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来日,不一定方长

 一柠有个小院子 2023-10-06 发布于河北

自从读了季羡林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开始,这些天就迷上了类似的散文随笔性质的书。

这次看了本《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

01

读这一类书的时候,大概是从书名开始,就把人引入了另一个世界,读起来着实是一点不慌不忙,悠悠闲闲就读完了。

书名一如既往的诗情画意,里面的文章同上一本《晴耕雨读,得闲饮茶》也类似,不过是又添了些散文大家,例如鲁迅、郁达夫、张晓风等作家的作品。

书里也有一些是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篇章,比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里的章节,史铁生的《合欢树》、汪曾祺的《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等等。

02

读这本书,又一次体会到了无论是什么人,无论哪个年代,在柴米油盐,养育儿女的问题上,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朱自清的《儿女》篇里,讲起自己的五个儿女,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五个孩子在家里轮番唱大戏,一顿饭的功夫也能吃的“鸡飞狗跳”。

这时大文人也不能免俗,在孩子固执的行为里,不是斥责,就是抡巴掌,最后孩子们哭的哭,坐的坐,好不容易一顿饭吃完了,汤汁,饭粒儿,骨头碴又画上了地形图……

03

读这本书,里面印象最深的当属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

开篇写作者给孩子讲完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儿问作者是不是仙女。

作者由故事里曾有漂亮羽衣的小织女,某天决定做母亲而藏起羽衣,换上麻布粗衣而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读到这,会有很多感触,母亲为了孩子,会舍弃什么呢?大概是所有吧,只要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最大的乐事。

曾经的自己什么样子?似乎全然是忘记了,只有通过旧时的物件才能窥探一二。

04

看完老舍的《宗月大师》,忽然间会相信因果。觉得人还是一心向善为好,至少不该恶。

老舍小的时候还在叫宗月大师为刘大叔,那时候老舍家穷上不起学,是刘大叔安排的。

刘大叔家里有钱,可是他“为富太仁”,不管真得假的,骗他不骗他的。最后,他散尽家财去出了家,还当了方丈。

他本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可他出了家穿粗布麻衣,吃糠咽菜,也能怡然自得,云淡风轻。他不为寺里敛财,有人请也不要报酬……

文章没提到刘大叔的最终年龄,只是说在他给圆寂的和尚念经时,忽然眼一闭,就坐化了,火葬后发现他身上有许多舍利。

人为什么会怕死?因为会经历痛苦,如果说,眼一闭,即坐化了,不会痛苦分毫,那真是几世修来的福分了。

05

看老舍的《宗月大师》还能相信人活着会经历因果。

看季羡林《夜来香开花的时候》篇的时候,就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了,而里面的王妈是苦出天际的人。

她年老还在当用人,丈夫早逝,儿子聋,儿媳妇不正经,王妈舒心日子没过几天,聋子儿子先她去了,儿媳妇跑路了。

她先瞎一只眼,眼见岁数越来越大,病越来越多,又瞎了一只眼,好不容易留了棺材本,棺材又被先死的人占去了。

辛苦一辈子,最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06

最近看的这类书,里面的文章,很多都如前两本里的文章一样,发表日期都是看起来遥远,又离我们很近的年代。

不太理解书的名字为什么是《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

书里的很多文章,明明传递的是:每个人都只有数十年的日子可活,天地一直未变,而所有的人,却都像植物在一茬一茬的更新着,人与人之间也在别离着。

哪里有那么多的日子,会等着来日方长,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没了。

我想,能真正来日方长的,仅是让自己尽量活的开阔一点,想做的事情就去做,想说的话就去说,想见的人就去见,让人生不留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