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圣教序》笔法解析(第十二篇)

 新用户16814421 2023-10-05 发布于北京

44.长曲撇:撇画长而弧曲,须把握其弧曲的程度,过曲则力懈,过直则气泄。行笔须委婉而沉厚。见古贴『妙』『步』二字。

初学者因笔力较弱,行笔过急,写此撇,或失之过曲,或失之过直,一时难以恰到好处。

图片

45.撇的变化:古贴中『夕』『名』二字中均有两撇,两撇的形状、笔意完全相反,形成明显的对比。

上撤短,下撇长;上撇直,下撤曲;

上撇折锋收笔,呈方形,下撇出锋收笔,呈尖形;

上撤刚,下撇柔;上撇质,下撤妍。

图片

古贴中『形』『影』二字中有多撇,写法不同,各异其趣。

图片

46.平捺:较长,取平势,以便承托上部笔画。

逆锋起笔后,向右方缓缓行笔,边行边按,出锋收笔。王羲之写的平捺,于平顺和缓中见其一波三折之意。

见古贴『途』『庭』二字。

图片

47.斜捺:露锋起笔后,向右下方缓缓行笔,取斜势。

见古贴『登』『凝』二字。

图片

据考,唐以前无集字之举。集字始于怀仁,日后渐多,单是集王书之碑便有十八家。如开元九年,僧大雅集《兴福寺半截碑》;大历六年,田名德集《田尊师碑》;太和六年,唐元度集《金刚经》等等。这十八家之中,最能得王书笔法神韵者,莫过于怀仁所集《圣教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