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为何最终走向了失败?

 白衣钱子 2023-10-06 发布于辽宁

前言

甲午海战清政府惨败,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同时也宣布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许多仁人志士逐渐意识到洋务运动并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他们开始探索新的强国救亡之路。

于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作用,然而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所以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为何最终走向了失败?

戊戌变法重要人物——康有为


缺乏坚强领导核心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持续了103天戊戌变法过程中,光绪皇帝是整场变法运动的领导者,但是这位四岁就登基的儿皇帝手中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权力,帝国的航向一直由慈禧太后操纵着。正如《光绪传》所写:

'光绪帝之所以能出现在清王朝的政治舞台上,从一开始就是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纷争的结果,就是西太后重握最高权力的政治工具。'

光绪皇帝对慈禧充满了敬畏与恐惧,是从四岁登基就开始的。慈禧太后为了牢牢把握封建皇权,命翁同龢为帝师,命他着重给小皇帝讲究对慈禧一人的孝道,隔绝光绪帝与亲生父母的联系,以保证光绪帝对自己的绝对忠诚。对光绪的管教也尤为严厉,《光绪传》记载光绪帝:

'一至太后前,则立严肃,若甚惧其将死者然。有时似甚愚蒙'。'其母子间,严厉之甚,岂若吾徒对于父母者耶?。'

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为何最终走向了失败?

光绪皇帝

事实上,光绪皇帝从一开始进宫。就基本上被慈禧太后玩弄于手掌之间,直到亲政后也未能有很大的权力。光绪十四年(1888年),军机大臣世续等向慈禧太后提出了光绪帝亲政后的政务处理方案,据史学家茅海建先生所著的《戊戌变法史事考》中记载了这个规定:

  • 1、在京各衙门每日惧邹折件,拟请查照醇亲王条奏,皇上批阅传旨后,发交臣等另缮清单,恭呈皇太后慈览。至内阁进呈本章及空名等本,拟请暂照现章办理。
  • 2、每日外省折报,朱批发下后,查照醇亲王条奏,由臣等摘录事由及所奉批旨,另缮清单恭呈皇太后慈览。

这一方案得到的慈禧太后的赏识与肯定。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亲政后,朱批向慈禧太后呈览按制度确立下来,大清的掌权者是慈禧太后,而非光绪帝。

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为何最终走向了失败?

慈禧太后

1898年6月3日变法开始后,慈禧太后就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罢免了帝师翁同龢,并要求新授二品以上官员要到太后面前谢恩,而且还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了京畿军权。此外在变法过程中,慈禧太后严密监视光绪帝及维新变法者的动向,伺机而动。《中国历史》一书记载了梁启超后来反思时说到的话:

'布此天罗地网,视皇上如同斧底游魂,任其跳跃,料其不能逃脱'。

可见,这样一场没有实际权力领导的虚幻的变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不仅要掌握绝对权力,而且还要有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领导能力。很明显,光绪皇帝和他的变法团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维新变法一百多天的时间里,发布了一百多条关于维新变法的上谕,急于求成,不考虑后果。特别是关于废除八股取士这一条,从根本上堵塞了千千万万士子的进阶之路,《戊戌变法史事考》记载: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辇彀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凡被殴击。'

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为何最终走向了失败?

史学名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在裁撤冗员以及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等方面,都是犯了同一个错误,这些变法举措致使他们的生计没有了着落,社会上无业游民增多,造成了社会动荡和他们的强烈反对。光绪皇帝也难以实施有效的解决措施,《北京戊戌变法史》写道:

'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它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间填塞给它吃了,这样它就暂时被扼杀了'。

光绪皇帝和他的变法团队仅仅依靠自己的一腔热血,并且没有周全准备、不及后果的维新变法是必定要失败的。

而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和阶级基础来巩固支持。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逐渐转化为资本输出,西方列强大规模在华投资设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西方列强的严重压迫。同时,由于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和盘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未获得较大发展。据《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探》统计:

'此时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14家,资本总额1714万余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企业43家,10万元以下的11家,5万元以下的60家,分布在全国15个省份44个地区。'

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为何最终走向了失败?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通过以上几方面,在戊戌变法中,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并不具备,以光绪皇帝为核心的变法集团不具备开展深入全面的维新变法的实力,也不具备维新变法的能力,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脱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难以形成变法的激荡洪流

戊戌变法没有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并且也未实行开启民智的方法手段,人民的民智未开,只有少数上层封建官僚和知识分子对西方先进事物略感兴趣。难以形成变法的全民合力和激荡洪流。变法中也没能体会到人民的利益要求。美国作家斯诺在《斯诺眼中的中国》写道: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为何最终走向了失败?

美国作家斯诺

此时的中国依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一占全国最广大人口的农民的根本问题,不会得到农民阶层的支持,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难以实现和保障。

此外,维新派不仅不敢发动群众,同时惧怕人民群众。据《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的载引:

'改良主义者鼓吹改良,又害怕群众运动,这是他们不可救药的顽症。他们害怕群众革命运动,更甚于害怕顽固反动势力。这就使他们远远地离开人民群众,找不到能够真正打破一切旧势力的同盟军,只能借皇权的威力去推行新政,到愿意接受维新变法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中去寻找力量。竟想凭借这样的一种力量,依靠极少数人的努力,去完成革新社会政治的艰苦事业,当然只能是君子们的幻想。'

这反映出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派根本不可能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这样的维新变法是必然要失败的。

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为何最终走向了失败?

旧中国时期的农民

戊戌变法不彻底,地方贯彻不力,变法难以取得成绩

在103天的维新变法中,光绪皇帝推出变法上谕一百多条,但是康梁在变法之前所提出的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根本改革措施并未真正施行,变法未触及最根本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法中也未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措施,甚至连反帝口号都没有,这是维新变法的顶层设计上出现的问题

。在地方督抚大员的变法落实上,只有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八位督抚对变法持较积极态度,他们只占全国各地督抚总数的五分之二。大多数地方大员对变法持观望态度,对光绪皇帝颁布的变法举措敷衍塞责,不加以落实,致使变法举措未能够真正在全国各地得到贯彻、开花结果。光绪帝为编练军队、富国强兵,要求各省督抚整顿军队,可是各地督抚无视光绪帝,正像《光绪传》所说:

'诰诚谆谆,仍复掩饰支吾,苟且塞责'

练军备武这等大事都如此,其他变法措施将更甚。

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为何最终走向了失败?

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

严重失误的政治战略

康有为政治战略上最严重的失策是0拒绝采取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一开始即将慈禧太后放在了敌对的立场,如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称:

如要'尊君权','非去太后不可'。

这种政治战略的前提是错误的。首先,如前所述,太后在变法问题上并非极端保守,她同意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变革。其次,太后对光绪帝所具有的权威性及其在群臣中享有的权势,是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

这些变法派的政治推论的致命错误是:既然太后已经归政于皇帝,皇帝就应拥有相应的实权,一旦他们认为皇帝并不拥有这种相应的权力,就把排斥太后作为改革的目标。事实上,当康有为受光绪帝召见时,据《北京戊戌变法史》所载他问光绪帝:

'何为久而不举,坐致割弱','上以目睨帘外,既而叹曰:`奈掣肘何?''。

他当时已经敏锐地觉察到光绪并无实权,但他还是不切实际地幻想变法能够成功,在当时这种做法就遭到变法派内部不少人反对,但康有为坚持'挟此抑彼'之策,把慈禧视为'不可造就之物'来加以排斥,其政治后果是太后与荣禄由于利益与共而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而当变法由于各方抵制无法继续时,康有为等人又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企图借助袁世凯发动政变,包围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结果,慈禧先发制人,发动政变,镇压了变法。

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为何最终走向了失败?

袁世凯


结语

总之,虽然戊戌时期中国已经具备了改革的一些有利条件,但变法还是犹如昙花一现般地失败了。它的失败原因极其复杂,整个维新派理论上、组织上不成熟,康有为等中国改革的先锋人物,虽有满腔热情,但却不具备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与改革者所应具备的智慧、能力和技巧,不仅不能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给变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反而在激进主义的政治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正如李提摩太所说,这次变法'败于激烈,过于急进'。而这种急躁冒进的做法又是与康有为等变法领袖人物的'剧变'心态密不可分。因此,由这样一批知识分子领导变革,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悲剧,它一开始便意味着变法的失败结局。


参考资料:

1. 《光绪传》

2. 《戊戌变法史事考》

3. 《中国历史》

4. 《北京戊戌变法史》

5.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探》

6. 《斯诺眼中的中国》

7. 《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8. 《上清帝第六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