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741课:《诗经·鸱鸮》中的“鸱鸮”是猫头鹰吗?

 三个小布丁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鳥”部的两个汉字:“鷲(《说文解字》所列为左右结构)、鴞”。这两个字中现代汉语简化为“鹫、鸮”,两个字都是现代汉语通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鷲(鹫)。读jiù。《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鹫,鸟黑色多子,师旷曰:'南方有鸟,名曰羌鹫,黄头赤目,五色皆备。’从鸟,就声。”形声字。本义是鹫。即雕。

(五色皆备的鹫)
《广韵·释鸟》:“鹫,雕也。”《说文》这里的“多子”,应为“多力”《山海经》:“景山多鹫,黑色多力。”
关于“羌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别一鸟名,羌鹫非鹫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是必射雕者也。”司马贞《史记索隐》:“雕,一名鹫。”
鹫是鹰科部分种类鸟的通称,如:“秃鹫;兀鹫,身体大,上嘴成钩状,目深,爪利。翼强蛎,善飞翔。视觉敏锐,性凶猛,捕食鸟兽。
本义之外,鹫还指代山名,即灵鹫山的简称。因借称佛地。如:鹫室;鹫窟。
鹫的小篆写法如图:

(鹫的小篆写法)
2、鴞(鸮)。读xiā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鸮,鸱鸮,宁鴂也。从鸟,号声。”形声字。本义是鸱鸮。
鸱鸮,又名“鸋鴂(读níng jué)”。《尔雅·释鸟》:“鸱鸮,鸋鴂。”《诗·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巢。”这里的“鸱鸮”,毛传称:“鸱鸮,鸋鴂也。” 陆玑疏:“鸱鸮似黄雀而小,其喙尖如锥,取茅莠为窠,以麻紩之,如刺袜然,悬著树枝,或一房,或二房。幽州人谓之鸋鴂,或曰巧妇,或曰女匠;关东谓之工雀,或谓之过羸;关西谓之桑飞,或谓之袜雀,或曰巧女。”

(鹪鹩)
一般的《诗经》注解,常把这首诗的“鸱鸮”译为猫头鹰,但其实这里的“鸱鸮”指的是“鸋鴂”,即鹪鹩鸟,鹪鹩亦称鹪莺、桃虫、巧妇、黄脰鸟﹑桃雀﹑桑飞、小蝈蝈儿等,它们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为食,捕食者为雄鸟,而筑巢者也是雄鸟。因此,在捕食之时,它常常破坏其他昆虫的巢穴。这符合《诗经·豳风·鸱鸮》对“鸱鸮”的描写,所以,把它译为“猫头鹰”是不对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呢?因为“鸮”字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鵩,古人以为不祥鸟。《正字通·鸟部》:“鸮,山鸮,即土枭,状如母鸡,有斑;头如鴝鹆,目如猫,好食桑椹,一名鵩。”《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毛传:“鸮,恶声之鸟也。”这里的“鸮”指的是“鵩”,即山鸮,它像猫头鹰,但不是猫头鹰。

(山鸮)
这个鸮,也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裴骃《史记集解》引晋灼曰:“《异物传》有山鸮,体有文色,土俗因形名之曰服。不能远飞,行不出城。”具体又可见贾谊《鵩鸟赋》的解析,简单就是,鵩鸟被称为不祥之鸟,而贾谊被困长沙,以鵩抒怀。
(2)鸱鸮科各种鸟类的通称。头部似猫,眼大面圆,头上大多生有像耳的毛角,喙短弯曲而呈钩状。羽毛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散。通常昼伏夜出,捕食鼠、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对农林业有益,常见的有角鸮、雕鸮、耳鸮等种类。

(雕鸮)
也正因为后面这两个本义之外的用法,人们通常把鸱鸮解说为“猫头鹰”,但《诗经》中的“鸮”并非全指猫头鹰,如《豳风·鸱鸮》里的“鸱鸮”,它指的恰恰是“鹪鹩”。
鸮的小篆写法如图:

(鸮的小篆写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