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淅川文化散文之二十二​ 淅川县博物馆展藏的主要文物

 丹阳楚风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淅川属文物大县,1959年以后,域内发掘出土数万件文物,县博物馆藏2.4万多件,其中一级品54件,二级品124件,三级品3000多件。



淅川文化散文之二十二

淅川县博物馆展藏的主要文物

  文/朱吉红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淅川属文物大县,1959年以后,域内发掘出土数万件文物,县博物馆藏2.4万多件,其中一级品54件,二级品124件,三级品3000多件。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器物。
髓石管 春秋时期器物。1978年10月,淅川县文化馆文物考古工作队在仓房乡下寺3号墓发掘出土。长2.6厘米,中间直径0.9厘米。整体似腰鼓形,中空,两端为棕色,中间呈白色,作佩带装饰用。色泽透明,精致美观。一级品文物。
中妃卫旅簠 春秋时期器物。1979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发掘队在下寺楚墓群7号墓发掘出土。通高19.8厘米,口径长30.2厘米,宽24.5厘米,重4.7公斤。为长方形,大口,直沿,斜腹。平底,底部四角有矩形足。器表均饰粗线条蟠虺纹。有兽形双耳,曲尺形足,盖上铸有6个兽面御扣,可分置,亦可倒置。器底中有铭文:“隹正月初吉丁亥,中妃卫用其吉金,自作旅簠,子孙永宝。”该簠铸制精良,花纹清晰,尤其是器底内铭文,记载了制作时间及墓主的身份,弥为珍贵。一级品文物。
弦纹铜鼎 春秋时期器物。1978年10月,淅川县文物考古工作队在下寺3号墓发掘出土。通高46.4厘米,口径46.2厘米,重49.7公斤。鼎口有盖,附耳深腹,蹄足上部饰兽面纹。平盖上有三道弦纹,盖中央铸圆形支柱捉手,边隅有三个环形钮,腹部饰一道弦纹。造型庄重,铸制精良。一级品文物。
中姬丹会匜 春秋时期器物。1978年10月,淅川县文物考古工作队在下寺3号墓发掘出土。通高13.3厘米,长25厘米,宽20.5厘米,重1.8公斤。椭圆形,前有兽头张口作流,后有一兽弓身作鋬。口沿外折,方唇,束颈,腹微鼓。下为平底,无足,腹饰蟠虺纹及三角纹各一周,腹中两道纹并列。底有铭文:“隹王正月初吉丁亥,蔡侯作中姬丹会盥(匜),用祈眉寿,万年无疆,子=孙=永保用之”。该铜匜铸制精良,花纹精细,流上部浮雕兽面,握手为龙形鋬,体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铸造技艺。底部的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一级品文物。
中姬丹盥盘   春秋时期器物。1978年10月,淅川县文物考古工作队在下寺3号墓发掘出土。盘高12厘米,口径41厘米,腹深9厘米,足高5厘米,足距21厘米,重4.95公斤。为圆形,直口,方唇,大口,折沿,窄缘,浅垂腹,平底微弧,下承三兽面足,腹中有二个对称圆形环,另有二个圆形钮,腹饰蟠虺纹,钮下饰一周陶索纹,环足的上部三朵雕兽头,下部饰三角几何纹,底部铸有铭文:“隹王正月初吉丁亥。蔡侯作中姬盥盘。用祈眉寿,万年无疆。子=孙=□□用之。”此盘与匜相配套,盥洗时用匜浇水,以盘承接。体现一种洗浴文化。一级品文物。
蟠虺纹铜鼎 春秋时期器物。1978年10月,淅川县考古工作队在下寺3号墓发掘出土。口径22.6厘米,足距31.8厘米,重14.35公斤,为缸形,肩部对称,两直耳,下附三兽面矮蹄足,盖上有环形支柱捉手,腹部有两道弦纹,盖与腹中饰蟠虺纹。肩部有铭文3行21字,盖上铭文:“楚叔之孙倗择吉金自作鼎,眉寿无諆,永保用之”。该鼎造型独特,铸制精良,花纹精细,在中原地区实不多见,它的铭文对研究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实物资料。一级品文物。

蟠虺纹铜瓢 春秋时期器物。1978年10月淅川县文物考古工作队在下寺3号墓发掘出土。长16.1厘米,宽12厘米,重1720克。敛口,流稍明显,腹部稍突出,圜底,柄首饰兽面纹,中空套一环,柄下部饰兽面纹,腹饰蟠虺纹。花纹精细,形制独特,因其与浴缶相配使用,它的出土对研究墓主人的身份及出土地区的楚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一级品文物。
蟠虺纹铜浴缶 春秋时期器物。1978年10月淅川县文物考古工作队在下寺3号墓发掘出土。一级品文物。
蟠虺纹铜簠 春秋时期器物。1978年10月淅川县文物考古工作队在仓房乡下寺3号墓发掘出土。通高22.2厘米,长31.7厘米,宽23.8厘米,重9.5公斤。为长方形体,直口折壁,腹较深,矩形圈足,腹侧有对称兽形双耳。盖上铸有6个兽面御扣,可分置,亦可倒置,器身与盖皆饰蟠虺纹。器底与器盖内铭文相同。均为3行10字:“□□国□自作飤簠,子=孙=永保用之。”此簠铸制精良,花纹清晰,工艺价值较高。一级品文物。
蟠虺纹铜鬲 春秋时期器物。1978年10月淅川县文物考古队在下寺M2发掘出土。通高12.5厘米,口径15.6厘米,足距12.6厘米,重2.42公斤。鼓腹,平裆,蹄状足,腹饰蟠虺纹,四周有6条浮雕夔龙攀附器口,口沿上有铭文:“□□□自作荐鬲,子子孙孙永保用之。”攀附口沿上的夔龙,系失蜡法铸成,系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件之一,对于研究楚国青铜冶铸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一级品文物。
铜编钟(仿制品) 春秋时期器物。1979年4月河南省文物发掘队在下寺10号墓发掘出土。共9枚。由大到小,依次递减,最大者通高16.6厘米,重850克。编钟的铣部和鼓有铭文:“择吉金,铸其钟。其音赢少则汤,和平均,灵印若华,比诸嚣声,至诸长,会平仓仓。歌乐以喜,凡及君子父兄。永保鼓之,眉寿无疆。余吕王之孙,楚成王之盟仆,男子之慹,余不贰在天之下,余臣儿难得。”此编钟均为长方形钮,螺形枚,钮系三角形云纹,舞部系卷曲夔纹组成的双尾兽面,篆部系三角夔纹,鼓部系夔纹。一级品文物。县博物馆存器为复制品。
方座环带纹铜簋 春秋时期器物,通高35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23.9厘米,重8.55公斤。器身为圆腹方座,敛口,折沿,有盖。盖上有花瓣形握手。腹部有对称龙形双耳,通体饰环带纹。造型别致,庄重美观,花纹清晰,铸造水平高超。
本文摘编自《大楚始都》一书,在此表示感谢!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