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国盛独家专访:把科学凌驾于自然之上,是妄想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3-10-07 发布于浙江
2023-10-06 13:18·思想与社会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史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9-201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97-1999)。

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传播与科学博物馆学。主要学术著作有《由史入思》(2018)、《什么是科学》(2016)、《希腊空间概念》(2010)、《技术哲学讲演录》(2009)、《时间的观念》(2006)、《追思自然》(1998),另有《吴国盛科学人文系列》四种(《科学的历程》《现代化之忧思》《反思科学讲演录》《科学走向传播》)(2013)。曾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2),博士论文《技术与形而上学》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1),著作《科学的历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009),著作《时间的观念》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8)。

科学越发展,人类越被奴役

张小琴:有一个观点认为,物理学主宰了20世纪,但是生命科学会主宰21世纪,您认为有道理吗?

吴国盛:过去是有这个说法,因为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依靠原子弹结束的,原子弹是物理学的产物,所以人们说物理学主宰了20世纪。

其实我认为,从根本上说物理学是统治整个近代的,先有物理学,然后有化学,然后有生命科学,有一个先后次序,后出来的基本是以先出来的为基础。所以化学不会淘汰物理学,化学运作的时候物理学一直也在运作,同样生命科学还是基于物理学、化学之上发展的。

21世纪生命科学似乎显得风头更劲,但是生命科学采用的方法都是物理学的方法。今天生物学最大的标志是分子生物学,在此之前的生物学没有进入分子层面,进入分子层面的关键仪器是电子显微镜,物理学的工具用到生命科学,把生命的过程、遗传、变异、发育的东西都落实到分子层面,物理学家、化学家为生物学家做好了准备,所以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科学的世纪其实也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而且现代的生命科学基本上还是还原论、控制支配的思路,还是物理学那套东西

但是如果说21世纪人们更多关注生态、更多关注生态多样性、有机关联这样一些非还原论的东西,这些东西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越来越成为人类对待生命态度的哲学指南,那样的话才可以说21世纪真是生命科学的世界。如果按照现在这种搞法我认为还是物理科学的世纪,因为还是物理学的方法、还原论、实验仪器。

张小琴:物理学的世纪还会延续很多年?

吴国盛:物理学基础理论部分已经好多年没有什么大动静,比如高能粒子物理学搞了半个世纪也没有大的进展,这么多人还是搞不出来,当年爱因斯坦一个人就搞出相对论了,但是它的材料部分还是有很多进展,比如说超导、纳米,还是有新的发现。所以也很难说。

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当然和二战有关系,航天和冷战有关系,原子弹和核物理学有关系,计算机和大炮算弹道有关系。现在战争没了,和平时期当然健康很重要,生命科学成为一个大学科群,但问题是人类的和平时期能持续多久,是不是能够像赫拉利非常乐观地说的,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瘟疫、饥荒、战争在21世纪都没了,剩下的是人怎么处理长生不老的问题了?看样子还不是,这次新冠病毒一出来很多问题都要重新改变。

张小琴:您是不太乐观?

吴国盛:我本来就不太乐观。我认为新科学和新技术虽然会解决旧问题,但是同时会产生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又需要解决,所以人类是没完没了地忙活,逃避不了,人毕竟是地球上的生命,而且还不是最古老的生命,多少生命比人老啊,病毒、细菌都比人老多了,人没来地球之前它们都待了多少年了,所以它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不过是临时过客,这个事情大家看得越来越清楚。

张小琴:如果人类的科学发展有一个大方向,从古代到现在到未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或者有什么样的目的吗?

吴国盛:实际上没有一以贯之的总目标,从西方角度看,它在文艺复兴以前的科学,基本还是一个思想观念类的东西。

张小琴:解释世界?

吴国盛:对。或者为意识形态、观念做一些逻辑沟通工作,和近代以来的科学不太一样。牛顿以来的科学有明显的动机,要控制世界。人文主义出来以后,希望人要学会像上帝那样做事情。上帝是什么?就是牛顿说的,得有权力、能控制、说了算,人类想说了算,其实这个事情是基督教留给现代思想非常深刻的一个动机。迄今为止的科学从头到尾就是两大块,希腊那一块是观念意义上的,近代科学以来的这一块,要创造财富,建立人类的支配地位,甚至追求长生不老。

张小琴:前面是解释世界,后面是控制世界?

吴国盛:差不多。现代科学实际上有一个“兑现”目标,早期像培根讲过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可是当年知识没有力量,牛顿的东西当年都没有力量,但是慢慢在科学发展中都兑现了,牛顿最大的兑现是航天事业,整个航天事业基本是以牛顿力学为理论基础。所以你说是不是有方向?是有方向的,就是谁兑现的多。

但是人类征服自然会产生一个悖论,你对自然征服越厉害也是你自己被征服得越厉害的时候,因为人类的悲剧在于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有时候征服的结果是把自己给征服了。比如越多用数字化方式控制世界,人类自身也被深深卷入数字控制之中,有钟表了时间分类越来越细,节奏越来越快;有数据统计了,老板对员工就有业绩要求了,而且很精准。

现代社会的很多毛病,是由于科学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活带来的,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在生物学意义上也是一样,对自然控制得越凶,也越饱尝苦果,比如现在有灯大家喜欢晚上干活,这个事情说明敢于打破自然节律,自然节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该休息了,但是有灯我们不怕,熬夜带来生态系统失调,身体就有问题,因为身体睡眠节律是过去几百万年以来积累的东西,现在想用几十年把它打破是做不到的。

张小琴:任何一种给人带来便利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人的负累?

吴国盛:对。我们进入一个怪圈,越想把地球按照人的意志做成单一的样子,后果越严重。

张小琴:这个悖论有解吗?

吴国盛:无解。人类只要活着就不断有这样一些问题,有的是大问题,有的是小问题,有的意识到,有的没意识到,人类能做到的就是意识到就行了,意识到就可以调整,以不同的方式调整。

实际上,科学的任务只不过是人类对自己认识的更多一点而已,要把科学的目标当成最终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是一个妄想,就像要拔着头发把自己拉离地球一样荒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