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诗“景 情”模式的起、承、转、合

 君月之家 2023-10-07 发布于河北

起句为景语,也就是准备物事来开始写作,那么怎么准备呢?
准备物事,说起来容易,其实也不容易。 说容易,是因为物事较多,写进诗里,并没有难度. 说不容易,是因为:写的时候,所选择的物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那么在准备这个物事的时候,就需要先作一个判断。如同以前说的那样,所选择的物事,是不是符合主题,是不是能够正确表达后面的情,能不能与后面的情,合成完全的意境。因此,物事不是随便选的,更不可以随手就写,当选对了物事以后,起句选用的字,就显得很重要。

这个意象的选择,是为主题所要抒发的情感而服务的,所以选择相应的意象是很关键的。比如:你想写相思之情,就不能选择和相思无关的意象,“幽林荒冢诉相思”是聂小倩和宁采臣干的事。

第一要素:须紧 
“紧”的意思指的是:不要有多余的字,也不要有多余的其他物事。陪衬的物事,不可以喧宾夺主。围绕选定的物事,选择合适的动词,使其生动;选择合适的形容词,使其丰富;选择正确的陪衬,使其昭显。 所有这些选择,目的就是一个——为了主要的物事。 这个,就是起句所需要的“紧”。

第二个要素:叫做“险” 
险与紧的区别就是:险,与主题物事的关联,不如紧的关联密切。 险与主题物事的距离,相对于紧来说,更远一点。 在具体的写作中,所取的物事,要考虑到它所包含的基本“格调”。比如,写春风,自然这个格调就不太可能是伤心。 物事选定以后,这个物事往哪个方向去,也是需要考虑的。这个方向,将决定承句的展开方向,也就是说,后面承句的方向,是跟着起句的方向的。 所以,起句说简单,是因为谁都可以写出来,起句说不简单,是因为要考虑的因素不少。 “紧”之后,就是“方向”,引导整体格调的方向。

题外话:这段文字却是太武断了,春景一样可以为“伤心怀旧”做铺垫和反衬。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感怀之情为主题基调的意象选择为春景和秋景都是很正常的。例如:李清照的七绝《春残》: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这首先情后景的绝句,三四句的景色描写就是反衬主题的最好例子

紧和险 另外,可能有人问,那起句可以直白吗? 其实,起句直白不太可能。一是我们有说过用兴之手法;二是为我们一直就不是写“叙述体”,对事情进行叙述,而是带了某种情绪在里面。 (律诗的 赋比兴 手法,我们一会讲详细讲解)既然是景先情后,直白的可能性就不大,因为要求景不能与情无关。 我们以前讲过,承句是承起句之景,承句这个景,与起句的景,不同的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的重要性在于,为全篇的第一过度,非常重要的过度,在起句的基础上扩展。

题外话:所谓“兴起”,是指先言他物,由他物引出主题。

这个扩展,要注意把握“度”, 需要注意的是: 1、不扩展是肯定不可以的。2、扩展的无边无际,同样是不可取的。 
承句一定要生动,那生动就得靠动词来完成,如果说起句靠的是物事(名词),那么承句,靠的就是动词。 而承句的物事,承起句而展开,那和起句有关联是必须的。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其动起来,生动而不呆板。

有时候我们写出一首诗来,拿去让老师点评,点评的结果是某某句子不灵动。什么是句子不灵动呢?其实就是句子中的动词的运用出现了问题,不能生动的表达句中的意境。或是句中根本就没用动词

因此,句意须“寥”,“寥”就是开阔;句意须“淡”,清楚明白;句意须“通”,通贯全篇。 那么,承句的字,就必须注意剪裁,仔细剪裁,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炼字”。 这个炼字,不是指名词,名词是死的,不用炼,在承句里的炼,指的是,选择最佳、最合适的动词。这几个动词是不是合适,就决定了承句是不是生动、是不是更具美感。

所谓“诗不厌改”,古人皆有贾岛“推敲”之典故。又有卢延让 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尚且为炼字执着,我们应学习之。一首好的诗词作品是千遍万遍改出来的,是经得起推敲的

刚才已经说了,炼字,就是选择最合适的动词,那么,在句子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七律第四或第五字的位置,五律第二第三字位置。

这段文字又是武断之言,“炼字”的具体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这就是众多版本的诗词讲义中的问题所在

之所以强调承句的动词,是因为这是最捷径的提高路线,承句的展开是一个动作,这个过程,动词当然就非常重要。
转句,按我们以前要求的手法,以情语来表达。 这个情,也有要素需要把握:
一、 这个情它是平稳的,这个叫“平”, 这个平,也有真的意思,真实的情感。 二、这个情,必须符合“律”。所谓律指的是,符合我们所遵守的道德规范、符合我们所遵守的法律、符合正常的情感。不是神经质的、不是莫名其妙的、不是精神错乱的情,总之,要符合大众接受的、大众认可的情感。

三、写作的时候,情要求“细腻”, 哪怕是写某人粗旷,那么,表现的时候,也要细腻的表现。不能够因为他性格粗旷,写作的时候,就连下笔也粗旷。
以上这三点,具体写作的时候,可以轻轻的抛出,也可以着力掷出,豪放的时候,就着力,婉约的时候,就轻轻。以便配合全诗的情绪。而这三点所表现的“意”,也有要求:1、不疏远,2、不脱离。无论轻轻或着力,都不可疏远、不可脱离,不疏远主题、不脱离主题。

图片

最后我们看合句的注意点 : 
第一点:要把握的是“速” 这个速意思就是不要拖泥带水的、紧接转句,干净利落的合。这就要求,不要继续还停留在转句的意境上扭扭捏捏。以一字或两字接转句,使其连接、不断裂,但不可过多用字连接转句,否则就是扭扭捏捏、拖泥带水。因此,要“速”,就是速度,尽快进入合。
第二点,合,以意为上。这个意,可以明示,也可暗示,可以是正意,也可以是反意。意,应为无尽之意,不要把意一下子写完、写尽,不能写得没有想象的空间,要留有余味。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既然无故人,那么有什么呢?那就留给读者去想吧。这个就是不尽之意 ,这个意,是绵绵悠长的,最好是潜移默化之意。 
许多优秀的诗作无一不是给读者留下极大想象空间的。 潜移默化,指用景语来表达,目的,当然不是给读者看一幅景,而是通过这个景,来表达情。表情,才是真正的目的。 
刚才给大家交流了“景+情”手法里:起承转合需要注意的特点和要求! 大家可以简单记忆成: 起句:注意“紧”和“险” 承句:注意动词的使用 转句:平稳、合律、细腻 合句:“速”和意味无穷 

题外话:律诗的合句,要做到“字尽意不尽,笔尽情不尽,”就是所谓的余味无穷

上面是从概念上讲了起承转合,那么下面结合例诗来具体体会一下起承转合的特点和要求。
参考例诗是李白的《送友人》
送友人 李白
(起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承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转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合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起句:
在我们习作律诗的起句中,很容易犯的两个毛病:
第一个毛病(1)下笔千般景,朦胧眼前过。

如果把我们的眼睛当成摄影机的镜头,那么很容易出现的做法是扫镜头,这种扫镜头就会让读者看不清你所要拍摄的主题;这就是律诗写作中所提到的“景物多而杂”的毛病。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寻找拍摄中的定格。这个定格是实景,而其他的都是虚景;实景才是你安排下面事物的基础,虚景只不过是一个衬托,是你对定格景物的一些衬托,而在你继续审视(承句)这个实景过程中可有可无的。

咱接着看讲义哈:

第二个毛病(2)景物未看清,笔端先带情
按照初学律诗的写法,起句和承句要先是景语。我们在习作中往往出现景物尚未描述完成,就把个人的主观情感夹带进来了。这样就会让读者被动地接受你的情感,因为我们写东西大多是给读者阅读的;当然自娱自乐的作品我不去乱说。打个比方,写一个运动会的热烈气氛,我们首先应该让读者看到的是彩旗飘扬,听到的是场面喊声雷动。然后再去描述比拼激烈的比赛项目。这样就达到了一个热烈气氛的烘托,是用你所描述的热烈场景,很自然地在读者头脑意识中营造出一种热烈氛围。根本就无需去主观地标示出“这场运动会真热烈啊”。
举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句的东城就是实景,而山和水就是虚景。实景给人物的出场搭建的场地,虚景为实景的延伸或扩张营造的空间。

题外话: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色的描写是为了渲染主题情感的

第二是承句
我认为承句在整首律诗中起到的作用是承景起情,也就是说,承句是在衔接起句之后把景语发挥到一个极致,让读者的眼光完全集中到景物的一个点上,如同一个特写,让读者的赏景注意力更为集中。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读者的思维力萌动。我们初学习作中往往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景物的叠加。这种景物的叠加,不仅使起句的造景模糊不清,而且会分散读者赏景的注意力,这样就不利于启发读者的思维力。
一个好的影视作品,在镜头切换上很下功夫的,即要转换场景,又不给观众以断裂的感觉。这样才能让观众的眼睛和思维保持同步效应。
那么写诗呢,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也是这么一个过程。你要是把句子安排的好,安排的恰当,读者就不会感觉断裂。
如果把承句分为前半句和后半句来看,那么前半句就是一个收缩场景的过程;后半句就是特写场景的释放,是用场景给读者营造思维空间。因为我们给读者的观察力不应该是局限的,是让读者在观察力发展到一个高度后转为思维力的。
举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从这句的前半句,我们仿佛看到两人依依惜别的场面,这就是一个特写。那么后半句就是把这种惜别的场景发展到一个极致,船起锚了,朋友走了,这个景就会渗进李白的心里去了,写到一个景尽意未止的深度。同时,船又映衬了起句的景“白水”。

第三是转句
转句是难点吗?不是。转句的情是从起句、承句中的意象 生发出来的。是把你看到的景物由内心消化后,生发出来的情感语言,是你对景物的见解或者期望。这就是一个从景语转化为情语的过程。是主观意识上的衔接承句。
我认为转句的技巧是从承句的来的。承句的景尽是引发转句续情的重要条件。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片林子,那么转句就是林子上空的一层云彩。它是来自于景语却超出景语的一层意识。有了这层意识,我们何愁不会给读者一个思维力的空间呢?所以,初学者,往往在转句中发生断裂,后来,我就想,转句既然是情语,是表达感情的句子,但是我们表达出来的情感是来自何方呢,难道不是来自于我们起句和承句的景物吗?所以,我认为转句就是对景物的一种心情。

大家不要误解了这个“情语”二字的含义,并非是指相思缠绵之情。它可以是惜别之情,可以是对世事的愤慨之情,可以是故友重逢的喜悦之情…………,总而言之,“情语”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

举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就是转句了。转句衔接了承句中的“孤蓬”。不过在转句中李白巧妙地使用比拟的手法,把“孤蓬”拟为 “游子”,但是“游子”也不能更好地抒发情感,于是李白又从“游子”处使用了一个比喻来伸发出另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就是“浮云”,这样,在承句与转句之间就形成了这样的变换模式“孤蓬—游子—浮云”,大家看,“游子”这一层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不是暗中被引向了“浮云”这种意象了,所以,这种利用暗转景境的过程就是抒情的开始,也就是说诗句从景语过度到情语的过程。但是,这个过度要有内在的联系,是由景物而生发情感的联系。所以说由景转情,其实就思维转换的过程,是吸纳眼前的景再通过思维方式转换成情感的过程。
初学者,转句要多多考虑考虑,你可以继续按照景物的顺延推理,多写一联,这个多写的一联,就是承句与转句之间隐去的部分,然后通过分析“承句——多写的联——转句”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否紧密后,再把“多写的那一联”删去。当然,我说的只不过是一个方法,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第四是合句
合句就是合一篇始终之意。要根据前面交代的内容,确立一个中心,以什麽为主。可以以自己为主,可以以景为主,也可以以情为主。
我认为合句是一个“省己、省人”的收场。这个收场可以是对上面景与情的收场,也可以对上面的情再作延伸,就是语言尽了,但是由语言所制造出来的意境未尽,让读者读完全篇后,会根据个人的情况往更深处感悟。是情景抒发到一个极致后的感悟。
我认为合句是一个“省己、省人”的收场。这个收场可以是对上面景与情的收场,也可以对上面的情再作延伸,就是语言尽了,但是由语言所制造出来的意境未尽,让读者读完全篇后,会根据个人的情况往更深处感悟。是情景抒发到一个极致后的感悟。
其实,合句就是合题,就是包容,包容起来了才是一个整体。如果诗的题目是全诗画面的一个标注,那么合句就如同标注的立意体现。
例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个合句就是充分体现《送友人》这个立意上,来表现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挥手告别时候,连马匹都依依不舍,何况人的心情呢?这个合句就是合题了,题目是《送友人》,当然要挥手告别了。
所以说,学好律诗远不仅如此,平时多读多练是最好的办法,主观上给自己创造一个学诗的环境。多学多问,逐步地提高练字凝词的技巧,是写诗的必要条件。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