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隆科多为何要私藏皇家玉牒?玉牒是什么,居然让雍正如此害怕?

 白衣钱子 2023-10-07 发布于辽宁

1727年也就是雍正五年,雍正用了五年的时间已经彻底坐稳皇位,昔日争夺皇储之位的敌人们要么被圈禁,要么已经死在了狱中。

我们都知道雍正之所以能顺利登基称帝离不开两个人:

一个人是雍正的大舅子年羹尧,只可惜年羹尧在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病逝后仅一个月,便被雍正下旨处死。

而另一个人便是雍正嘴里称呼的“舅舅”隆科多,隆科多并非是雍正的亲舅舅,雍正之所以会将隆科多称呼为舅舅是因为养母孝懿仁皇后的缘故

雍正在出生的时候生母乌雅氏还是一个没有封号的庶妃,并不能亲自抚养皇子,所以雍正便被送到了孝懿仁皇后的宫里抚养。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康熙的亲表妹,是康熙舅舅佟国维的女儿,而隆科多是佟国维第三子。

也就是说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的弟弟,按照这层关系的话雍正称呼隆科多一句“舅舅”并不过分。

其实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中看到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便称呼隆科多为舅舅,很显然是在巴结隆科多加入自己的阵营,帮助自己争夺皇位。

但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上雍正真正称呼隆科多为舅舅,是在雍正登基称帝以后。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上谕内阁》记载:孝懿皇后,朕之养母,则隆科多即朕之舅舅。

隆科多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墙头草,在一开始并未支持雍正争夺皇位,所以并非是四爷阵营的人;二人真正达成合作关系其实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到十一月之间,说白了就是在康熙临死前的一个月,隆科多才真正成了雍正的人。

我们都知道“兔死狗烹”这个词语,年羹尧与隆科多都是护卫雍正顺利登基称帝的大功臣,雍正一开始虽然登上了皇位,但实际上皇位坐得并不安稳。即便是雍正帝的生母乌雅氏都在怀疑雍正的帝位来得究竟是否正当?

更何况是别人呢?

其实归根结底还在于雍正九王夺嫡的敌人们身上,比如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人,难以接受雍正登基的事实,便处处为难雍正,并且说雍正的坏话。

所以雍正在坐上皇位后并没有立马对助力自己登上皇位的功臣们动手,年羹尧张扬跋扈、不可一世,雍正对其忍无可忍,雍正三年便下旨处死了年羹尧。

其实年羹尧被下旨处死的时候,隆科多就应该已经想好自己的结局了。

毕竟“兔死狗烹”向来是功臣惯有的结局,自己很难躲得过去。

果然1727年,隆科多还在沙俄边境谈判,眼瞧着要立一大功劳,但是却被雍正下旨即刻回京、抄家入狱,理由是“隆科多私藏玉蝶”;很快雍正便给隆科多罗列了41条大罪,囚禁于畅春园。次年六月隆科多病逝于禁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关于隆科多41条罪状,不见得都是隆科多所为,很多是雍正故意按到隆科多头上的;但“私藏玉牒”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很多人便问了:

玉牒是什么?

隆科多为何要私藏玉牒呢?

隆科多在康熙朝的时候其实地位并不是很高,只是一个从一品的官职。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康熙的舅舅)在病逝之前曾请求康熙将一等公的爵位世袭给自己的儿子,但是舅舅去世四年后,康熙仍旧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或许是康熙并不想将一等公的爵位给隆科多。

就这样康熙病逝隆科多还没哟承袭爵位,但是等雍正称帝后,仅仅第二天便提起了要给隆科多一等公的爵位,并且传谕内阁:“我应当称呼隆科多为舅舅,在之后的奏折中要将隆科多书写成’舅舅隆科多’”。从这以后,隆科多便成为雍正尊重的舅舅,权倾朝野。

而且雍正在给隆科多的第一份奏折的批示中写道:此人才真的是我的大功臣。

隆科多从康熙五十年开始任步兵统领一职,掌管京师的卫队,负责京城的守卫、巡查等工作,其实说白了就是保卫皇家的安全,责任重大。

按理说不管是康熙还是雍正当皇帝,隆科多作为步兵统领都应当恪尽职守,因为这是他份内的工作,雍正登基后如此抬高隆科多的地位与威望,除了孝懿仁皇后的缘故,其实跟隆科多本身也有关系。

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虽然被康熙封为和硕雍亲王,但实际上一直“默默无闻”,很低调。康熙虽然也会将一些任务交给雍正去做,但实际上雍正并没有具体的官职,并不像八阿哥胤禩一样曾在内务府任职。雍正既没有官职,也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所以在朝臣们的眼里雍亲王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而已。

当然雍正并非是什么都不做,只不过做的比较隐蔽而已。

甚至有的时候会故意藏拙,甚至在胤礽被废掉太子之位时帮助胤礽求情。

就这样一个大家认为不太可能坐上皇位的人,在康熙病逝后突然坐上了皇位;所以人们便想当然地将雍正称帝的功劳归到隆科多身上,因为隆科多负责皇宫的安全,也就是康熙的安全

康熙病逝当天发生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许只有隆科多最清楚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

雍正称帝后,隆科多曾对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

“白帝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将至之时”

“受命”究竟是受何人之命?

隆科多为何那么早便预知了自己的死期呢?

隆科多私藏皇家玉牒难不成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手,保命的吗?

从顺治九年开始大清正式设立宗人府,专门负责掌管皇族籍。属籍每十年修订一次,每次到了重新修订属籍的时候,皇上便会成立玉牒馆,并且派出很多的官员参与到这份工作中,可见这份工作的复杂程度以及重要程度。

清朝皇帝按照血缘来分亲疏关系:

从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开始,塔克世这一支为本支,有一个专业的词汇叫“宗室”,凡是宗室子弟全部都会在腰间系上黄带子。

“黄带子”是宗室子弟身份的象征,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甄嬛传》中皇三子弘时因为替自己八叔九叔等人求情,而被雍正下旨撤掉黄带子,赶去做八爷允禩的儿子。

允禩与雍正都是康熙的儿子,也就是宗室子弟,当然腰间可以系黄带子;但允禩作为雍正昔日九王夺嫡的敌人,如今的手下败将被雍正下旨去除宗籍,撤掉了黄带子;而弘时作为允禩的儿子,自然也要被撤掉黄带子。

其实说白了,雍正不再承认允禩与弘时是宗室子弟。

除了塔克世本支外,努尔哈赤的叔伯兄弟以及后代全部被称为“觉罗”,腰间系的是红带子。

宗人府的任务就是根据每一位宗室、觉罗所生的儿女们跟皇帝的关系,要明确地分清楚亲疏以及尊卑。

所有宗室、觉罗所生的子女全部都会上报给各旗的首领或者是族长,然后由这些族长或者是首领造成册子,在每年的十月份上报给内务府即可。一开始是一年一次上报,后来干脆改成了三个月一次上报,估计一年的时间太久,信息不能更新的那么及时。

宗人府按照这些上报的册子来进行登记,若是宗室子弟记在黄册子上,若是觉罗子女后代则是记在在红色的册子上。

玉牒一共有三类:

第一类是帝系玉牒,其实看名字便可以看的出帝系玉牒记载的都是皇帝的直系,为了就是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其实玉牒记载的内容很简单,因为只包括皇帝以及皇帝的皇子们;每一朝皇帝名下皇子们的名字、排行、爵位以及这些皇子们的后代等。

第二类是宗室玉牒,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本本支,将塔克世的直系后裔的子孙情况全部记载在玉牒之中。每一辈中必选要先写皇帝,然后再近支,再远支的顺序。

若是还活着的人包括刚刚出生的婴儿,都用红色的笔来写;

若是已经夭折或者病逝的则是用墨笔来写。

每一位宗室子弟以及女孙的情况包括出生的日期、生母的情况、是否婚配、爵位、犯罪情况、爵位及其后代等的情况都写的很详细。

若是因为犯了错误而被皇帝下旨去除宗籍的话,其相应的待遇便全都没有了。

但是为了时间久了便不知道此人的存在,所以准许这些去除宗籍的人都附注在宗籍最后边。

第三类便是觉罗玉牒

觉罗玉牒记载的便是努尔哈赤的叔伯兄弟等人,另外还有努尔哈赤的祖父与曾祖父的子孙后代情况。

清朝时期的玉牒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从顺治帝十八年第一次正式开始修订,一直到1921年结束。每十年便会重新修订一次,一共修订了27次之多。

可能有人说问:玉牒既然是记载这些皇家后代信息的,隆科多私藏干什么呢?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玉牒中的记载内容,便可以得知,从玉牒当中其实是能看出皇权交替、宫廷内部争斗以及皇位迭代更新的情况,甚至皇帝对诸位皇室子弟的要求都能看得出来

其实说白了:玉牒是康熙对某位皇子特殊地位的暗示,从玉牒当中能看得出康熙究竟想将皇位传给哪位皇子?

皇家玉牒能透露出的信息太多,所以属于皇家的机密,是不允许任何人私自查看的;而隆科多居然敢私下里抄写皇家玉牒的内容藏在自己的家里,不过就是想要将玉牒当成自己的护身符。殊不知这是雍正,也可以说任何一位皇帝都非常忌讳的事情。

一旦被人知道,便是死罪。

隆科多作为助雍正登上皇位的大功臣,知道的秘密太多,雍正早就想要将其除掉。而“私藏玉蝶”一事真不见得是雍正到了雍正五年才得知,但之所以会选择在雍正五年将隆科多下狱,是因为在雍正眼里:雍正五年雍正已经彻底坐稳皇位,完全不需要隆科多这位大功臣了。

毕竟隆科多知晓太多雍正额秘密,即便是隆科多再守口如瓶,也不如死人的嘴巴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