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白衣钱子 2023-10-06 发布于辽宁

东北地区在清代之前长期不处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当地生活的多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族和满族等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汉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

直到清代后东北地区和关内陆区的交流才逐渐增多,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也开始受到中原王朝的影响,春节也变成了当地百姓最重要的节日。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到了晚清时期,随着大量关内百姓通过闯关东来到东北,东北地方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并产生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节习俗。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东北作为清代的“龙兴之地”,在清朝一直受到统治者们的高度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原地区的百姓是被严格限制进入东北地区生活的。

因此直到道光年间,东北三省的人口加起来才不过两百余万人,这和关内密集的人口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清代东北百姓

到了晚清时期,我国北方各地自然灾害多发,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无法保证生存需求,再加上当时西方侵略者们频频发动战争,这让各地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生存他们开始向东北地区移动,后来这股移民浪潮得到了清政府的默许,东北地区的人口也开始大幅上升。

截止至宣统元年,东北三省的常住人口数量便达到了一千六百多万人,这个数目是道光年间的七倍有余、

虽然这段时间里东北的自然生长率也为人口提升做出了贡献,但真正改变东北人口结构的还是那些来自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的移民们。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闯关东的百姓

这些关内移民的到来令东北的荒地开垦速度大幅提升,东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配合上这些移民高超的耕作技术,令东北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这些曾经食不果腹的难民们,大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他们的到来也让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族百姓与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双方不断吸取彼此文化中的长处,并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东北文化。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东北黑土地

春节作为中国各族百姓都十分重视的节日,自然也成为了习俗文化交流演进的关键,在近百年的演变后,东北地区的百姓也拥有了自己的专属节日习俗。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清末进入东北的移民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原人士,因此东北的春节习俗整体上和山东等地的习俗颇为接近,但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一些春节习俗也发生了些许的变化。

首先是在春节穿新衣这件事上,东北地区就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

在中原地区的汉族百姓虽然会在春节穿上新衣,但除了本命年的人外,大家对于新衣服的颜色都没有什么要求。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春节时的东北村庄

但在东北地区,人们一般会在春节到来时换上一身红布做的新衣服,以此来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东北的女性更要从上到下换上一身红衣,这和中原地区的习俗是十分不同的。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为老人置办一身有特殊花纹的新衣服,上面多是和福禄寿相关的内容。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白雪覆盖的村庄

人们都希望老人们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保佑小辈们在新的一年有所发展。

买完新衣服之后,节日的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东北物产十分丰富,因此在春节时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也是五花八门,其中尤以肉食最多。

在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百姓在春节时会准备红烧肉、米粉肉、炖羊肉、元宝肉、红焖肘条、鱼冻儿、鸡冻儿、猪肉冻儿等菜品,以及鲜果、干果等零食。

这也让春节成为了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东北肉冻

由于闯关东的移民多为曾经的难民,因此当时东北地区的百姓普遍生活节俭。

虽然东北地区物产条件比中原地区优越,但是在准备年夜饭的时候,人们也追求点到为止,基本没有什么过度浪费的现象出现。

除了丰盛的菜肴之外,饺子也是春节时的重头戏。

东北地区春节时食用的饺子和北方其他地区并没有显著区别,唯一的特点是人们会在一个饺子里包上硬币或者其他的东西作为标志物,那个吃到这个饺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交上好运气。

硬币饺子

对于中国人而言,祭祀是每个节日的重中之重,春节时更不例外。

东北地区的祭祀仪式和流程与中原地区大同小异。

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人们会在家中祭拜灶神,到了除夕夜的时候,人们则会在院子里迎接各方神灵,希望他们能够在新的一年中保佑自己的家人。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春节时祭祀的人们

在正月初一的时候,人们会在家中摆上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等供品,郑重地祭祀神仙。

在祭祀时,除了点燃香火之外,东北百姓还会燃放鞭炮来祭祀,这也是为了增添一份节日的喜庆。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祭祀活动结束之后,就是拜年环节了,人们会带着各式各样的礼品走街串巷,向亲朋好友送上新年的祝福。

在互贺新年之后,人们就会聚集到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其中以打麻将和玩纸牌最受欢迎。

在正月初五之后,东北地区的城市街道上还会出现一些文艺活动。

参加表演的既有专门的艺人,也有一些爱好文艺的居民,这让东北的节日文娱活动更具有联欢性质,其内容也更贴近百姓的喜好。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扭秧歌的人群

由此可见,在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移民大量进入东北,东北地区的春节习俗已经和中原地区十分相似了。

不过,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则还保留了部分民族特有的节日习俗,也让东北地区的春节显得更加热闹了。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当时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满族,他们在春节的时候也会进行隆重的祭祀,这个祭祀一般分为两部分,即祭祖与祭天。

在祭祖时满族人对于供品有着更多的讲究,他们准备的供品一般由猪头、蔬菜和糕点组成,其种类共有九种,然后每种各取一点分装在九个盘子里。

其中第一个盘子是用来供奉祖宗的,后面八个盘子则需要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摆放在供桌上。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满族祭祀仪式

由于满族人认为乌鸦曾经对自己的祖先有过救命之恩,因此满族人的供桌上还要放着为乌鸦准备的一碗高粱和一碗小米(如今的沈阳市中心,仍然有成群的乌鸦与人们和谐相处)。

在这些供品都准备妥当之后,家长会带领家人们在祖先的牌位前跪下,开始祭祀仪式。

在祭天的时候,满族人会在家门东侧竖起一根木制的“索罗杆子”,这根杆子上还要用绳子系上九道绳结,之后人们会对着杆子跪拜,进行祭天活动。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索罗杆子

除了祭祀活动之外,满族人在春节到来之后,还有张贴族旗的传统。

人们会根据自己所属八旗的不同,在家门口贴上不同颜色的旗子,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新春之后,满族百姓也有自己独有的娱乐方式,其中扭秧歌和打秋千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两项,而如今秧歌更是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代表民间文化。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东北地区的秋千

除了满族人之外,东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百姓也有独特的庆祝新年方法。

鄂温克族人会在新年举办拔河和骑射比赛;

鄂伦春族则会将男女青年组织到一起进行骑马和射箭比赛,在比赛中拔得头筹的人,预示着在新的一年中会幸福、美满、快乐。

除了比赛之外,鄂伦春族人还有两个特色的新年祈福仪式。

鄂伦春族人

一个是拿着桦树皮盒绕着马圈行走,然后嘴里念着“马合马合”,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马匹能够长得肥壮。

还有一个是在正月十六的早上,鄂伦春族族人会互相给对方“抹黑脸”,借此来为彼此祈福,不过青年人在给老年人抹脸的时候,是要先行叩头之礼的。

在清末闯关东浪潮后,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春节文化?

鄂伦春族人

除了鄂伦春族之外,达斡尔族也有给亲人抹黑脸祈福的习俗,这也充分说明了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清末闯关东移民浪潮开始之后,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人口的攀升令当地的节日氛围日益浓厚,各族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也让东北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相较于中原地区的节日文化,东北地区的春节习俗规矩更少,宗族色彩也更弱,这都让东北地区的春节有着更加纯粹的欢乐氛围。

如今东北春节归家的人群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东北地区也成为了节日习俗改革的急先锋,许多“春节新风”都是从东北地区吹向全国的。

如今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地区特色文化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曾经的节日习俗也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也是需要我们珍视的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中国年节》,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出版。《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春节习俗##东北春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