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最大的骗局:排名次!

 猫豚湾 2023-10-07 发布于湖南

孩子的考试成绩经常波动,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呢?

孩子考试,第一次得了90分,第二次93分,第三次88分,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既不说明他进步,也不说明他退步,背后的真相叫做“测量误差”。

作为中国父母,估计你肯定不同意我的观点。

先不着急,我慢慢帮你捋捋思路。

(一)

以中学语文为例。

请答题:鲁迅,原名叫什么?字是什么?籍贯在哪里?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是什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什么?……

记得住,得高分,好学生;

记不住,不得分,是差生。

莫非十年寒窗苦读,最终的价值就是“百度一下”?文科难道就是考察“记忆力”?

也许你会说:反对!文学常识肯定要靠记忆力!衡量语文水平,主要是阅读理解。

好!我们来看阅读理解。

(二)

鲁迅的散文《秋夜》,第一自然段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阅读理解题:请问,这段话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心情?

要我说,那就是反映了鲁迅先生“穷极无聊”的心情!

但是,这道题目是有“标准答案”的!

知道这个标准答案在哪里吗?

语文老师手中有本书,教学参考书,书里面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

语文老师就指望这本书活着,要不,他也和学生一样瞎蒙,而且蒙得不着边际。

我当了10年高中语文老师,对此感受颇深。

当代作家冯唐,曾经讲过自己读书时的这段经历。

当时,这道题只有冯唐自己答对了,其他同学都答错了。

你知道冯唐是怎么答对的吗?

冯唐从一家小书店的仓库里找到了这本教学参考书,发现里面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反映了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惴惴不安的心情”。

请问,你理解到了吗?

(三)

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有一道阅读理解题《寂静钱钟书》,总分15分。

考试结束后,文章作者周劼人把试卷找来,认真回答了每一个问题。

后来,作者对照了标准答案,发现自己仅仅得了1分。

作者蒙圈了:这是我亲笔写的文章,我自己竟然完全不理解!后来,作者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

有一种冷,叫做“我妈觉得我冷”。

有一种阅读理解,既不是作者的理解,也不是读者的理解,而是出题的老师是怎么理解的。看谁蒙得答案和他的“榆木脑袋”理解是一样的。

作家韩寒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韩寒自己的文章《求医》的一节,在中学语文中要求“阅读理解”,总共8道题,韩寒只做对了3道,甚至连“画线句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都选错了。

韩寒觉得莫名其妙:“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的看法。”

有人说,韩寒不会做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是因为他“没上过大学”,你觉得是这样吗?

比较而言,周国平的表现还算不错。

周国平一个朋友的女儿,上初中三年级,拿了一份试卷让他做,考题是他的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做完之后。朋友的女儿按照标准答案,给周国平打了69分。

朋友的女儿特别高兴,因为她自己得了71分。

所以,周国平认为,如果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楚,“标准答案”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四)

2017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试卷,有一篇阅读理解,题材是巩高峰创作的一篇短小说《一种美味》,结果,被浙江省29万考生集体吐槽,不少考生戏称“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小儿子从河里捉了一条草鱼,家里就像过年;母亲用豆腐、黄豆一起煮了一锅鱼汤,全家人吃到了从没吃过的“美味”。

等到全家人吃饱喝足歇息了,父亲还有最后一件事: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

“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

阅读理解: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

考试一结束,众多考生就通过搜索功能,跑到作者博客上追问答案。

让大家觉得好玩的是,作者对于自己的文章,也只能“阅读”而无法“理解”。

巩高峰是这样回答的:“我本来是搞笑的,谁知道有这么一出啊”,“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

(五)

可能你会说,真正能够反应语文水平的是作文!

那好,我们来说说高考作文。

30年前,我是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

那时,一篇作文占了40分。

请问,满分40分,我该给多少分呢?

38分,28分,18分,8分?

最终给了多少分?主要看心情!

也许你会抗议:你还是人吗?总要有个标准吧?

标准?标准就是我的心情:我的文学修养,我的审美情趣,我的个人偏好……

作文,原本没有客观标准;否则,直接用机器阅卷就行了。

直到今天,依然会出现这样现象:两个作文阅卷老师,一个老师给满分,另一个老师给零分。

鲁迅的作品,如果参加高考,你会给他多少分?

估计很多老师会判他不及格。

(六)

其实,按照学习成绩排名次,原本就是一种荒唐的做法。

人的能力是多元的,就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决定人的一生与众不同的,是最长的锯齿。看总分或者平均分,原本没有任何意义。

美国的学生,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的学习名次,美国学校的评价体系里,根本就没有“名次”这回事。因为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只有等级,没有分数,所以,根本算不出总分。

看看我们中国家长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上个学期考了第3名,这个学期考了第5名,倒退了2名,为什么?今天必须想清楚,想不清楚别吃饭!

可谓杀人不眨眼,都是刽子手!

孩子的心灵和人格,从小就被扭曲了,将来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呢?

呜呼,哀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