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B∕T18879-2020《滑道通用技术条件》个人解读8

 九妹婆婆 2023-10-08 发布于河南

6检验、检测与试验要求

6.1基本要求

6.1.1制造、安装单位应依据相关标准、设计文件、制造工艺和设备特点制定具体的检验方案,方案应包括机械及结构、乘载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应急救援系统、整机等方面的检验、检测与试验。

点评:检验方案由生产单位(包括制造和安装)制定,这是自检方案。

6.12每台产品安装调试完毕后应按制定的检验方案全部检验项目合格方可交付使用。

点评:自检合格后还有做安装监督检验。

经施工单位自检,其质量和安全性能合格并出具自检报告书后,由使用单位向规定的监督检验机构提出验收检验申请。

6.1.3试验条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a)露天试验时风速应不大于8m/s;

b)除特殊要求外,试验环境温度应为0℃~40℃,试验环境相对湿度宜不大于85%:

点评:环境温度,各类游乐设施还不一样?没办法,制定标准的专家不是一拨人,各说各的。

观览车类要求-5℃~35℃,飞行塔类-5℃~40℃,现在滑道要求0℃~40℃。

环境温度,看设备材料,电气和试验人员的便利性。

我觉得-5℃~40℃都可以。不如你们所有的专家,坐在一起商量一下,把标准统一。

c)试验载荷与其额定值的误差应不超过士5%。

点评:75kg 沙袋或水袋,假人,成本高,很少用。

6.1.4试验前应检查游乐设施机械及结构、乘载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和附属装置中的零部件、元器件及其连接的完整性,与设计的一致性。

点评:保证按照图纸进行到制造安装。实物与设计要一致。

6.1.5试验后对于有问题或疑问的部件应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判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做好详细记录。

点评:做记录留见证。发现问题-潘明原因-采取措施-留下记录

6.1.6各项检验结束后,应编写检验报告,检验报告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a)检验时间、地点;

b)设备名称、编号、主要技术参数;

c)检验依据;

d)检验项目的名称、要求、方法、结果、检验人员签字;

e)检验结论;

D)检验报告的编制、审核、审批人员签字。

点评:这是生产单位的自检报告。这里是不是写成“应填写检验报告”,你的检验报告模板,应该早就准备好了。

6.1.7制造单位应保存产品检验报告和有关记录、图样、质量证明文件及技术文件。

点评:包括出厂随机文件、安装监督检验和无损检测报告,以及经制造单位确认的安装质量证明、调试及试运行记录、自检报告等安装技术资料;

移交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许可证、设计文件鉴定报告、型式试验报告(非首台)复印件,《大型游乐设施产品质量合格证》 (含大型游乐设施产品数据表)材质证明、热处理检验记录表、主要受力部件及焊缝无损检测报告、配套的机电产品合格证及说明书、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书、设备调试自检报告、设备运行试验记录、培训及考核记录等。

6.2机械结构

6.2.1常规机械检查

6.2.1.1试验前后应进行机械结构的检验,内容至少包含基础、钢结构、传动装置、机械限速限位缓冲装装置、机械传动零部件、重要焊缝、重要销轴、重要螺栓连接等的检查。

点评:非电动滑道,传动装置主要杂回收系统上

6.2.1.2设备启动及运行应平稳无异常声响。在设计允许的各种工况下试验,每种工况下试验不少于3次。

点评:主要是运行工况和制动工况,即使乘坐两个人,偏载工况没什么意义,因为滑道是前后乘坐。

6.2.2支承结构、轨道形变试验

根据计算报告各选取轨道、支承结构形变量较大的3处位置进行测量。每个位置测量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

点评:和滑行车类类似,对于管轨滑道,需要校核变形量。滑道正常运行工况下轨道和支承结构的最大允许变形量为1/300。

注意,还包括支撑机构,就是立柱支腿,若高度为1m,侧向变形不大于33 mm.

6.2.3滑车速度检测试验

在额定载荷下,用测速仪测量出滑车通过最大速度点时的车速,测量应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最大车速不应大于设计最大车速的1.05倍。

点评:满载工况下,不采取主动刹车的前提,所获得的最大速度

6.2.4滑道终端制动装置试验

在额定载荷下,滑车不采取任何人为制动方式全速进入终端制动装置,测量滑车从终端制动装置开始到速度降至不高于0.3/s时的滑行距离,测量应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

点评:滑道终端应设置制动装置,其有效制动长度应不小于8 m;电动滑道的有效制动长度应不小于10 m;

这里的有效制动不是停止,是速度小于0.3/s。

6.2.5安全距离测量

在滑道沿线选取滑道轨道及滑车到两侧障碍物距离最小的位置,用卷尺测量其长度;在滑道沿线选取滑车坐板位置到上方阵得物距离最小的位置,用卷尺测量其长度,测量应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

点评:滑道的轨道及滑车两侧无障碍物距离应不小于500 mm,滑车坐板表面上方无障碍物距离应不小于1.4 m。这一点和8408保持一致。

6.2.6可视距离测量

在滑道沿线选取轨道中心点前方可视距离最小的位置,用卷尺测量其长度。测量应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

点评:滑道沿途各点前方的可视距离应不小于15 m,不足时应安装反光镜。

是不是用激光测距仪,更方便快捷呢?为什么要限制测量工具。

6.2.7滑道拖牵提升系统自动脱开试验

在上站站台区位置观察拖牵杆是否能安全可靠与滑车脱开,试验次数不少于10次。

点评:拖杆回收方式。拖牵杆到达指定位置后,要自动脱开。

6,2.8提升道测速试验

用卷尺在提升段标识出一段长度s,用秒表测量车体通这一距离的时间t,则可计算出提升速度v=s/t,测量应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计算所得的最大提升速度不应大于设计最大提升速度的1.05倍。

点评:额定提升速度宜不大于2m/s,对提升速度大于2m/s的滑道应采取防止提升时产生冲击的措施。

6.2.9止逆试验

按设计额定值进行加载,将滑车提升至接近提升道坡度最大点,将滑车与提升机构分离。对止逆装置进行试验,观察滑车是否逆行,试验次数不少于3次。

点评:提升过程中,防止倒滑。止逆钩,滑车意外下滑距离应不大于0.5m。

6.2.10滑车抬离轨道试验

在滑车空载的情况下,观察车轮或滑块是否能同时接触轨道或滑槽,试验应不少于3次。

点评:只要轨距合理,前后车桥有转动自由度,就能保证车轮与轨道接触。

6.2.11地面提升系统上站站台区自动脱开可靠性试验

滑车在额定载荷及50%额定载荷下,在滑车与钢丝绳脱开的位置,观察滑车被牵引至上站站台区后是否能与牵引钢丝绳自动脱开。在不同载荷条件下试验应不少于10次。

点评:地面轨道提升,采用牵引钢丝绳,需要满载和半载试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