么内容,更遑论实际应用它,让它对我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了。打开导图之后,我看着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和分支,一时间头皮发麻,想复习都不知道从哪入手,最后只好草草看了几个知识点,很快就又关上了。
图片给大家看看这张我当初花了大力气做的思维导图)
经过反思和对于新阅读方法的学习,我了解到,单纯拆解别人的知识体系效果有限,翻着书做思维导图是在把别人的知识点体系化,但这个知识体系仍然是别人的,这个过程对自己的记忆和学习帮助不大。我们应该做的是将通过阅读获得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利于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尽可能的将新知识更长久的留在自己的脑海里,进而扩展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比如,在阅读时展开关联性思考,并简单记录自己在读到新知识时能想到的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自己曾经有过的疑问、自己以前的经历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图片(图源《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2、筛选知识点
需要跟大家明确的是,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追求每读一本书都全部读透并记住。对于阅读的收益,我们应当求深、求长而非求全。即,与其追求对一本书多数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最后效果平平,不如选择少数知识点加深记忆并付诸实践,以谋求阅读能切实改变我们的生活。一味求多求全实际上是我们希望速成的人性在作祟,但由于难度过大,无法长久坚持,结果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最后不了了之。
什么样的知识点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的呢?我认为是与自己当下关联程度更紧密的知识点。具体而言,我们需要挑选出自己阅读之后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部分。我之前从书上看到一个方法,自己在实践当中又略微调整了一下。原方法是读完一本书后,合上书,用自己的话在A4纸上写下印象深刻的主题,每张纸写一个,一个主题不超过1分钟。重点在于通过控制时间,减少后续加工,直接筛选出自己阅读之后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我自己在实践中为了便于操作,没有局限于A4纸,大部分时候也没有严格掐表看时间,只是注意写出自己第一时间想到的东西,尽量减少额外的加工调整。这既是一种简单的输出,也挑选并记录了自己读完一本书后真正获得且最有可能转为长久记忆、实际收益的部分,以后复习时也可以有的放矢。这部分工作应当在阅读完成后立刻进行。在读完之后几天到一周内,可以再去回忆,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知识点,抓住它,集中精力去加强关联、坚持实践。
3、向外关联,拓展应用场景
知识的用途并不是单一的,为了扩大收益,我们可以在学到一个新知识后,多从不同角度思考它的应用场景,将知识关联至不同的方面,尽可能多的拓宽新知识的应用面,提高新知识的利用率,从而最大化阅读的收益。
实践
什么样的“知识”才有助于我们过好这一生?我要如何避免“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窘境?这是我前段时间的困惑,因为我发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观点和认知是正确的,在事后得到了验证,但这些正确的观点似乎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积极的变化,这些“知识”好像都只停留在了“知”的层面。期间我看到过各种解释和分析,其中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阅读的直接收益——知识,需要通过行动才能兑现,也只有能够转为行动的知识才是阅读真正的收益。如果只停留在“读”层面很难切实提升和改变自己,只有将所读的书,所悟的理付诸行动方能切实提升能力、改善生活。
在实践时,我们可以基于前期的工作,从最后筛选出的印象最深刻、与自己关联最紧密的1个点开始。贪多求快容易导致失败,所以建议大家不要一开始就雄心勃勃的既要又要,抓住1个点先转化为实际收益更重要。以下是我总结的实践步骤与注意事项:
1、确定目标,拆分成易操作、短期能有反馈的小目标/阶段性目标;
2、列出行动清单/操作指南/计划等,宜简单明确;
3、从基础/微小之处做起,忌初始难度过高、急于求成;
4、及时复盘、反馈,宜正面鼓励,少苛责批评;
5、根据复盘结果调整方案并继续实践。
知易行难,人的行为非常复杂,无论是改变旧习惯还是养成新习惯都颇有难度,受限于篇幅和作者的个人能力,以上列举可能不能完全解决大家在行动层面的问题,如果大家对行为、习惯感兴趣,推荐大家去阅读《福格行为模型》。
图片(图源《福格行为模型》[1]
输出与讲授
“费曼学习法”、“学习金字塔”理论等知名的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教是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将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内化理解后教授给他人是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建议大家在阅读之后能够积极输出,抓住机会或者创造机会将知识教给别人。这正是我目前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的方向,现有尝试包括写读书评论、感想,把学到的东西讲给家里的小孩听,与朋友讨论等等,我观察到的进阶版本包括坚持写公众号、做知识分享视频、出书、开课、办讲座等等。
图片(图源网络,侵权联系立删)
最后,我还想从反面提醒大家:警惕读书时间过长。因为单纯输入的提升效果是很有限的,还需要思考、实践、输出等环节。阅读可能是其中最简单、耗能最少的环节,基于厌恶高耗能活动的本能,我们的大脑可能更倾向于阅读环节而非思考等环节,因此,我们有必要警惕读书的时间过长而挤压思考、实践等环节的时间(怎么说呢…以我目前的阅读时长和阅读量,可能还不是很配担心这个问题)。
结语
读书是否一定要是功利的,是否一定要有所收获?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精神享受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阅读的收益,纯粹享受读书的过程,并不强求“实际”的收获也是一种读书态度,这与功利性的阅读并无高下之分,二者也不必然矛盾。单纯欣赏诗词的美,沉醉在作者优美的文字中,又或者欣赏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成为一个人阅读的初衷。但是如果希望通过阅读提升自己、改变生活,那么研究阅读的方法论就很有必要了,前文是我个人近期针对阅读非专业书籍总结的一些实用主义方法论,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在国庆假期内能够开卷有益,享受阅读。

[1]在《福格行为模型》一书中,作者认为动机、能力、提示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时,行为就会发生,他将之概括为B=MA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