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三类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特征与实施重点┃劳动教育┃​2023年10月7日

 课程教学研究 2023-10-07 发布于浙江


新时代三类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特征与实施重点


关兴莹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    要:从三类劳动教育的特点出发,阐释其价值取向,并从方式、内容与目标上诠释其突出特征。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具有常态化、持续性、自理自立等典型特征,注重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培养,旨在使学生感受劳动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生产劳动教育以全链条式体验、凸显专业、价值创造为突出特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社会,接受社会生产中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服务性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人际互动、责任奉献,强调共情意识、服务精神培育,有助于学生与他人、社会建立积极联系,彰显出服务他人,成就自己的精神要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实施重点

作者简介:关兴莹,女,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

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新劳动教育学习范式的实践研究”(2021SC337)。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关兴莹.新时代三类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特征与实施重点[J].中小学校长,2023(08):36-40.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均将新时代劳动教育划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种类型,提高了劳动教育实施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围绕着三类劳动设置任务群,构建分学段的内容结构,并为不同任务群的内容要求、素养表现、活动建议等方面提供了指引。三类劳动教育各有侧重,虽然分类的逻辑未必严格,但却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际的劳动形态,合乎教育的逻辑,[1]可以较好地涵盖学生发展劳动素养所需的劳动教育内容,也为劳动教育的落实提供了内容层面的依据。内容决定特性,特性决定方法,方法为内容服务。因此,劳动教育的推进要把握特点、抓紧要点、落实重点,通过三类劳动教育的体系化实施,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免费查询6万最新课题参考选题]

一、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的个人生活,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最频繁的一种劳动教育形式,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养成、劳动习惯的培养、自理能力的发展有直接作用,这是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石,也是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重点。

(一)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有区别于其他两类劳动教育的突出特点,在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劳动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更能发挥其作用。学生通过清洁和整理个人物品,初步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意识;通过定期参加校园包干区的清洁和美化,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通过清洗、打扫、烹饪等家务劳动体验持家之道,提升家庭责任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二)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突出特征

1. 常态化、持续性是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方式

日常生活劳动是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事务处理的劳动形式,强调学生在有目的的重复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并建立日常劳动与个人生活的深层联系。常态化开展是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突出特征,亦是其实施的出发点,故而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都应常态化地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鼓励学生每天做、按时做,通过日常的、反复地进行,实现学生自发做、习惯做的效果,让劳动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行为。家庭场域中的劳动教育要紧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对家务劳动的意义和目的进行思考,通过反复的强化,让学生明晰日常生活劳动的价值,在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的同时,唤起学生的劳动自觉,强化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与此同时,日常生活劳动的实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日常性的周期实践。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均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初次接触知识和技能到内化为自己可理解、可接受的内容,再到创新性运用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需要通过周期性地学习,帮助学生进行内化与强化,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生活所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自觉劳动、持续性劳动的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2. 自理自立是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内容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内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设计,呈现出进阶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个人而言,劳动教育内容或任务难度与复杂程度的进阶性。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出发,根据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选择具有进阶性的劳动任务,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在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逐步提高自我效能感,体悟劳动教育的价值。二是就不同年级而言,课程内容的区分度、适切性与螺旋上升性。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有梯度地进行设计,同样的内容,对于不同年级而言有不同的目标要求,通过小步子、小节奏的教学方式,进行阶段性操练,帮助学生掌握技能,逐步养成自理、自立的意识。

3. 成就生活是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目标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强调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相联系、相适应,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础,其所呈现出的特点之一即表现在劳动对学生个人生活价值方面的关注,指向学生如何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在强调学生掌握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要考虑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形成能够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日常劳动教育对于个人生活的改善作用能够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是推动学生坚持做的不竭动力。设计契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劳动教育和项目显得尤为重要,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选择,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劳动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实现以劳育人的教育目的。[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料]

(三)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实施要遵循其特点,以目标为导向,以动手实践为主,选择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联系最为紧密的劳动形式,侧重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培养。

1. 体系化的内容设计

日常生活由许多琐碎的事情构成,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性实施。要根据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内容设计任务群,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设计子项目,结合学校和家庭的实际设计劳动教育清单,保障劳动教育实施的体系化。

2. 保障长期开展的机制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日常践行、长期开展,常态化实施的要求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来进行保障,因此,需要设计可以让学生长期坚持的体制、机制。例如,一周一总结、阶段性评价等形式,给予学生肯定与积极的强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 积极引导反思交流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设计反思交流的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劳动技能与成果展示,分享小技巧、小心得、小成果,也可以组织“小达人”“小能手”的评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满足感。

4. 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

家庭和学校是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联通学校和家庭,合理构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机制,发挥“1 1>2”的效果。

二、生产劳动教育

按照劳动的自然形态区分,生产劳动是指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提供人们赖以生活的物质基础。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鲜明的物质性和社会性。通过生产劳动教育感受人与社会生产发展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生产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生产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区别于其他两类劳动教育的意义,侧重于通过劳动过程认识和评价自我及社会,建立与社会的联系,不断接受社会生产中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生产劳动教育在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这亦是生产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所在。

(二)生产劳动教育的突出特征

1. 全链条式体验是生产劳动教育的方式

生产劳动教育强调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如在农业种植的劳动教育中,应尽量让学生参与选种、翻土、播种、浇水、施肥、定期养护与除虫、收获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受“从种子到餐桌的全过程”可以令学生更为深切地感受各个环节的联系及对劳动成果的影响[2],如播种的过密和过疏、不定期除虫都会影响最后的产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若仅让学生体验某个环节的活动,就无法让学生对生产劳动有一个完全的了解,感受到的仅是部分活动带来的苦乐体验,并且这种体验多数来源于外部,内心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难以有深切体会。因此,生产劳动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在设计、制作、淬炼等环节的劳动体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产品背后凝聚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力量。

2. 凸显专业是生产劳动教育的内容

生产劳动指向的结果是产品,生产的过程呈现出规模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具有相应的生产规律,要严格遵循生产程序。生产劳动相较于其他两类劳动教育呈现出容错率较低的特点,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可以拥有较长的试错过程,但生产劳动则有所不同,可能很细微的尺寸差别就会导致某个零件不能正常使用,或会导致机器不能运转,因此,品质意识是生产劳动需要强调的内容。此外,生产劳动伴随着生产安全的专业性要求,系统性、科学性更高,安全生产是生产时需要贯彻的重要信条。因此,关于生产安全性的相关知识也是生产劳动教育内容设计时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劳动教育中进行落实。不论是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还是工业生产劳动教育,都要设计安全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性教育内容。生产劳动教育要强调规范性,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到每个环节对生产的重要意义,才能够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劳动任务与活动,锤炼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细心专注的劳动品质。

3. 价值创造是生产劳动教育的目标

对人没用的劳动是不能创造价值的,不增加社会财富、人类福利的活动是不具有“生产性”的[3],由此也揭示了生产劳动鲜明的物质性、社会性和价值性的关键属性。生产劳动教育的结果更为直观,由劳动后产出的各种产品所彰显。在整个物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严格按照生产规范,遵循基本的操作流程,调动主观能动性,赋予产品以价值。但不容忽视的是,生产劳动教育的最终导向并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产出的层面,还要挖掘物质背后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要义,通过感受生产创造物质基础的过程来感受劳动对于生活的基础性意义,感受劳动者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从而生发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生产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

生产劳动教育的实施要准确把握生产劳动教育的基本要义,兼顾传统生产劳动和新型生产劳动,侧重劳动精神与品质培铸。

1. 遵循生产劳动的基本规律,进行教育层面的系统设计

在开展生产劳动教育时要在生产规律的框架内进行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以此来保证教育的系统性。

2. 充分挖掘资源并科学设计工农业生产劳动场地,保障学生经历生产劳动的全过程

生产劳动教育尽量让学生全程参与,亲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学校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结合地域的特点和原有的工农业生产基础,科学设计工农业生产劳动场地,也可以利用劳动周、劳动月等较为集中的时间,设计能够让学生体验全过程的劳动项目或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整体的构思和设计,注重学生统筹规划思维的培养。在完整的劳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够自己寻求解决办法,调动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做好记录来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等劳动品质。

3. 把握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指导

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都是生产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劳动教育的实效。在开展生产劳动教育时,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指导,强化学生对每个环节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强化规范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强化质量意识及对品质的专注度。

4. 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

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出力流汗,动手实践,体悟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价值,脏、累、苦的体验难免会让学生产生负面的情绪,需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劳动体验和收获,纠正观念上的偏差。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并进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形成职业意识。

三、服务性劳动教育

服务性劳动相较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呈现出明显的利他性的特点,从内在逻辑层面揭示了突出的公益性的特点。服务性劳动的提出使劳动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劳动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物质生活基础的生产劳动,还呈现出人类生命活动特有的意义,通过劳动感受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4]通过为他人服务感受奉献的乐趣。

(一)服务性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服务性劳动立足于“服务”,区别于生产劳动指向物的产出,服务性劳动的作用对象是“人”,如果说日常生活劳动是感受劳动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生产劳动是感受劳动与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创造的关系,那么服务性劳动则更加强调劳动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以服务性劳动为基础生成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则呈现出与他人、社会建立起积极联系的价值取向,彰显出服务他人,成就自己的精神要义,是一种具有正向功能的教育实践,充分阐释了劳动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人对自然进行改造和适应的目的性行为,更是人作为有机体的活力和积极性的表征。[5]服务性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提升服务技能与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和共情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申请加入课题论文交流群]

(二)服务性劳动教育的突出特征

1. 人际互动是服务性劳动教育的方式

服务性劳动教育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其教育的结果也要通过与他人的交互过程才得以呈现。学生需要步入真实的服务性场域进行体验和实践,才能真正地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掌握服务性劳动技能,实现由认知式劳动教育到体验式劳动教育的转变。如学生深入餐厅体验现代餐饮服务,需要通过自己劳动的付出,让他人感受到宾至如归,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感受服务对于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发出对服务业工作者的尊重之情。同时,只有通过学生深处其中,通过角色的代入,不断体验他人的经历,感受他人的情感,换位思考他人的所思所想,才能实现与他人共情,以此来促进学生认知、态度、品质、情感等维度的和谐发展。

2. 与时俱进是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内容

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内容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的特点。服务性劳动教育需要为学生体验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性劳动创造机会与场景,帮助学生体验现代服务业劳动的特征与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形成社会服务的系统认知和职业认同。通过对现代服务业服务技术、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的了解与掌握,逐步理解现代服务业劳动所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深入领会现代服务业劳动的革新与发展趋势,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

3. 责任奉献是服务性劳动教育的目标特征

服务性劳动教育指向价值理性的应然依归,整个价值建构的过程要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才得以实现,承载着帮助学生体悟助人、奉献、责任等精神内涵的重要任务。共情意识与服务他人、社会的价值的体悟为服务性劳动教育的核心点。服务性劳动教育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实现服务性劳动情感的启蒙、服务性劳动意识的培育、服务性劳动的实践,以及服务、奉献精神的内化与深化,学生唯有认同服务性劳动价值,才能在整个过程中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强共情能力,进而激发为他人服务的热情,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助的温情,将个人的付出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才能在过程中涵养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故而,服务性劳动教育对落实劳动价值观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和二十万一线教师一起学习做课题写论文]

(三)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

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注重把握其自身的特点,紧紧围绕其育人目标,侧重共情意识、服务精神的培育。

1. 服务项目的适切性

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服务项目的选择,服务项目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从感受服务带给他人的快乐到社会责任感的生成,不仅是服务性劳动教育价值的延伸与深化,更是学生劳动观念、精神发展的直接体现。因此,服务性劳动教育在项目选择上要进行全面的思考,制定相关预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遵循适切性与发展性原则。

2. 服务场景的创设与选择

服务性劳动教育需要在特定的服务性场景中才得以实施,结合个体发展的需要,选择或创设真实情境下的服务性学习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开展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社会中与服务性劳动教育相关的资源,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体验现代服务业劳动,可以从学生最为熟悉的校园服务岗位开始,逐步拓展到社区服务,再到社会公益组织的活动等,通过系统规划,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环境与参与度更高的劳动条件。[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下载课题研究快速入门手册]

3. 活动过程中加强教育引导

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过程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投入度、参与度,引导学生对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从与他人的真实互动中感受自我价值,学会推己及人。

4. 多元、多方位的劳动评估

在服务性劳动结束后,注重服务性劳动评估,学生个人、教师以及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评价,以发挥服务性劳动价值,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服务性劳动教育要引领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助老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公益劳动,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感受现代服务行业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道德素养、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的提升。

本文来源 中小学校长 2023,(08),36-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