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王夺嫡 | 孤立的太子允礽:康熙是爱他的,只是从一开始就是死局

 白衣钱子 2023-10-07 发布于辽宁

九王夺嫡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无论是史书还是影视剧,为了凸显胜利者或是主角光环,都把太子允礽塑造成一个暴虐、愚蠢的昏庸形象。但历史上真实的允礽是令人同情的,因为他从坐上太子的位置开始,就注定了悲剧无解的人生

允礽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母亲赫舍里皇后在允礽出生仅两个时辰后,难产而死。康熙皇帝悲痛万分,便把对赫舍里皇后所有的爱付诸于允礽身上,是又当爹又当妈,亲自抚养允礽长大。就连允礽5岁出天花,康熙都是自己亲自照顾的。

但皇室家庭里注定不会只有亲情,允礽的太子之位,就是政治需要下的行为。

那时,正值三藩之乱最为焦灼之时,康熙为了稳定人心,表明满洲统治在中原地区的正统性,一改满洲旧制,遵循儒家传统立嫡立长的制度,册立允礽为皇太子

当时允礽刚过周岁生日不久,虚岁只有2岁,从此开启了他长达37年的太子生涯。

对于康熙来讲,立这么小的孩子为太子风险是很大的,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太子长大后的才能和品行是怎样的。康熙唯一能做的,就是最大程度上的培养太子

事实上,允礽的资质很好,在康熙以及全国最优秀的师傅教导下,允礽文化课的成绩很好,懂满汉双语,满洲的骑射功夫也很棒,能左右开弓,9岁时就能射死一只老虎。

22岁时,康熙亲征准格尔,留太子监国,允礽处理政事有条不紊,“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

就允礽的表现来看,绝对是历史上众多太子中的佼佼者,就连康熙也一度认为有允礽这样的接班人,是他的“福泽”

“皇太子所问甚为详尽。明究事理,同朕之心,朕不胜喜悦。况尔在宫稳坐泰山理事,故朕在外放心无事,多日悠闲,此可轻易得想乎?朕之恩福盖由行善而致也。朕在此无不告知众人。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

但不管允礽多么优秀,都不能确保他能稳坐太子之位。

首先,康熙虽然很注重学习借鉴汉文化,但骨子里依然尊崇满洲传统。

满洲传统里,向来是父子兄弟齐上阵,所以康熙在大力培养允礽的同时,把其他好几位皇子也培养得上马能伏虎,握笔能成章。不仅给他们封爵,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还为他们迎娶八旗贵族或是高官显贵的女儿,其结果就是造就了诸多野心勃勃、羽翼丰满,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的儿子。

其次,允礽所处的政治环境对他也很不友好。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创业之初,为了使统治集团内部更有凝聚力,制定了“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度,规定军国大事,均由八旗旗主共同决定,在汗位的继承上,也是由八旗旗主共同推举产生。

所以我们看到,从皇太极,顺治到康熙的继位都是由八旗勋贵共同商议决定的。

随着大清入主中原,皇权越来越稳固,皇权对八旗勋贵的依赖越来越小,从顺治皇帝起,就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削弱八旗勋贵对皇权的影响力,可惜顺治只活了24岁,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到了康熙继位,继续加强君主专制,借助儒家立嫡立长制册立允礽为皇太子,也有摆脱八旗勋贵干预皇嗣继承的目的。

太子允礽自出生起,就和自己的母族,也就是以索额图为首的赫舍里氏绑定得很紧。赫舍里氏是满洲入关后靠文职兴起的新贵族,索额图虽然位列首辅,但也只是一时的权臣,家族实力跟老牌军功八旗勋贵没法比。

这些老牌八旗勋贵也不愿意自降身价,去讨好这个底蕴和军功都不及自己的新贵族。

那么,对于八旗勋贵来说,他们是不甘心被削弱的。所以,出于家族利益的考量,老牌八旗勋贵是不希望允礽继承皇位的,他们会去支持生母出身较低或是没有外戚势力的皇子入主东宫。比如,康熙第二任皇后的家族钮祜禄氏、第三任皇后的家族佟佳氏,支持的就是老八允禩。

而允礽自小是在康熙的溺爱与娇惯中长大的,养成了骄横傲慢的性格,高高在上的储君身份,也让他不会放下身段与王工大臣结交。

所以,尽管允礽是太子,但除了康熙的宠爱和唯一的母族支持外,没有其他任何重要势力的支持,显得格外孤立。

虽然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但康熙与允礽之间不只是父子,还是君臣。作为一个皇帝,对太子的宠爱就是有边界的。

康熙可以允许允礽生活奢侈腐败,可以允许允礽动辄打骂臣工,甚至允许允礽与索额图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强大自己,但康熙绝对不会允许太子的势力太强,甚至威胁到皇权

所以康熙会用到帝王惯用的权术——制衡,比如用明珠制衡索额图,用大阿哥允禔制衡允礽。

这一切,身在局中的允礽想必感受是很深的。尤其是,随着诸皇子逐渐成年, 康熙第一次大封皇子,让诸皇子有了可以挑战太子地位的空间和本钱,这些都带给允礽很强的危机感。

此时,作为允礽最强依靠的索额图,不仅不能安抚允礽的压力与情绪,甚至他的危机感比允礽还要强烈,与亲信间的谈话多有怨恨康熙之语。

对皇位长时间的等待与期盼,让太子和索额图都失去了耐心。康熙四十一年冬,索额图奉旨照顾生病的允礽时,两人已经在讨论是否要提前夺权了。只是保密工作没做好,被康熙知道了,半年后,索额图下狱,不久死在禁所。

康熙为了保护儿子,没有对外公布,也没有追究允礽的责任,但对皇位有想法的人能敏锐得感受到康熙与太子之间的缝隙,而允礽在失去索额图这个主心骨后,行事更加没了章法,离被废不远了。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带领诸皇子出巡塞外,年仅7岁的十八阿哥允祄高热不退,康熙很是焦急,而整日沉浸在储位患得患失的允礽,对亲情早已显得麻木不仁,面上毫无忧虑之色,引来康熙很大的不满。

在康熙看来,太子连孝子贤兄的姿态都不愿意装一下了,将来说不定会干出什么冷血无情的事来。随着十八阿哥的病情恶化,康熙的情绪也越来越差,训斥太子的话免不了说得重一些。

对于允礽来讲,康熙的嫌弃和训斥都会让他非常不安与焦虑,他找不到与父亲的正常沟通渠道,又迫切想知道父对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意图,这些压力和情绪让允礽失去了理智。

于是,在多少个夜里,允礽越过重重守卫,靠近康熙驻扎的帷帐,扒开一条缝隙,偷瞄康熙寝帐的动静。

站在康熙的视角,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确实有些惊悚可怖。而再联想到允礽曾与索额图密谋夺位一事,康熙作为一个皇帝的本能反应就是,太子要谋逆!

想到这儿,康熙一刻也等不了,在返程途中,召集所有王工大臣,宣布废太子!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皇十八子抱病,诸臣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允礽乃亲兄,绝无友爱之意。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逼近布城,裂缝窃视。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

康熙废太子后,很快他就后悔了。

因为太子被废后,大阿哥、八阿哥的野心马上暴露了出来。老皇帝没想到,表面上谦和有礼的八阿哥,居然有这样的野心。更没想到的是,满朝诸多王工大臣居然不顾老皇帝的明示暗示,执意投票支持八阿哥入主东宫。

若不是康熙前半生对皇权的掌控力,恐怕他要担心他被群臣裹挟就犯。唯一让老皇帝感到欣慰的是,在审讯允礽及其亲信时,并没有允礽谋反的有力证明。

“皇父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

在听到允礽对谋反罪名的亲口否认时,康熙那颗作为老父亲柔软的心再次被唤起,赶紧命人解开允礽项上的锁链。

“你们奏得是,可将他项上锁开了,别的留着。对他说,为你得了疯病,所以锁你。”

紧接着,在大阿哥处发现了镇魇太子的诅咒之物,也给了康熙一个对外解释的理由:允礽所有类似“谋逆”的企图,都是因为他被诅咒得精神不太正常。

“直郡王欲咒诅废皇太子,令我等用术镇厌是实。随差侍卫纳拉善等掘出镇厌物件十余处。”

于是,为了稳定政治局势,遏制那些不该有的政治野心,康熙力排众议,还打出亲情牌,复立允礽为皇太子。

在复立太子后的两三年里,支持八阿哥的人因为没有退路,只能继续四处蹦跶,试图再次掀翻东宫。允礽为了巩固储君之位,自然要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与之抗衡。

这段时间里,朝臣免不了要面临站队的问题,很多人为将来计,都做出了看似合理的选择。其中,九门提督(负责京城治安)托合齐,太监总管梁九功,都站到了允礽这边。

一次,托合齐组织的太子阵营秘密聚会,被反太子集团的人揭露曝光,康熙意外发现站在太子这边的,居然有他最信任的托合齐、梁九功,还有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很多掌握兵权的都统、副都统…

虽然这次聚会只是一次简单的宴饮,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且这些人暂时的能力也不能形成什么气候,但这些人站队了太子,就意味着是对康熙的背叛意味着皇帝的一举一动可能完全被太子掌握,如果太子将来有所异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允礽拉拢这些人的目的,一定是出于自保,但康熙一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施恩培养的人,如今都背叛了自己,老皇帝的心情便满是愤恨!可事到如今,康熙依旧不愿牵连允礽,找了别的机会处死了托合齐,囚禁了太监梁九功。

同时,为了安保晚年,杜绝类似的情况,以及任何潜在的风险,康熙只能决定再次废掉太子。

允礽的余生,一直在圈禁中度过了。

所幸,康熙虽然在政治上宣判了允礽的“死刑”,生活上又变回了心疼他的父亲。不仅单独辟出咸安宫做为允礽的禁所,让允礽的妻儿一起住进去陪伴他,一家团聚,还考虑到哪天自己不在了,允礽不好再圈禁在宫里,便单独给允礽在城外修建王府。

无论如何,允礽的一生都是悲剧的。他落地即丧母,与父亲之间的猜忌无人能够居中调节;他虽是太子,但身边都是虎视眈眈的兄弟、野心勃勃的外戚和不愿支持他的权贵,使他既高高在上,又孤立无援。

这一切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死局,即便换做其他皇子坐到允礽的位置上, 也难独善其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