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白衣钱子 2023-10-06 发布于辽宁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不乏能力出众的巾帼英雄,但在其中,只有明末的秦良玉一人,在正史中被正式立传记录,这也说明其功绩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在民间文学领域,秦良玉多被塑造为“高大全”的扁平化英雄形象,而历史上的她,其实要比民间故事中,生动传奇得多。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秦良玉是四川忠州人士,其嫁入石柱土司马家后,便一直协同丈夫马千乘处理大小事宜。

在此过程中,也显露出了不俗的政治能力,再加上秦良玉为人性格外向,有着较强的领导能力,这让秦良玉成为了石柱土司府中的关键人物。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秦良玉塑像

在万历二十七年的时候,杨应龙在播州作乱,四川,贵州等地都受到了波及,万历皇帝派遣李化龙领兵平叛,这便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当时担任石柱土司的是马千乘的弟弟马千驷,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杨应龙的女婿,而且当时已经在播州生活了。

为了向明朝朝廷表示忠心,担任石柱宣抚使的马千乘,主动率领两千名精兵跟随明军一同作战。

秦良玉作为女眷在当时没有受到征召,但她还是提点了五百人马奔赴前线,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叛军头领杨应龙画像

次年明军对叛军进行全方位的进攻,其中秦良玉和马千乘夫妇主要负责南川方面的战斗。

在此次战役中,他们夫妻二人配合默契,成功夺回了叛军占领的失地,被评为“南川路第一功”,这也是秦良玉第一次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

在此役过后,马千乘接替了自己的弟弟成为了石柱的土司,但在十三年之后,由于其不愿意贿赂巴结前来视察的宦官,最终被他人诬陷含冤入狱而死。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明朝宦官形象

而此时他和秦良玉的儿子年岁尚幼,秦良玉便成为了石柱土司府的实际管理者。

此时明朝的衰败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各地都出现了反对明朝政府的农民起义军。

秦良玉虽然被宦官害死了丈夫,但她对于明朝政府却依然忠心耿耿,将石柱地区治理地井井有条,并且多次出兵平定周边叛乱,这让她成为了明朝统治者倚重的将领。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抵御后金进攻的明军

在天启元年时,后金大举进犯明朝北方疆界,秦良玉再次领命前往支援。

一开始是秦良玉的三名兄弟带领士兵去往前线,但其中两人在惨烈的浑河战役中丧生。

秦良玉顾不得悲痛,立即带领兵马启程赶赴前线,并在河北辽宁一带大破后金,秦良玉也因此被封为诰命夫人。

在此次支援作战中,秦良玉带领的部队与一支浙江来的军队,发生了摩擦。

秦良玉据理力争为自己的士兵争取到了应有的权益,但这件事也让部分明朝将领对秦良玉怀恨在心,后来甚至有人拒绝让她的部队进入大营休整。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天启帝朱由校画像

秦良玉随后便将这些事情上报给了天启皇帝,天启皇帝知道后,下令要求各级将官不得因秦良玉为女子而对她区别对待。

秦良玉的这些做法,也让她受到了下属官兵的爱戴,秦良玉的治军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在回到四川之后,秦良玉又投入到平定奢崇明的战斗之中。

当时奢崇明的叛军占领了成都,明朝官兵拿他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不过在秦良玉加入战局之后,形势瞬间逆转。

秦良玉的队伍几乎战无不胜,很快就将成都夺了回来。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秦良玉剧照

此后她亲自率兵围追堵截奢崇明的残部,最终逼得奢崇明自尽而死,四川地区的叛乱由此得以平定。

但此时西南地区的农民义军蜂起,刚刚安定的局势很快又被搅乱,秦良玉和她的子侄们都投身于平叛战斗之中,且牺牲惨重。

天启皇帝对他们进行了表彰,秦良玉部队的出色战绩,也让她的威名传遍四海。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天启皇帝朱由校

崇祯三年的时候,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队一举夺取了永平四城,进而围困了京城,崇祯皇帝震惊之余当即广发檄文,要求各地将领进京勤王。

在接到命令之后,秦良玉立即带领精锐部队奔赴京城。

当时明朝朝廷已经无力拨给其军饷,秦良玉就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充当路费,星夜兼程赶赴沙场。

在抵达后,即和后金军队展开血战,为解京城之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故宫大殿

这场战斗结束之后,秦良玉作为大功臣被崇祯皇帝单独接见,两人会见的地点为谨身殿的平台之上。

按照明朝的礼制,只有内阁大臣才能登上此台,由此可见崇祯皇帝对于秦良玉的重视和肯定。

在此次会面中,崇祯皇帝给予了秦良玉丰厚的赏赐,此外还泼墨挥毫为秦良玉作了四首七言绝句,这让秦良玉受宠若惊。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崇祯皇帝朱由检

回到石柱后她立即命人修建了一座“玉言楼”,将崇祯的墨宝供奉在里面,为了防止其受损,还找了匠人雕刻了石碑。

崇祯对于秦良玉的态度,令许多史学家颇为不解,因为秦良玉的战功虽大,但并非独一份的存在,如此高规格的待遇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崇祯皇帝剧照

但从崇祯给秦良玉写的第二首诗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端倪。

这首绝句的最后两句是: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这说明崇祯最看重秦良玉的一点,在于其对勤王命令的积极响应。

熟悉明末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在明末,崇祯皇帝对于将领的调动能力十分有限。

许多手握重兵的武人对明朝乱象作壁上观,最终才使得京城被李自成义军攻破,而在崇祯初年的时候,这些武人已经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闯王李自成

因此笔者认为崇祯皇帝之所以会如此嘉奖秦良玉,就是要让各地的将领知道听从自己的命令是有很大利益的,希望他们之后能够服从自己的调动。

和其他将领相比,秦良玉女中豪杰的身份更具有话题度,因此崇祯便举行了这场盛大的“政治秀”。

比较遗憾的是,崇祯赐予秦良玉的第四首诗中的后三个字,至今已经失传。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满人入关前被中原视为“胡虏”

经文人考证此句原文应为“凭将箕箒扫虏胡”,这三个字的失传可能是因为清初清朝统治者对于“虏、胡”等字眼十分忌讳,

因此秦良玉的后人特地将其抹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从京城回到四川的时候,秦良玉已经接近六十高龄了。

但四川地区此时正遭受着张献忠军队的频繁骚扰,明朝将领此时早已放弃了抵抗,这让秦良玉和她的军队,陷入了孤军奋战的窘境之中。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张献忠塑像

虽然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以及极高的威望,秦良玉在战斗初期重创了张献忠的盟友罗汝才,并一度将张献忠逼出四川。

但秦良玉麾下的士兵终究有限,张献忠的义军部队却总是在源源不断地补充。

最终在崇祯十三年阻击张献忠的战斗中,秦良玉的三万精锐损失殆尽,张献忠的势力也得以迅速扩张。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之后张献忠的主力进入湖广地区作战,崇祯十六年他们夺取了武昌,杀死了楚王朱华奎。

随后兵锋一转再次进犯四川,秦良玉自知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抵挡张献忠了。

于是她找到了四川巡抚陈士奇,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布防计划交给了他,希望朝廷能在十余个重要的关口增派兵力。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英姿飒爽的秦良玉

但秦良玉的建议,遭到了陈士奇的无视,秦良玉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了,只好回到石柱重新操练兵马,打算与张献忠决一死战。

当时四川地方官员对张献忠的部队畏之如虎,因此他们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张献忠很快就攻陷了成都,彻底瓦解了明朝的地方统治体系,之后他便统领义军对四川境内的土司进行收编,遇到抵抗的,则用武力进行征服。

随着石柱周边的土司纷纷加入张献忠阵营,也有人劝秦良玉放弃抵抗。

但秦良玉表示,自己身受皇恩,自己的兄弟子侄战死沙场者众多,自己宁死也不会向张献忠投降。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秦良玉陵园

张献忠也知道秦良玉是块难啃的骨头,因此特意叮嘱众人,不要进犯石柱周边。

因此在秦良玉去世之前,这里始终都是明王朝的领地。

在秦良玉晚年,她还曾经平定过石柱周边的几次小型叛乱,击败了几位永历帝麾下的叛臣。

但由于清政府并不承认永历帝,并将其视作反贼,而且秦良玉在《明史》中,被塑造成了忠臣良将的代表,因此这些经历,便被清人从正史中抹去了。

唯一被记入正史的女武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孤军奋战死守疆土

清人“阉割”的《明史》

我们只能从笔记文学中,看到这位巾帼英雄的暮年英姿。

秦良玉作为我国古代唯一一位被写入将相列传的女性,其在战场上取得的功绩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她还有着令明末男性将领汗颜的勇气和忠诚,这都让秦良玉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存在,其精神也将继续鼓励着所有中华儿女。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明清时期史学与文学文献中的秦良玉形象》,聂树平著作,2011年6月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