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调护】肥胖,中医也可以调理,还没有后遗症

 扫地僧一一 2023-10-07 发布于江苏

肥胖是世界上较为普遍的慢性病,不仅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还是感染性疾病的易感因素。

西药在治疗肥胖上疗效明显,但是不良反应也显而易见。

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如西布曲明等,由于存在睡眠障碍、便秘、心跳加快、头痛、焦虑等副作用,已禁止使用。

另一类作用于非中枢部位,如抑制肠道脂肪酶的奥利司他等,这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油性粪便、腹痛、排气增多和大便失禁等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肥胖难以治疗,主要由于肥胖伴随糖脂代谢紊乱、炎症、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等多种并发复杂情况。

同时,涉及多个脏腑器官、多条代谢途径的不平衡问题。

中药复方的优势,在于调理脏腑系统的平衡问题,发挥整体功能恢复平衡的作用。

所以中药复方在治疗肥胖上具有流传久远的历史,直到现在一些经典药方(有些已沿用一千多年)在临床上仍发挥着较好地减肥疗效。

肥胖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中医认为肥胖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多逸少劳、脾虚不运、肾阳虚衰、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

1、饮食过度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言:“肥人也……其为人也,贪于取”,贪于取者,自控能力差,暴饮暴食,导致肥胖。

饮食过度,损伤脾胃致其功能失调,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淤积于体内而发生肥胖。

常用中药有茯苓、红曲,山楂、苦丁茶,绿茶,六神曲、决明子,荷叶,番泻叶等。

2、多逸少劳

《黄帝内经》云:“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坐久卧一方面气血运行不利,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致血行瘀滞。

另一方面,使脾胃呆滞,运化功能减弱,难以消谷,精微不归正化而为湿浊、浊脂。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所谓“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则是说养尊处优、多逸少劳,同样可以导致肥胖。

3、脾虚不运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肥胖形成的内在原因多与脾失健运有关。

肥人平素气虚,脾之健运功能不足,气虚日久发为阳虚,脾处中土,中阳不运,则水湿停聚中焦凝聚不化,日久成痰;

脾喜燥恶湿,受制于痰湿之邪,脾虚之象更甚,形成虚实相兼并存的复杂病机。

《医宗必读》亦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脾虚不运,痰湿积聚,从而形成虚胖。

常用中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红曲,山药、薏苡仁,莲子肉、扁豆、大豆,薏苡仁、陈皮等。

4、肾阳虚衰

年老体衰可导致肾精亏虚,气血渐虚,营血运行无力,血脉凝涩;肾阳衰弱,脾失温煦,运化无权,则水谷精微不从正化,高脂血症由此而发。

《景岳全书》谓:“肾精血之海”,认为血之源头在肾。赵献可《医贯》言:“水火奠其位,气血各顺布关,故真阴真阳为要也。”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或纵欲过度,气血亏损,流通于周身者,必然迟缓,血即因之而瘀”。

因此,肾阳气不足,温煦无力,运化失常,导致气血津液的代谢障碍,而无形痰瘀内生,胶着于血脉,临床所见高脂血症多见于中老年,与肾气、肾精亏虚相关。

肾虚导致肥胖还表现在女性绝经期后的脂质代谢异常,如女性绝经后肥胖的发病率急剧上升。

5、肝气郁结

郑绍周教授认为由于七情过激,气机逆乱,肝失疏泄,条达失畅而致气滞血瘀。

气血瘀滞,积聚而生痰湿。更有肝气郁结者,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引起体内代谢异常而引起肥胖。

常用中药有柴胡、代代花,玫瑰花,菊花,郁金,香附,决明子,川芎,陈皮等。

因此,肥胖是由于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地域因素、先天禀赋等,加上痰湿、气滞、血瘀、郁热等病理因素导致膏脂在体内堆积过多、体质量增加发为肥胖。

本病有虚实之分,多属本虚标实,基本病机为脾气虚衰、痰湿壅盛,其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肾密切相关,涉及肝、肺、心等。

中医多从补脾肾之气、化痰湿之淤,兼顾疏肝理气等多角度多靶点联合入手组成复方治疗肥胖,从而达到整体调理的目的。

中医治病不是治症,而是整个身体的调节。身体调节顺畅了,血脉都通畅了,病自然就消除了,肥胖也就自然地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