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纪晓岚的印象一般都停留在《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中,纪晓岚铁嘴钢牙、总是跟和珅对着干、拿着一个大烟袋而且两袖清风,他居住的草堂很是寒酸,连正儿八经伺候的婢女都没有。 不过电视剧总归是电视剧,很多情节都是虚构出来的。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跟剧中的纪晓岚相差甚远,1970年在河北沧州发现了纪晓岚的墓葬,占地三公顷,可见其墓穴规模非常大;墓碑上可有嘉庆帝御制的碑文,可见纪晓岚深得嘉庆器重。纪晓岚与正妻马氏合葬,大墓两侧埋葬的是他的六个妾室还有四个儿子。 ![]()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真没有剧中那么不近女色,而是有妻有妾。而且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并没有剧中那样与和珅针锋相对。 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究竟是什么样的? 01 人称“神通”,却科举之路坎坷 雍正二年六月的一天,河北沧州纪家一位住了多年的“仙人”突然要告辞离去,当时纪家的主人纪天申便问“仙人”为何要走?“仙人”只是说“你们家的兵部尚书要来了,我得走了”;纪家人还一头雾水不知什么意思。没想到没过多久,纪晓岚便出生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出自清朝文人方士淦的《蔗余随笔》; 不过关于纪晓岚的出生确实在清代文人的记载里有不少类似的,比如嘉庆帝的老师朱珪(与纪晓岚是同年的进士),在《纪文达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话:
朱珪的这篇墓志铭说纪晓岚是“灵怪转世”,还有的文人说纪晓岚是“火精转世”“金鸡下凡”等; 当然这些传说我们不可尽信,毕竟很多历史名人的出生都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顺治与康熙出生的时候就有异象,毕竟是“真龙天子”出生,自然与他人不同。 纪晓岚自称自己为“河北庸流,燕南下士”,虽然是纪晓岚自谦的评价但也算是实话实说,毕竟与朝中那些勋贵世家相比,纪晓岚的出身确实略显寒微:他并非是贵族后代,也非官宦世家,而是出身于耕读家庭。 ![]() 纪晓岚的祖父纪天申是献县一个村的富户,子孙满堂。纪天申有三个儿子:容舒、容雅与容恂。家中还有很多女眷、奴婢以及杂役,纪家的宅子很大,有好几处庭院,很是气派。纪氏族人崇尚儒学,很是恪守礼法;而且关心乡里,在当地很有威望。 在纪氏族人中对纪晓岚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父亲纪容舒,纪容舒也是纪氏族人中第一个在朝中为官的人,先后在户部、刑部为官,后来外放到了云南做知府,人称“姚安公”。 纪容舒对儿子纪晓岚的调教可以说非常成功,纪晓岚年仅四岁(实际上两岁半)开蒙入学,而且家教甚严,所以年幼时的纪晓岚并没有其他孩童那般活泼,但却为日后登堂入室打好了基础。 纪晓岚的开蒙老师是交河的老孺及儒爱,此人颇有古君子之风,博古好学。后来纪容舒为儿子挑选的老师都是名士,比如南皮许南金、宛平何绣、东光李若龙等人,都是当地的名士。 纪晓岚年幼时,不管是父亲纪容舒还是老师都对他极为严格,但纪晓岚确实也聪慧,同族中同他一起读书的兄弟中,无人能比得上纪晓岚,纪晓岚因此被称为“神童”。纪晓岚不仅聪慧好学,而且非常善于对对子,也因擅长对对子得到乾隆帝的宠爱。 年仅五岁时,一位惠明和尚戏谑纪晓岚出了一个上联:
纪晓岚一听这位老和尚在戏弄自己,便白了老和尚一眼,随口而出:
纪晓岚还凭自己的对子,轻松通过了童子试的县考与府考。 童子试是在春天举行,分成三次举行:先要通过县考,然后才是府考与院考,只有通过这三次考试的读书人才能被称为秀才,这仅仅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之后才会参加会试。 纪晓岚参加县考是折了一枝桃花放在自己的袖筒里,考官教谕见纪晓岚如此顽劣,便出了一上联:
纪晓岚明白考官看到自己偷偷藏起来的桃花了,便直接说出下联:
考官对纪晓岚大家称赞,顺利通过县考;一年后纪晓岚前往河间府参加府试,主考官知道纪晓岚是神童,便出了一上联:
考官明显是在嘲讽纪晓岚,纪晓岚毫不示弱,对出下联:
考官又出一联纪晓岚轻松应对,顺利通过府试。 自此纪晓岚在乡里也算是小有名气,纪晓岚很喜欢看书,在父亲世交冯先生那里读了非常多的名著,比如纪晓岚最喜欢的《喻世明言》、《拍案惊奇》等。 ![]() 纪晓岚虽有才,但科考之路并不畅快,因为他并不喜欢八股文,没办法顺利的通过县考、府考、院考三级考试,一直到乾隆九年才取得了乡试的资格,而这一年纪晓岚已经21岁。 但此次乡试纪晓岚名落孙山,三年后再次前往顺天府参加乡试,此次乡试的主考官是我们所熟知的刘统勋还有阿克顿,纪晓岚凭借两千多字的谢表获得乡试第一名解元,值得一提的是同纪晓岚一同参加乡试的朱珪获得了第六名。 此后纪晓岚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功名上,一年后入京参加会试,只可惜落榜; 乾隆十九年纪晓岚再次参加会试,不负众望得了第二十二名,之后不久纪晓岚在太和殿参加乾隆亲自主持的殿试,纪晓岚中了二甲进士,并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纪晓岚在求学科考的路上奋斗二十八年,终于金榜题名。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得知此好消息,心事已了,便向朝廷辞官回乡养老。 02 靠机智风趣对对子得乾隆宠爱 乾隆十九年纪晓岚金榜题名,被点中翰林,这一年纪晓岚31岁。 翰林院是大清储备人才的地方,可以说这里人才济济;翰林虽官职不高,却可以侍奉在皇上身侧,所以要比其他的朝臣更加特殊一些,更有地位。 纪晓岚因才思敏捷,幽默风趣,进入翰林院以后很快就得到大家的赞许;因纪晓岚对对子对的好,一到快过年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找纪翰林求对联。 当然同僚的赞许不是重点,关键是能得到乾隆帝的赏识。元宵之夜,乾隆被刘统勋等几位大臣簇拥着赏灯猜谜,在大清门上挂着一对很是精巧的彩灯,彩灯上贴了一对谜联,乾隆虽喜欢这副迷联但不得其解,大臣们思索半天也不知答案,乾隆便问这是谁出的灯谜,近侍告诉乾隆是庶吉士纪晓岚的。 还是将纪晓岚叫来才解开了谜底,而刘统勋也趁机向乾隆大大地夸赞了自己的门生,从这时候开始纪晓岚引起了乾隆的注意。 没过多久,纪晓岚在南书房值班,乾隆特地将纪晓岚召来,想要看看刘统勋夸赞的青年才俊究竟有多聪明,而纪晓岚是第一次被乾隆召见,既紧张又想好好表现一下。 乾隆出一上联:
纪晓岚顺口就对上:
乾隆想要再考考纪晓岚,恰好有大臣入宫奏事,便让纪晓岚退下了;但乾隆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想着还要找机会考考纪晓岚。没过几天乾隆到南书房读书恰好又是纪晓岚当值,想忙完手头的事情与纪晓岚对对联,没想到纪晓岚盯着御案上的玉块看得出了神。 乾隆见纪晓岚喜欢这块玉玦,便出了一上联:
纪晓岚思索一会对出下联:
纪晓岚对的下联是《尚书》中的一句话,没想到信手拈来,乾隆很是高兴,便将玉玦赏给了纪晓岚。慢慢的乾隆经常召纪晓岚入宫切磋文义,纪晓岚也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乾隆的宠爱,而且是远远超出其翰林身份的宠爱。 纪晓岚任庶吉士期满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再加上深得乾隆宠爱,多次被推荐担任乡试的主考官或者同考官,因为朝廷选拔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人才,纪晓岚自己的声望也提高不少。 在这期间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乾隆二十五年,乾隆五十大寿,群臣都向乾隆敬献寿礼,身为一国之君自然对金银玉器见怪不怪,大臣们敬献的寿联反而更为重要。 整个乾清宫都成了寿联的世界,军机大臣傅恒、大学士刘统勋等人也都敬献了寿联,但乾隆都没看上,大臣们都跟在后边,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惹得乾隆生气。乾隆突然想起没见到纪晓岚的对联,不高兴的问纪晓岚哪儿去了? 刘统勋急忙回答:纪晓岚会试结束后,去热河当差了。乾隆直接下旨召纪晓岚回京,距离乾隆寿辰五天的时候,纪晓岚赶了回来,他还不知道乾隆到底召他做什么,乾隆见到纪晓岚,满脸笑容地让纪晓岚起来,然后突然变了口气对纪晓岚说:“我五十寿辰,诸位爱卿都写了寿联,但这些寿联都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我都不满意;特地召你回来,你为我白描一副如何?” 纪晓岚遵旨这就要写对联,傅恒与刘统勋急忙阻止纪晓岚,劝纪晓岚好好想想再写也不迟,毕竟“伴君如伴虎”,若乾隆不满意的话可能会掉脑袋。 乾隆也劝纪晓岚可以回去想想,然后再来应对。但纪晓岚似乎已经准备好了,直接开口吟到:
乾隆仔细琢磨纪晓岚的对联,越想越高兴;纪晓岚通过对联既将整个大清称颂一番,又祝贺乾隆万岁;不可谓不妙哉! 乾隆直接下旨,将纪晓岚擢升为京察一等;纪晓岚凭一对联得此厚赏,前往纪府祝贺的人也很多。不过纪晓岚真正得到乾隆赏识跟宠爱,还是在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以后。 1754年准噶尔内部为争夺汗位不断发生战争,很多牧民都纷纷逃亡内陆请求乾隆能出兵平叛;乾隆一向很重视准噶尔的问题,第二年便派兵攻打伊犁,并大获全胜。 消息传回京师,乾隆很是高兴,便做了一首诗;纪晓岚更是不错失良机,作了一首《平定准噶尔赋》献给乾隆,整篇赋3000多字气势恢宏,用词准确,不仅称赞平定准噶尔,还将乾隆的英明武略表现出来。 次赋一出,成了朝臣们忠心的典范。纪晓岚也因此赋得到了随驾出巡的待遇,乾隆二十年,纪晓岚被擢升为福建省提督学政。 三年后纪晓岚准备返回京师,却突然得到父亲纪容舒去世的消息,只好向朝廷告假,回乡丁忧三年。
03 身陷盐案,被贬乌鲁木齐 纪晓岚丁忧守制三年期满回到京师,乾隆一开始让纪晓岚补了贵州都匀府知府的官职,但是乾隆又觉得纪晓岚的长处在学问,并不在做官,便将纪晓岚留任左春坊左庶子之职,加四品衔。 1768年8月纪晓岚因为徇私露言,被贬到了乌鲁木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尤世拔出任两淮盐政,向朝廷上奏,历年来向盐商们预行提引后,还会让盐商们交纳引息;乾隆的指导大怒,毕竟这笔钱从未在户部造册,历任盐政都没有上报此事,全部私用了。乾隆便派人秘密调查此事,并且下旨将所有官员革职查办,着重提出要将卢见曾家查封,不要让他私藏起来。 没想到朝廷前去查处卢见曾的时候,居然一无所获,此事让乾隆很伤脑筋,推测其中必定有人泄密,提前告知卢见曾做好了准备;这一查查到了纪晓岚的头上。 按照大清律纪晓岚要被杀头,但是乾隆惜才,不忍杀纪晓岚,便将其贬到了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待了三年,乾隆三十六年纪晓岚回到京师。 04 总攥《四库全书》 纪晓岚回到京师后,等待朝廷重新任命,但乾隆身处避暑山庄,并没有立即召见纪晓岚,纪晓岚只能埋头读书,等待时机。 同年十月,纪晓岚终于等到了机会:土尔扈特部回归,标志着整个蒙古全部归属大清,乾隆很是高兴,亲自撰写《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纪晓岚恰好在乾隆高兴地时候来到密云行宫拜见乾隆;乾隆让纪晓岚作诗留念,纪晓岚一气呵成,五言三十六韵呈现给皇上。乾隆看到特别的高兴,嘉奖纪晓岚,恢复其翰林院编修之职。 上天跟纪晓岚开了一个大玩笑:纪晓岚34岁时入翰林院做编修,14年后回京又回到了原点,一切从头开始。 纪晓岚重入翰林院,更加尽心竭力为朝廷效力,一是舍不得功名,二是报答乾隆的知遇之恩。一个人若想成功的话,除了自身努力,还需要机会。 这句话在纪晓岚的身上做了很好的验证:乾隆将纪晓岚擢升为翰林院侍读,将陆锡熊命为纪晓岚的副手,一起编纂《四库全书》,这是一件苦差事,但却是纪晓岚的长处所在,他可以苦中作乐,从中找到乐趣。 历经十余年的时间《四库全书》全部完成,纪晓岚被擢升为礼部尚书。为编纂《四库全书》查找秘籍,纪晓岚四进避暑山庄文津阁。 起初明代的《永乐大典》到底藏在何处就是找不到,纪晓岚为此事很是着急;一位老太监说他幼年时进宫有一回打扫敬一亭曾见到过《永乐大典》,这让纪晓岚很是高兴,便赶紧派人去找,却还是找不到,纪晓岚很是苦恼,同为编修的朱筠说:“这是上天在考验你的耐心与诚信,不如你斋戒三天试试,看能不能感动上天?” 别人斋戒三天可能小事一桩,但对于从小一日三餐无肉不欢的纪晓岚来说,确实是件很难得事情,但纪晓岚还是答应了。没想到斋戒不到三天的时间,真的找到了《永乐大典》。 ![]() 《四库全书》是纪晓岚最高光的时刻,但也是纪晓岚最惶恐的时候;乾隆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甚是挑剔,为的就是加强皇权,但凡是有忌讳的都不准存留。 乾隆三十八年文Z狱大开,月月都有狱案发生,读书人人人自危,纪晓岚身为总纂官更是战战兢兢,好在纪晓岚完成了任务。 乾隆四十年纪晓岚被擢升为詹事府詹事,虽是从三品的虚职,但却是翰林院升迁必经之路;果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纪晓岚被升为内阁学士,从二品大官。 05 得嘉庆器重 乾隆病逝后,嘉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和珅处死;而纪晓岚的境遇与和珅完全不同。 嘉庆很清楚按照纪晓岚的功勋早就该胜任大学士,嘉庆元年十月,嘉庆提出想将刘墉、纪晓岚擢升为大学士,但被掌握实权的乾隆拒绝;嘉庆虽称帝,但并未亲政,只好按照父皇的意愿行事。 纪晓岚一下子被冷了六年,从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位上平调。 嘉庆七年,已经七十九岁的纪晓岚被点为会试正考官。 一年后六月十五日,纪晓岚八十大寿的寿辰;一大早嘉庆帝便下旨上驷院常贵前往纪晓岚阅微草堂祝寿,纪晓岚感激涕零,一时间亲朋好友还有门生都前去祝寿。朱桂、刘墉、保宁等大臣们退朝后,也前往草堂为纪晓岚祝寿。 嘉庆十年,已经八十二岁的纪晓岚病逝,嘉庆帝得知消息,立马派出散秩大臣德通带着数十位侍卫前去祭奠纪晓岚,并赐谥号“文达”。 结语 纪晓岚的生活方式确实也有几个很特殊的地方,比如:他从来不吃鸭肉,一生从不喝酒,是个品茶的高手,还喜欢抽烟,有“纪大烟袋”的称号; 纪晓岚虽不是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官至协办大学士,得乾隆、嘉庆两位皇帝赏识,由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于后世,影响极大,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参考资料: 《纪晓岚传》 《清史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