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暑只知道阴暑阳暑?书到用时方恨少

 牧牧970 2023-10-06 发布于广东

建木医社

《医学传心录》是一部中医临床捷径奇书,内容涵盖诊脉、汤头、本草、证治等,皆为中医精华和先贤心法,以往是作为秘本,被中医人争相传抄。

建木医社邀请传统中医世家传人王寻之老师精讲《医学传心录》,本文节选《病因赋》“中暑有动静之异”内容。王老师说,暑病既要分阴暑和阳暑,又要分感热和感湿、湿热并作的情况,既要考虑到热病伤津液,也要考虑到湿热勾结等种种情况,不可大意。

病因赋——中暑有动静之异(节选)

讲者 / 王寻之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张洁古曰:动而得之为中暍,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日中劳役而得者谓之中暍,避暑于深堂而得者,谓之中暑。

中暍之病,其因劳役于外,日光曝其皮肤,热气入于鼻窍,肺经受伤,其症身热头疼、洒然毛耸、微寒、口开齿燥、舌苔、烦渴,治宜人参石膏知母汤。

其由安处家庭,行走闾巷,蓦然郁热熏蒸,口吸暑气,心包络受伤,其症烦渴自汗、面垢脉虚,或腹疼吐泻,或呕哕燥闷,重则昏不知人,治宜香薷饮。

——摘自《医学传心录》病因赋·中暑有动静之异

01

像这个中暑,在这里啊,这个老爷子讲了一个什么呢?一个阴暑,一个阳暑,对吧?

那么在暑证里面,我这里还要补充一个东西,六一散。

六一散这个东西实在太好了,它就是滑石、甘草两个药,对于因为暑热感湿导致的腹痛泄利、小便黄赤啊,但是人头目这一带没有太难过这样的情况,六一散是一个好药。

在建国以后的二十来年里,当时很多的地方,官方也好,民间也好,很多医者做了大规模的六一散这个东西,供大家在野外工作、劳动的时候使用,用来治病、防病。

请大家仔细的去搜寻一下六一散的功用和运用要点,请大家不要忽略了这个小方子,古人能够继承到今天的那些微小的方子,都是大有玄机的啊。

02

第二个,就是说有一些同志,原来是身体有所湿热,再加暑热天气,亏耗津液,那咋办呢?

人参白虎汤合龙胆泻肝汤。人参白虎汤退热,而补津液之亏耗,龙胆泻肝汤去肝经原有之湿热,合起来。如果说感觉大腿根部皮肤痒,或者生殖器有一点点痒的,可以加一点点苦参,不要多,有个6—8克就行了。

特别是女同志,她这个生殖系统和尿路,比我们男同志抵抗暑热的能力差很多,她们可能穿着裙子在热的地方走一走,就妇科湿热了。所以说,特别是女同志,一定要注意了哦,裙子是好,但是还得注意健康。

那么,龙胆泻肝汤里面有黄芩、生地,再跟苦参配合是啥?就是《金匮要略》里面的三物黄芩汤,这就是阴虚有瘀而有热毒的情况。也就是说,人参白虎汤合龙胆泻肝汤,加上这个苦参,就构成了三个经典名方的组合,同时上补津液而清热,中利肝胆而化湿,下清肾中湿热,又化瘀祛毒,这个思路是可以考虑的。

03

曾经有人暴饮暴食,寒热不节,在暑天感受湿在前,又吹凉风在后,发热。找我一个中医好朋友看,他们居住在海边。

当时,我朋友就问我,他说你认为这个五味香薷饮行不行?

我说,行,五味香薷饮香薷改广藿香,你用黄芩去热,用桔梗、银花,银花去燥毒,桔梗配甘草就是排脓啦,你这样试试。

我这个好朋友啊,当然他也是个老练的中医,这个方子的量也开的比较多妥,他就把香薷改成了广藿香,用五味香薷饮加银花、黄芩这些药。

结果,很快的就把这个中暑的同志治好了,两剂药退了烧。

04

其实中暑这个病,病来急骤,有时候反而药力不及,那在这个时候刮痧是一个非常好的疗法。

上次有一个年轻中医,江西人士,他的母亲中暑了。他听我讲过很多东西了,也会针法,也会刮痧这些,就很成功的给他母亲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

我建议啊,在野外工作机会多的同志们,热衷旅游的同志们,以及比较关注于中医外治技术的同志们,可以去研究一下揪痧、刮痧,如何治疗痧证的这些东西。

我记得上次好像百会发了一个关于痧证的几部书的考究,那是我提供给他的,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揪痧、刮痧、刺血这些极为朴素的中医外治救命之术,其实目前正慢慢地走向消亡,我很诚恳地希望大家能够挖掘、整理、继承和运用这些东西。

别小看这些东西,其实如果细心一点的话,会发现其实因为痧证、中暑这些病,还真有不少的同胞失去了生命。

也许我们不是什么大医,但是有时候一出手,可能就救了一条几条的命。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关注这些东西。

05

还有,大家不知道看过《温病条辨》没有,我们群里也有执业医者啊,甚至人家经验比我丰富,不过比我谦虚啊,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暑温、伏暑等等治法。

比如说,甘露消毒饮,“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就是说,如果暑天感受湿和热,人很不舒服,湿热交作,也是可以使用这一类方子的。

同时,提请大家注意,暑天一般的感冒,一般的流行性感冒,首选的方子是什么呢?蒿芩清胆汤。暑天这个季节的流感,蒿芩清胆汤是首选配方。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经验啊,不代表圣贤,仅供大家参考。

06

所以,这个暑病既要分阴暑和阳暑,又要分感热和感湿、湿热并作的情况,既要考虑到热病伤津液,也要考虑到湿热勾结伤害人体,种种情况,我们都要考虑,不可大意。

如果只是一个阴暑阳暑,那就是说可能单薄了一点,不利于增广见闻和拓展运用。真就到了什么程度呢?书到用时方恨少。

如果说我们看《医学传心录》这本书,上面老爷子就只讲了这个阴暑阳暑,其他的我们都不明白了,迷糊了,用不上,这可能就有遗憾了。

所以针对这个情况,我做了一些拓展、推演,希望大家能够有所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