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师的自然之道(外三则)

 丹阳楚风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有一位茶师的儿子有洁癖,每天大量时间都花在个人的清洁上。这天,茶师让儿子打扫庭园,儿子像以往扫地一样干得认真、细致。但扫完一遍,父亲却说不干净,让他重做一次。又扫了一遍,父亲还是说不够干净,让他再扫一次。连续清扫了五遍,光石阶就洗了四次,父亲仍说不干净。

这时,茶师走过来对儿子说:“实际上,你扫一遍已干净了,我只想让你知道,徒然费力却不合乎自然!”说着,茶师走到一棵树前用力摇动它,立时抖落一片金黄色的树叶。茶师接着说:“树叶随风不时而落,你何时能打扫干净。打扫庭园虽然要求清洁,但只要扫净就可以了,扫的次数太多,不符合自然之道啊!”   儿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做事不可太过完美,人为规定过高的标准,不仅违背自然,而且会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农夫的破水桶

一位农夫每天都要挑着一担桶,到河边汲水。但是,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一道裂缝,因此,每次到家时,一只桶总是满满的,另一只水桶总会漏掉不少水。

完整无缺的桶为自己的完美无缺而得意非凡,而有裂缝的桶则为自己的缺陷和不称职而羞愧。这天,在河边,有裂缝的那只桶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说道:“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这边有裂缝,一路上漏水,只能担半桶水到家。”   农夫回答说:“你注意到了吗?在你那一侧的沿路上开满了花,而另外的一侧却没有。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漏水,于是在你那一侧的沿路上撒了花籽。我们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给它们浇水。因此,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来装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为你的缺陷,我怎么会有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短处,就像有裂缝的桶一样。一个管理者如果因此而对员工求全责备、要求苛刻,甚至防人过当、猜忌成性,最后就会发展到不能容人乃至排斥他人的地步,将自己孤立起来。如果能怀着一颗包容之心,善于发现员工们的优缺点,用人所长、避人所短,甚至巧将短处转为长处,就能有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工作变得轻松愉快和丰富多彩。

打破的瓷瓶

有一个寺院,尽管规定了很多清规戒律,并且三天两头地宣讲,但总有些僧人不以为然,屡次犯戒。

这天上午,刚刚做完早课,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方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大瓷瓶,落地摔得粉碎。众僧人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方丈是无心所致,还是有意为之。

方丈见众僧人都在以探询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一抔泥土,不知经过了多少道工序,多长时间的煅烧,才成为一个珍贵的瓷瓶,最终摆上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会损坏,可以万世流传。可是,在我扬手之间它坠落于地,变得一文不值。同样,一位僧人,要想敛德修行,积功累德并非易事。如果不重视慎独自律,不珍惜自己长期修行的善根,一旦破戒,善根被毁,就与这个瓷瓶无异!”   僧人们都默默无语,不少人忽然有所顿悟,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命是脆弱的,更是可贵的,而敬畏规则,遵纪守法,依法行事,才是生命安全的根本保障。法律也好,道德也好,规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规则无处不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红灯停、绿灯行”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明码实价、信誉至上是企业经营的商业规则,救死扶伤、仁心仁术是医院遵循的职业规则,公正执法、不徇私情是司法机关秉承的法律规则。

 康德说过:“我最敬畏的是两样东西: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一个社会的文明有序,必须依靠各种规则来保证。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规章制度是确保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石。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员工对规章制度的敬畏之心,对各种违规行为严惩不贷,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神圣性、权威性。

不领赎金的后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门下有个鲁国弟子,名叫子贡。这天,子贡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籍奴隶,便自己掏钱将他赎了回来。

当时,鲁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若发现本国人在他国作奴隶,只要出钱赎回,赎金可由国库报销。但是,子贡却认为自己家境富裕,不去报销才更显得道德高尚。于是,他当众将“收据”撕毁,并声称自愿承担一切费用,不向国家报销。

孔子得知后,找到子贡,生气地对他说:“你的做法是不对的。你公开声称不报销赎金,显得自己道德高尚。让报销赎金的人们感觉自己的行为可耻。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做奴隶的本国人赎身了。”

果然,子贡不领赎金的事,经过舆论的迅速传播,造成了消极影响,愿意出钱赎奴者越来越少。

现实生活中,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同于社会公德,个人的高尚行为只有为大众所普遍认同,才能移风易俗,引人向善。如果将个人道德标准拔高到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必然使普通大众离社会公道愈来愈远。  

生活中,榜样是旗帜,是方向,是前进的力量。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树立标杆,学有榜样,非常必要。但是,各类模范标兵、英雄人物一定能让多数员工认同,才能起到榜样作用。如果典型人物的标准太高,可望不可及,根本无法效仿,就起不到树立标杆的作用。

此文刊发于2018年第7期(上)《金秋》

【作者简介】朱吉红,男,汉族,生于19734月,大专文化,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格言》、《启迪与智慧》等杂志签约作家。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现供职于淅川县教体局。近年来,先后在各级文学刊物及副刊发表文学作品数千篇(次),作品散见于《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意林》、《做人与处世》、《思维与智慧》、《大公报》、《新民晚报》、《深圳晚报》国内外报刊杂志,有多篇作品获奖,并先后出版诗集《荆紫关诗行》、散文作品集《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