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痒的因理辨治 我对痒的认识之二

 昵称永恒de爱 2023-10-06 发布于广东

     “痒”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最重要的自觉症状,也是迫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之一,由于疾患及患者的痒阈不同,故临床表现有异,症状可轻可重,作痒可持续、可间断,范围可局部、可广泛,感觉可言或不可语。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致痒的确切机理不明,而中医临证时多从风、热等邪治之,或从“外风”或从“内风”,少数可获疗效,但也有部分棘手、迁延者,有时还要加服抗组胺类药,也很难达到有效控制,笔者在“我对痒的认识”基础上,阐述痒的病因、病理、病位辨认及治疗原则,有劳同仁共同探讨。

图片

《厚德仁心》

图片
01
图片

辨 病 因

图片

     “学医贵在明理,明理则艺精。”治痒更是这样,得分辨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痒证要点等,方能处方用药。笔者认为:诸六淫之邪气均可使人致痒,非风也。然中医对痒症的记载,大多分散于各病中论述,《内经》中论及此症与心相关,故表现为“心闲手痒”,并提出“诸痛疮疡皆属于心”的精辟经典,并认为痒多为“热”邪所致,提出了“热微则痒,热盛则痛”的理论,也就是“痒为痛之渐,痛为痒之极”的痒痛病理关系。后世医家根据风性走窜无定和开泄之长的特点,又多从风邪立论治痒,殊知风、湿、热、燥、虫等邪客于皮肤肌表,致皮肤腠肉之间,气血失和,均可使人致痒的现实,这就给治疗痒证增加了难度,必须找出病因,明确辨证,方能有的放矢,收到疗效。

图片

图片
02
图片

辨 病 理

图片

     何谓病理?《中医基础理论》上明确指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笔者认为:痒证的病理应定位在“风盛”二字上。《外科大成》上明确记载:“风盛则痒” 。《金匮》上曾云:“痒为泄风”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气往来行,则为痒。”由此可见“风动则痒”是痒证的基本特点,而气血不和是痒证的病理基础。 

     六淫外邪侵袭人体,邪气客于肌肤,郁于经脉,不得宣畅而痒,早已被证实了解和确认。    

     然《外科证治全书》上云:“痒虽属风,亦各有因......证有不同,病因有内外” 脏腑气血失和也可致痒。前文已述,痒是阳气不足的缘故,然脏腑气血致痒,多系阳气外虚,卫外功能失固,不能抵御外邪;亦或年老,气血虚少,不荣肌肤;或血虚则生风动痒;或阴虚不能滋润;可见:内外皆可致痒。 

     再看“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心主火,心有热,火热内蕴,热毒燥火,或痛或痒,这是脏腑内损,心主血,肺主气,心脏受邪,导致气血失和,不荣肌肤,痛痒内生,这是大概率的疮疡属心论述。上面提到火热阳盛,阳盛会导致阴虚,也就是阴虚内扰致痒的病理。    

     三看其他,《诸病源候论》云:“有风邪中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风行身体,如虫行候。”此文段的大意是六淫之邪,侵入肌肤,阳气被阻被遏,郁而不畅,故前人有“郁”生百病之说,还有个别人嗜好辛辣炙煿、烟酒厚味、酿湿热内生,甚有瘀血内阻客于经脉,或蚊虫叮咬,毒邪侵染。遂可造成诸痒。

图片
图片
03
图片

辨 病 位

图片

     痒为外病,虽属皮肤外科,但与内脏经络、气血相联,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这不能忘怀,可以说是至关真理。任何疾病,离开了整体观念,将无内容,一事无成,更何况痒非风独,五脏六腑皆可致痒,经络气血被郁,不畅亦痒。

      由此可见,痒证的病位可分二个方面:

     一、从内外来分,病位在浅表,但涉及到脏腑、经络、气血,没有深入到骨,只能说是皮肤、肌肉、腠理或气血之运行之中。

     二、从病体部位来分,临床可分局部和全身。全身性瘙痒如牛皮癣、皮肤瘙痒症以及风、寒、湿、热、燥等不同病因引起的风疹、水痘、风痧等,此外,尚有毒、中、酒等引起。

图片

     局部性皮肤瘙痒则现头皮、耳、眼睑、阴部、肛门、手掌、手指、足趾等处。

     西医也是从这两方面分的,认为:全身性疾病的伴发或首发症状,如尿毒症、胆汁性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恶性肿瘤及神经精神性瘙痒等,且包括瘙痒证的外因和环境因素(湿度、季节、工作环境或生物化学物质刺激,还包括外用药物、强碱及皮脂腺与汗腺分泌功能减退的皮肤干燥。)

图片

     局限性瘙痒的病因有时与全身性瘙痒相同,如糖尿病、肛门瘙痒与蛲虫病、痔核、肛瘘等有关;女性阴痒多与带下、滴虫、真菌感染、淋病、宫颈癌有关;阴囊瘙痒症常与局部高温、多汗、摩擦、真菌感染等有关。

     由此可见,病位不同,性质也不尽相同。临床不可不知。

图片
图片
04
图片

辨 痒

图片

    临床辨痒,以确定痒之由来,做到以痒诊病,进而以痒辨病,做到病痒同治。

      辨痒,在辨清病位后,再辨虚实。

    临床所见,凡风、寒、湿、热、瘀、毒、食、虫引起的多属实证,表现为:皮肤有红疹,起水疱,或呈丘疹,或肌肤皮疹潮湿色红,时发时止,昼较夜重,甚或口渴,尿黄便干,遇热更甚,挠破渗水糜烂,或游走不定,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皮肤变厚,苔藓化,或色红,风团好发于头面、颈项、胸背、四肢,有些酒后、食后皮肤发红发痒,或虫咬发痒。

    虚证由气、血、阴虚者多,可见皮肤干燥,挠之易出现血痕,表面渗血,或干燥脱屑,夜间加重,或肌肤皮疹淡白,痒势不甚,时发时止,时轻时重,久治难愈,还可伴见全身症状,如乏力、气短、纳差、舌淡、脉缓等一泒虚象。

图片
图片
05
图片

辨 诸 痒

图片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有独特的优势,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瘙痒主要是风、湿、热、毒侵袭皮肤,导致气血凝滞,皮肤失养,热毒郁蕴,下面让笔者道来。

A.

因风致痒

      六淫中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开泄,善行数变,因此所有人的共识是凡痒与风有关,除经典的医籍中有所描述外,《中医临床大全》中亦认为,称为风痒,痒风,历代医家认为,风可以直接引起瘙痒,风客肌肤,营卫失和,阳气失宣致痒,常见皮肤全身痒而无皮疹,或伴有风团,一块块、一簇簇,遇风加重,时作时止。故以风为首,辨痒也把风痒放在首位。

B.

因寒致痒

    六淫中的寒邪,性属阴、且凝滞、主痛为其特点。《诸病源候论》云:“阴盛则寒,寒则表虚,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寒邪致痒,常有明显的时令性,多发于秋冬季节,寒凉邪气外袭,其特点可致全身或局部发痒,可伴有皮疹、风团,皮色可见淡红,形寒肢冷,皮肤粟起,得热则痒减。抓住寒邪致痒的特点,辨治也就容易多了。

C.

因热致痒

    热乃感觉也,六淫中没有热,而只有火,可理解为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文字中两火为炎,火性炎上,病机十九条中的“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同仁们都很理解,笔者也不另作额外的诠释,但热与痒关系密切,病理渊源,心主火,火热极盛,热毒燔炙,灼及肌肤致痒可见。《张氏医通》“其火游移,往来致痒。”《诸病源候论》则认为:“风痒之类,逢热则瘙痒。” 临床可见,与热有关为特点,皮肤色红或红疹,或水疱焮红,密集成群,遍及全身,伴心烦口渴,睡不安宁,遇热更甚,遇冷稍减。

     这里有一个“同气相求”的特点在,务请各位关注,并可作为辨识的耳目。

D.

因湿致痒

    湿邪为病,已深入人心,不懂医而求医者,往往会说,“我的湿气好重呀!” “我这是湿呀!我要求吃祛湿的药。” 往往搞得我无所适存,解释不听,固执己见。

       还有一见痒疾,便是湿疹,稍不留意,还闹得不愉快,而他们却振振有词,“什么网上讲的..什么别人说的..”因此,笔者认为,当今作中医业者真难。怎样科普人们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术语是同仁们的功课。湿邪是什么?湿邪是六淫之一,属阴毒,性重浊、粘滞,易于暑、热、寒、风等邪气混为疾,也可单独致病,此处只谈湿邪致痒。《中医学概论》上说“突起疙瘩,形如米粒而痒,抓破之后,渗出水液的,乃脾经有湿。”《中医鉴别诊断学》上云:“湿邪蕴蒸浸淫......郁结肌肤不得宣泄,蕴蒸皮肤而发痒。”

       湿为阴邪,阻遏阳气,脉络不通,郁而发痒,或全身,或局部,皮肤发红,伴有水疱,丘疹,痒势甚剧,反复发作,抓破后有渗出液,甚至糜烂,且可伴全身症状,如身困重、腹胀、便溏、苔腻等表现。至此,对湿及湿邪致痒也就成竹于胸了。

E.

因瘀致痒

    瘀血也可致痒,这是六淫致痒之外的,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所致。《中医临床大全》云:“血瘀作痒证,病程缠绵,痛痒兼挟,久治不愈,尤以身体压迫处为甚,如腰周围、足背、手腕带表处等瘙痒明显,抓痕累累,可伴口唇青紫,舌有瘀点,脉涩等。”《中医症状鉴别症状学》云:“瘀血茎中痛痒,则因瘀血阻茎中,风邪侵及肌肤,郁久成瘀,阻滞经脉,引起发痒,且痒痛兼见,常伴有口唇青紫,舌有瘀点等瘀血见症和瘀伤病史。只要掌握其致病特点,临床不难辨识,关键仍是基础娴熟,学以致用。”

F.

因毒致痒

    什么是毒?

   其概念应归纳为“害人之草”,凡对人体有害之物,即谓之“毒”。中医学中泛指一切邪气。这里所指的凡进入体内,可引起皮肤瘙痒者。《中医精华浅说》中指出:“毒热燔营,发病突然,大片红色风团,状如地图,遍布全身,自觉剧痒。”邪毒浸淫,发病急剧,风团风疹色红,全身皆有,毒多兼湿、兼火。湿毒蕴结,火毒内燔,奇痒难忍,遇热更甚,症见发热口渴、心烦燥扰、大便干结、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一派毒热之象。这是毒邪致痒的特点和典型的临床表现。

G.

因虚致痒

    前面都是致痒实证,但因虚也能致痒。《难经》云:“痒为虚。”《诸病源候论》云:“风寒痒者,是体虚受风。”“夫人虚,因邪中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走遍体,状若虫行也。”《千金方》也记载有血虚为痒,妇人血虚和脾虚致痒的论述,笔者曾临床遇到血虚生风致痒,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验和撰过拙文,特别是对老年人的胫前发痒,小儿的脾虚纳差致痒者,均采用健脾疏风之法,取得良效。案例省略。

H.

因虫致痒

    因虫致痒是实证,也见虚实夹杂,但绝无因虚致虫痒的,可这也有二层涵义,《张氏医通》曰:“虫蚀痒痛”为致因之一,一为湿热蕴蒸,化腐生虫,虫动则痒;二为虫叮或爬行肤上,毒液分泌刺激。因虫致痒的特点是:发病急、痒势猛,痒痛并见难忍,症见红肿红疹,焮红起疱者,包括肛周瘙痒,蛲虫引起,阴虱致痒,均与卫生有关,现代医学之真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亦属此范围。笔者在治疗妇性带下阴痒时,往往从脾湿带下论治,方中加入管仲、百部等杀虫药又清热利湿,一举多得,不妨一试,疗效可靠。

I.

其他致痒

    辨痒已撰8个方面,但不能概括之,尚有因食致痒者,属食物引动而来,也有因药物致痒者,特别是当今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时,虫类药物的使用要严格谨慎,虫类药物中多含异型蛋白,唯恐引发瘙痒过敏,用时慎之慎之;还有穿戴皮毛衣服,接触羽绒、化纤等致痒,可不属病态,而是体质致于某些慢性病,如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贫血、尿毒症及肝胆疾患而引起的瘙痒,痒势较轻,暂不在此讨论之列,只有原基础病好转,其痒也随之好转。

    《证治要诀》云:“鸡肉及章鱼等动风发物,海味鱼虾、酒水、果品,均能化热助火,使机体内毒热内燔、外发肌肤、动风致痒。虽属食物致痒范畴,然对于瘙痒证者忌口,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既可减轻致痒之因,又能促进疗效。

    上述洋洋数言,皆均为痒而论矣,实践证明,只有辨清痒之由来,做到以痒诊病,以病辨痒,病痒互辨,做到病氧同治,这也是笔者的治氧原则。

图片
厚德仁心

作者:陈厚忠 编辑:Zix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