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孝诚仁皇后:康熙为一女人提前修建帝陵,并下旨:帝后禁止火化,为何?

 白衣钱子 2023-10-07 发布于辽宁

康熙十五年正月十三,康熙下旨工部与礼部,着大臣们开始在孝陵(顺治帝)附近为自己选择一块合适的万年吉地开始修建陵寝。之所以选择在孝陵附近,康熙是按照大清的“昭穆制度”:子随父葬

顺治帝与孝端皇后(董鄂氏)、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佟佳氏)葬在了河北马兰峪清孝陵,作为顺治帝的儿子,康熙自然要在清孝陵附近为自己挑选合适的地方修建陵寝。

其实在康熙十五年,康熙不过才二十三岁,正值盛年,确实没有必要如此着急为自己修建“万年吉地”;更何况此时的大清入关时间并不长,再加上三藩之乱,导致国库空虚,实在是不适合在这个时候花费银子去修建陵寝。

当然康熙作为一国之君对这些事情很清楚,康熙之所以如此着急,确实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着急将自己的“白月光”入土为安。

01 康熙不得不提前修建陵寝

顺治帝年仅25岁病逝,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扶持下年仅8岁的玄烨登基称帝,作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好在顺治帝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

历经三朝的元老索尼

正直不阿的苏克萨哈

身经百战的鳌拜

大清开国五大功臣之一额亦都的儿子遏必隆

这四位辅政大臣一开始确实为大清的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年幼康熙可以倚重的股肱之臣;但是没过几年索尼年迈,苏克萨哈在与权臣鳌拜明争暗斗之中被处死,而遏必隆虽然是开国功臣的儿子,但是胆小懦弱,依附于鳌拜,使得鳌拜的气焰非常嚣张,甚至不将康熙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四位辅政大臣都是什么心思,孝庄这位巾帼英杰自然是心知肚明,但她毕竟是女子,大清“后宫不得干政”,孝庄不能直接干预朝政。但她还是要为自己的孙子康熙筹谋,想要让康熙提前亲政。但是皇帝只有成年以后才能亲政,而皇帝成年的标志便是大婚。

孝庄在康熙十二岁的时候,亲自为其挑选了一位皇后:赫舍里氏,索尼的孙女。

索尼确实跟《康熙王朝》中的索尼一样,是一只老狐狸,虽然年迈,但毕竟是三朝元老,威望极高;孝庄将索尼的女儿直接立为正宫皇后,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借助索尼的力量,将鳌拜除掉。

孝庄此举确实很高明,索尼对康熙更加的忠心,直接与鳌拜相抗衡,并且主动提出让大婚后的康熙亲政,不过康熙与孝庄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答应;一直到索尼病逝,康熙都没有亲政,而是让四位辅政大臣继续辅佐康熙处理朝政。

其实康熙与孝庄此举无非就是让鳌拜松懈下来,好抓住他的把柄,一举除之而后快。

果然在索尼第三子索额图的帮助下,康熙利用一群库布(摔跤)将鳌拜抓住。康熙终于将自己登基后第一位心腹大患鳌拜,给除掉了。

虽然赫舍里氏不能亲自为康熙活捉鳌拜,但是她起到的作用确实远远比那一群库布还要厉害。而且赫舍里氏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赫舍里虽然是因为朝政的关系才被封为康熙的皇后,但二人婚后生活很是和谐幸福。

康熙除掉鳌拜以后得以亲政,掌握朝政大权;但实际上日子并不好过,所遇到的问题很多:比如吴三桂等三位藩王,漕运,水患。

等都是大问题,康熙之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朝政中去,除了有孝庄太皇太后这位泰山在,赫舍里这位“贤内助”的作用亦不可忽视。

在《康熙王朝》中赫舍里一直未怀孕,在三藩作乱时好不容易怀孕,却在生胤礽时难产而死。

其实真实的历史上赫舍里并非胤礽一个儿子,在康熙八年赫舍里生下一位皇子承祜;只可惜承祜年仅四岁便夭折了;好在两年后赫舍里再次怀孕产子,为康熙生下嫡次子胤礽,但是赫舍里因产子身体亏空,在生下胤礽两个时辰以后便去世了。

康熙十三年,诞下嫡次子胤礽后崩逝,时年二十一岁,谥曰“仁孝皇后”,葬于景陵

赫舍里的去世对康熙的打击很大,无心朝政停朝七日,亲自守在赫舍里陵寝之前。对康熙来说赫舍里不仅是他的发妻,更是知己。失去赫舍里的康熙心情是很复杂的,处于对赫舍里的亏欠,再加上康熙确实也有立嫡的想法,所以便在胤礽年仅2岁时将其立为太子。只可惜胤礽让康熙失望了,两立两废,最终也没能登上皇位。

言归正传,康熙正值盛年,赫舍里与康熙仅仅相差三个月,自然不着急修建陵寝;毕竟大清刚入关不久,吴三桂等三位藩王造反,朝廷需要银子的地方太多。

但赫舍里的突然去世,让康熙不得不提前考虑修建陵寝的事情。

按照大清的规矩:皇帝的原配皇后是要与皇帝同葬一座陵寝的,若是皇后先去世的话,先行埋葬;等到皇帝去世后,再将帝后合葬一处。

康熙遵照“子随父葬”的制度,在赫舍里去世的这一年便派大臣在清东陵附近,挑选合适的地方修建万年吉地。

古人是十分重视墓地选择的,因为他们认为墓地选址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活着的人的一生;而且墓地的风水,还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运气与财富。若是墓地的地址选不好的话,必定会给招来晦气。

作为皇帝,在挑选陵寝的地址时当然是更加的谨慎。皇帝的墓地不仅关系个人,更关系到整个王朝的兴衰与朝代更迭。

02 康熙的一个梦

出于对陵寝地址选择的重视,康熙派了大学士、工部尚书、礼部尚书还有钦天监前往昌瑞山顺治帝孝陵的附近进行选址,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勘验,终于在孝陵东南距离二里地的地方,选到了一块不错的地方。

这块地不仅有群山环绕,而且树木茂盛,有一条河在此处分流而下,实在是一个阴阳分和的绝佳之地。只是让诸位大臣很为难的是:在这块地上,有一个深水潭,水潭大约一亩地这么大,潭水深不见底。据当地人说,潭水中经常会有蛟龙出现,而且每次大旱的时候,当地的百姓都会到这里来祈雨,每次都很灵验。自从昌瑞山开始修建顺治帝的孝陵以后,当地人便不来此处祈雨的。

此事事关重大,诸位选陵寝地址的大臣便将此事以奏折的形式上奏康熙。

康熙何等聪明之人,怎么会轻易相信如此说法呢?

想了一会便说道:“等我亲自去看看,再做决定吧!”

待朕亲临阅视,再作道理。”

第二年的春天,康熙便借着拜谒孝陵的机会,在一众大臣的陪伴下来到昌瑞山;拜谒父皇顺治帝以后,便来到大臣们为自己挑选的万年吉地,这个地方确实环境很不错,山清水秀的;再看看折子上面提到的深潭,深不见底。

此水潭是在两道山沟汇合的地方,水流比较急,长年累月在水流的冲击下便形成了坑;一到阴雨天,雨水积攒在这个地方,因为周边都是茂密的树林,所以看上去水潭是深不见底的。至于潭中有蛟龙、百姓求雨便灵验的事情,纯属是编造出来的。

康熙看过以后,对此处很满意,当天晚上便住在了马兰峪的行宫。

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康熙便告诉大臣们:“昨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梦到龙王三太子了,三太子告诉我愿意将这个地方让给我做我的万年吉地,我再三推辞,但是三太子说这是天意,不可违拗。既然如此,那便从明年春天开始动工吧。”

第二年恰好遇到大旱,水位下降的很厉害,昌瑞山那个深不见底的水潭恰好水位下降,所占面积不到半亩。诸位大臣感到非常的惊讶,都以为康熙所言“三太子”是真的。既然有“三太子”让地之说,自然工匠们干起活来更加的卖力。

不过这个“深不见底”的水潭还是要处理的,康熙让修建陵寝的大臣在两条山沟的下游修建马槽沟,目的就是为了疏通山上的水;然后让工匠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便次水潭的水全部清理干净了。

经过六年时间的修建,康熙的万年吉地终于建成。

其实从修建陵寝的事情上也可以看得出,康熙虽然是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帝,但他并不封建;对那些什么鬼神之说还有蛟龙等都很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康熙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自己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不会强迫自己的大臣们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而是以“托梦”的方式,让大臣们心甘情愿的相信自己。

不得不佩服康熙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的智慧远不止于此,他不仅废除了殉葬的制度,而且下旨帝后禁止火化。康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受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

03 康熙:禁止帝后火化

在康熙之前,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以及世祖顺治帝及其他们的皇后,全部都是死后火化,然后在地宫内安放上他们的“宝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骨灰盒。

但是从康熙开始,康熙、他的四位皇后以及一位皇贵妃全部都没有火化,而是将尸体装在棺椁之中直接入葬的。既然康熙的祖、父都是火化后入葬,康熙怎么会选择直接入葬呢?

大清入关以来,受汉文化的影响是越来越大,比如顺治帝之所以钟情于董鄂妃,就是受汉文化影响,明白“情与爱”究竟是怎么回事;

再比如康熙帝,随着大清入关时间越长,康熙受汉文化的影响越深。比如汉族的丧葬礼仪,康熙便觉得“人死后入土为安”便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人来源于自然,自然要回归大自然。

康熙下旨禁止帝后火化,是这样解释的:

人死后,用棺椁埋葬,筑坟植树,是为了厚人伦,行孝道。

康熙此举将满清的丧葬制度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不过这仅限于皇帝、皇后、皇贵妃、妃子、嫔、贵人,其他的等级比较低额答应与常在、皇子皇女等其他的皇室成员,以及平民百姓等还是火葬。

比如孝懿仁皇后所生的皇八女,在出生二十八天后便夭折了,康熙下旨火葬,康熙对此是这样说的:我大清朝的先例,幼童是不制作棺材的;若真的去世的话,直接火化即可。

“我朝之先例,幼童概不制棺。如若事出,切勿制棺,并不论何时,即于彼时用单被裹出,送一净地火化,勿殓勿埋,自然了之。”

再比如雍正帝额长子弘辉,夭折以后便是直接火化的。大清入关以后,顺治帝虽然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是因为大清的丧葬制度还不健全,所以顺治帝还是按照旧俗火化的。

那么,大清最初的几位皇帝为何要进行火葬呢?

这跟满族常年到处奔走、征战四方有关系,若是先人亡故,又不忍心远离,便将其火化,毕竟骨灰是容易携带的。

这无非就是活着的人对已经死了的人寄托一种相思之情而已。

不过皇帝与普通人的骨灰罐是不同的,皇帝所用的骨灰罐是用金或者银制作而成的,被称为“宝宫”。顺治帝在生前崇尚佛教,所以在顺治帝死后,在寿皇殿由茆溪森禅师为顺治帝进行火化,顺治帝活化后的骨灰罐葬入了孝陵地宫之中。

康熙只是将将满清的丧葬制度进行了部分改革,而彻底将这一丧葬制度改变是康熙的孙子乾隆帝。乾隆登基后不久,便下旨:满族人死后一律不准火化!

嗣后,除远乡贫人不能扶柩回里、不得已携骨归葬者姑听不禁外,其余一概不准火化。倘有犯者按例治罪。族长及佐领隐匿不报,一并处分。

其实乾隆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受汉文化的影响,更是受祖父康熙的影响。乾隆认为“火葬”是“违背孝道”的,而且伤风败俗,是一种退步;只有满身罪恶的人才会毁尸灭迹,让祖孙断绝。

结语

康熙作为大清入关的第二位皇帝,年仅8岁登基称帝,确实有很多事情急需要解决;虽然说每一位皇帝登基,修建陵寝都是重中之重,但康熙十五年康熙只有二十三岁,确实还无暇顾及自己得身后事,毕竟三藩作乱,漕运水患都需要银子来解决。

但孝诚仁皇后的突然去世,让康熙不得不提前考虑修建万年吉地的事情,毕竟对康熙来说,心爱的皇后入土为安是非常迫切的事情。康熙作为一国之君,自然也清楚大清的现状,为了“两全其美”,便下旨:先修建地宫,让孝诚仁皇后先行入土为安,其他的建筑可以再拖一拖

康熙二十年,已经去世7年的孝诚仁皇后还有康熙十七年病逝的孝昭仁皇后,一起葬入景陵地宫。地宫的门不关闭,待多年后康熙病逝,帝后再进行合葬。

康熙的景陵也是大清第一个废除火葬实行土葬的陵寝,在当时来说,受汉文化的影响,是一种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