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线充电是如何做到不用数据线的?

 华民 2023-10-05 发布于吉林

现如今,手机几乎已经成了现代人的标配。出门在外,可以不带钱包,但是不能忘记手机,可是手机没电了怎么办呢?当我们江湖救急借来了充电器,却时常发现充电接口却对不上。这时,我们不禁会感叹“要是能无线充电该有多好!”,只要优雅地将手机放在一个小小的、像杯垫一样的东西上面,不必接线就能实现轻松充电。那么,无线充电是如何做到不用数据线的呢?

无线充电,也叫作无线电力传输,是一种将电力隔空传输至接收设备的技术。说起无线充电,它的诞生其实并不晚,19世纪末,美国的“科学怪才”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提出了无线电能传输的设想,就此开启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的新世界。在了解无线充电技术原理之前,我们得先来了解一下“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

1819年,丹麦科学家厄斯特观察到一段导线上如果通有电流,四周将会产生磁场,可以让指北针偏转。后人则进一步发现,将导线围成环状,甚至绕成线圈,产生的磁场将会更强、更集中,这称为“电流磁效应”;1831年法拉第发现,让一块磁铁或其他的磁场来源靠近一段没有电流的线圈,线圈上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便是初中物理课本上的“电磁感应”现象。

无线充电技术正是这两种物理现象的结合,它的原理简单概括就是电生磁和磁生电。也就是说,电场和磁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相互转换。对于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来说,无线充电器相当于发射端,而手机内部的线圈相当于接收端。在给手机充电的过程中,无线充电器里一定功率的交流电将引发磁场的变化,因为电磁感应的存在,手机内部的线圈则会感应到磁场的变化,此后便会在线圈内形成电流,继而实现给手机电池充电,整个过程无需给手机插入电源线,但发射端的充电器依然是需要插入电源线的。也就是说,电只存在于充电器与手机内部,对于中间空气层,用来转换的能量以磁的形式而存在。

除了上面介绍的电磁感应方式,还有其他方式的无线充电技术,例如电磁共振方式、电场耦合方式、微波谐振方式。与电磁感应方式相比,电磁共振技术在距离上就有了一定的宽容度,它可以支持数厘米至数米的无线充电,使用上更加灵活。相对于传统的电磁感应式,电场耦合方式有三大优点:充电时设备的位置具备一定的自由度;电极可以做得很薄、更易于嵌入;电极的温度不会显著上升,对嵌入也相当有利。而微波谐振方式则是采用微波作为能量的传递信号,接收方接受到能量波以后,再经过共振电路和整流电路将其还原为设备可用的直流电。这种方式就相当于我们常用的Wi-Fi无线网络,发收双方都各自拥有一个专门的天线,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传递的不是信号而是电能量。

微波谐振方式

有小伙伴可能会担心无线充电是否会有辐射?对我们人体的健康是否友好?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无线充电是通过电磁感应来完成充电的并且只在非常短的距离内有效,电磁辐射范围非常有限,因此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

前段时间,工信部发布了《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对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以及充电设备的工作频率范围做出了具体要求,并将便携移动设备充电功率上限提高至80瓦。随着无线充电技术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也迎来了新模式,无线充电能效和有线充电接近并且支持快充、慢充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线充电将在新型电动车上得到推广。

#时事热点头条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