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集)天地不仁

 浑雅七色堇 2023-10-07 发布于陕西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

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天地之间,正像一个大风箱啊!虽空虚却不致匮乏,一鼓动就源源不绝。议论太多,很快就会走投无路,还不如守住虚静的原则。(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瓦解,不如始终保持在虚静的状态之下。)

阐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显然有几个词语需要解释,比如,天地究竟是什么?这里的天地应该理解为大自然,而非天空大地。天地和万物之间有“以”或“不以”的关系,并非承认大自然是有意识有灵魂的,而是说大自然给予万物阳光雨露的同时也会带来暴风骤雨、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灾难,大自然对万物没有特别地加以“呵护”“照顾”,不论是它给予万物有利条件还是不利条件,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天地(大自然)本身没有情意可言,它是毫无意志的纯粹的自然物,它没有偏好和任何选择。

什么叫“不仁”呢?天地之间,万物在生长。天时地利的配合,对万物的成长是必要的。但是万物这么多,总是轮流繁华与枯萎。“仁”这个字在老子笔下主要是指“有好心,特别加以照顾”,而这正是老子所要批评的。譬如,一个人想要做什么好事,这里面就有判断的问题,接着难免有主观、自私、偏爱的问题。所以,把老子笔下的“仁”翻译成偏爱比较合适。所以天地不仁就是天地没有任何偏爱,而不是说天地没有仁心、仁德。对于“不仁”,余秋雨在《老子通释》中罗列了大量名家的阐释:宋元之际的学者吴澄在《道德真经注》中说:“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之喻。”现代钱钟书在《管锥编》里说:“刍狗万物,乃天地无心而不相关,非天地忍心而不悯惜。”钱钟书特地做了一个区分,刍狗的比喻是指“无心”,而不是“忍心”。其实这种区分古人也在做,例如南宋林希义在《老子口义》中特别说明,有的研究者把“以百姓为刍狗”解释成“视民如草芥”,是错的,正确的解释是“不着意而相忘”。他的结论是:并不是天地和圣人忍心去做逆反仁爱的事,而是对于仁爱与否,完全无心关注,因为一切由自然安排。结果,看起来,似乎“不仁”。傅佩荣理解的“没有偏爱”和余秋雨说的“无心仁爱”,究竟谁的解读更接近老子的真意呢?笔者更倾向于前一种翻译。诸如此类的争论其实在第三章中也出现过,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是反对“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等妄为(或者说是带着刻意目的的为)的无为,通过“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等看似愚民的手段让老百姓没有伪诈的心志和争盗的欲念,从而解决礼崩乐坏的社会中“争、盗、乱”等问题。不推崇贤才、不看重难得之物、不展示引起人们贪心的事物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社会混乱。余秋雨所说“并非伪诈之并非争盗之欲也是阻止的”无依据(至少从老子的文字中看不出这一点,我们不能过度延伸),所以老子的无为并非消极偏激的无所作为,而是阻止带着刻意目的的胡作非为。通俗点讲,圣人对百姓无为教化,就像园丁养育植物那样,给它们定次定量地浇水施肥(当然次数和量不一定是绝对的数值,可能有微小的变化),既不多给给,因而不会淹死会枯死可以承受风雨的植,不特地把它放在温室中。圣人对百姓惠,也不恶意摧残没有强加干涉,百姓才能按照各自的轨迹共同发展因为样,百姓才能真正感受到他的恩泽与仁爱。他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可以算作积极有效的为,虚其心以理他们的心思,不让他们有复杂的念头;弱其志可以理解为削弱他们的志,不让他们偏执和多欲。都是于百姓的“”。这些“为”最后达成使无知无欲”的目的。但这些措施并不是为了愚民,而是为了促成百姓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些手段。它们包含了圣人的仁爱,共同体现了老子“爱民”思想的实质。圣人对百姓有仁爱而没有偏爱,不对万物有发号施令、施加恩惠等妄加干涉的行为,但他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不可能无所作为而善治。无为而治是不乱作为,自然而然地实现善治,而非让自然去做事然后善治。虽然万物都随着自然的规律盛衰,但圣人的仁爱对于善治是有意义的。圣人无心仁爱,而把一切交由自然安排,是不足以实现善治的。所以,把不仁理解为“没有偏爱”更合乎逻辑、更贴切。

刍狗也是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刍狗是用刍草扎成的,用作祭祀求福的狗。刍狗上场之前是受到礼遇的,放在珍贵的箱子里,盖上锦绣的手帕,负责祭祀的人要斋戒去迎接他。但祭祀完毕之后,刍草扎成的狗就没有什么用处了,人们把它丢掉,路过的人可能踩到它, 樵夫可能把它拿去当柴烧。这说明万物在天地之间有它的荣与枯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是统治者,就像天时、地利、气候、季节会左右万物的繁荣与枯萎一样,圣人的各种作为也会造成百姓的兴盛与衰落。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没有偏爱,他考虑到全局的发展,该哪地经济发展就哪地先发展,这是按形式与条件造成的顺序去安排的,没有主观上喜爱厌恶的问题,就像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一样。圣人不会以强大的心态和欲念来干扰百姓的寻常作息,那是违背天道的行为。

接着就谈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橐龠简单来说就是风箱。风箱里面是空的,有一些叶片配合。一鼓动风箱,它就不断地产生力量,让火势越来越旺。所以天地之间就好像风箱一样,本身是空的。它一鼓动万物就不断生存发展,轮流上场,生生不息。后面一句也说了,天地之间虽空虚却不致匮乏,一鼓动就源源不绝。这两句提醒我们:天地之间有广大的空间,万物在其中不断生存发展。

圣人和百姓属于同一个范畴,圣人也是百姓之一,他通过修炼成为圣人,成为统治者之后,就负责让百姓过上平安、快乐的日子。就像天地让万物生长之后,给万物一个发展的场所。但是,万物也需要按照各自的条件轮流上场。所以,有关圣人角色很好的比喻是:圣人就像天地对待万物那样对待百姓。

学习《老子》要明白,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范畴,都来自于“道”,天地与万物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老子所谓的自然界或大自然。只有“道”能生万物,天地不能生万物,天地之间只是一个大的场所,可以让万物生存发展。同样的,圣人和百姓都是人类,但是圣人经过特殊的修炼,以他的智慧去悟道,又拥有了统治者的身份,那么圣人对于百姓就像天地对于万物一样,要负责让百姓生存发展,但他不能有偏爱。

在道家看来,提到“仁”“义”这些词的时候,都会有些担心。《庄子》里提到“大仁不仁”“至仁不仁”“至仁无亲”。这些词在庄子里都是类似的意思,就是有最高仁德的人,他不会特别去亲近什么人,必须一视同仁。因为身为圣人,面对百姓,一有偏心的话,难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后面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复杂。最后可能每个人都要徇私舞弊,照顾自己认识的亲朋好友,那么天下不就大乱了吗?所以老子认为天地像风箱一样,要冶炼各种器物的时候,本身是空的,容纳一切。它提供的是源源不绝的力量,让万物按照各自的本性去新陈代谢,生存发展。

原文最后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是虚静的意思。议论太多,会让人走投无路,或是无所适从。议论太多不仅不招人喜欢,还可能祸从口出,给自己带来麻烦。常言道,言多必失,与其表达许多复杂的意见,不如去了解事情发展的趋势,守住虚静的原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人的心必须虚静、谦虚、空虚,这样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同样的,一个国家立法如果事无巨细,就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人民不能生存,国家也不能发展了。比如如果语言文字法太苛刻,会比“文字狱”危害更大,人们就都不敢写字说话了,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与其制定繁多的政令,不如去观察国家发展的趋势,守住虚静的原则,才能保持稳定的状态。不论是从个人的角度理解,还是从国家的层面思考,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保持虚静的原则,不要贪多。“道”永远守住虚静的原则,才能让万物自行充实与活动,才能让一切发展层出不穷,源源不绝。同样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守住虚静的原则,没有盲目的作为,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让百姓自在快乐地生活,国家也不会“穷”。当然,适时的改变调整对于国家和个都是必要的。国家和个人都应在保持虚静的基础上,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适度地作出转变。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我们也应该学习天地圣人,像个大风箱,心里空虚无一物,而又能包容一切。所谓空无一物,就是不置一物于心中,而应包容万物,做到心中坦荡,不偏执一物,才能海纳百川。心里的容量像一个大风箱,无穷无尽,这样我们才能放眼宇宙,心无挂碍;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不会为外物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对别人的对错是非才不会品头论足,妄下断论。

学习了“刍狗”这个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与万物一样,都免不了“刍狗”的命运,繁荣、兴盛、枯萎、衰落,顺势而行,这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的事实。各种科学研究都验证了这个道理:

1.物理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孤立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这意味着宇宙中的一切甚至宇宙本身都在不可遏制地走向毁灭,不论生命、地球、太阳系还是宇宙,都有消亡的一天,而且注定要消亡,只是早晚快慢不同罢了。

2.天文学的研究发现,宇宙中任何的天体都有它的生命周期,最终都会走向衰亡。比如地球受太阳灭绝、内部能量衰竭、磁力倒转、小行星撞击、火山喷发和病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会走向衰亡;大约5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元素消耗殆尽,其核心发生坍缩,导致氦元素开始聚变,太阳就会经历红巨星阶段,膨胀吞噬掉周围的天体,极大地改变太阳系的结构,之后太阳会继续进行更重的元素聚变,直到其内部碳元素聚变为石墨晶体的过程停止,太阳将成为一颗白矮星。在白矮星阶段,太阳内部所有可燃元素都已耗尽,无法继续进行核聚变反应,太阳将逐渐冷却并变成一颗黑矮星。彼时,原先作为恒星的太阳已经不复存在,它变成了一颗性质完全不同的天体——黑矮星。总之,所有的天体都逃不出兴衰的自然规律。

3.炼丹术是主要用于制造长生不老的丹药和炼制金属等目的的化学技术。古代很多皇帝都想要长生不老,他们请方士或炼丹师帮他们制作丹药,古代的丹药数不胜数,但没有一种是真正能让人长生不老的。这些丹药往往含有汞等有毒物质,不仅不能让人长生不老,反而会损害健康,甚至导致死亡。很多皇帝妄想突破盛衰的自然规律,结果最后自己也淹没在这种妄想中。炼金术和炼丹术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有对于制造长生不老药的探索,现代物理学之父牛顿和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都对炼金术有过研究,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古往今来的事实已经证明制造违背盛衰规律的长生不老药是不可能的。

4.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细胞老化和损伤、细胞分裂的限制、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疾病和病原体的侵袭这些因素都让人类无法实现长生不老。就算是历史记载的从康熙年间活到民国时期,寿命长达256岁的李庆远,真实的寿命都存在争议,因为一个人活256岁是违背生物学原理的,更不用说长生不老了。

虽然不能确保万物盛衰的规律永远存在、永远正确,但最起码就当下而言,人类的生理结构、生活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人类必须服从盛衰的自然规律,而人类也没有发现人类以外的事物有突破这种规律的特例。

了解了盛衰的规律后,对我们个人的遭遇,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无论是失去亲朋的悲痛、遭遇滑铁卢的失落还是大获成功的喜悦,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事,淡然处之,慢慢地我们就获得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力量。盛衰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即使我们无法阻止挫折、失败等衰落状况的出现,我们也可以悦纳它们,拥抱它们,慢慢改变不顺的处境。虽然熵注定要增加,万物注定要走向毁灭,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它增加得慢一点。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找到可以完全阻止所有老化和疾病的方法,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等方式来延长寿命,让珍惜每一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成为我们延年益寿的绝佳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