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致残率的脑梗要如何发现?医生:中老年无端有5个症状,要当心

 文炳春秋 2023-10-08 发布于浙江

前些日子,老张觉得在家做饭太热了,就说和老伴儿一起去饭店吃饭。两人走在路上的时候,老张总觉得头晕,说是天太热了。

到饭店时,两人拿起菜单开始点菜,当服务员问到老张想点些什么,老张却支支吾吾的,一道菜名四个字说了几遍也没说对。好不容易点完吃食,老张说话还是含糊不清的,老伴儿觉得不对,于是准备打电话给儿子,让他来带老张去医院看看。

结果一通电话还没打完,老张“咚”地一声栽倒了桌子上,嘴里吐出一大滩黄褐色的呕吐物。老伴儿吓的赶紧挂掉了电话,拨打了120。

到医院紧急治疗后,老伴儿才知道老张发病是因为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脑梗。这时老伴儿才察觉到自从从家出来后,老张身体就一直不对劲儿。不过好在送医也比较及时,老张算是保住了一条老命。

脑卒中是脑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是脑部缺血和出血性损伤,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其实脑卒中多有明显的先兆症状,只不过极易被患者忽略。那么借此机会,我们来看一看这种脑卒中缘何会发生,以及它的先兆症状又有哪些。

一、我国是缺血性中风第一大国!这几种原发疾病是罪魁祸首

脑卒中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前者包括各种类型的脑实质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后者包括脑梗和脑血栓等。

据悉,我国脑卒中每年的发病率高达0.219%,致残率更是恐怖的75%。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占到全部脑卒中的86%以上,是神经科很常见的多发病。缺血性脑卒中中又以脑梗最常见,后者俨然是对居民造成严重生命健康的威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管腔发生狭窄或者堵塞,导致局部的脑血流量减少或者突然中断,就好比血管是一条马路,马路的尽头是“嗷嗷待哺”的动脉供应区。

结果马路突然变窄了,或者堵住了,车过不去了。也就是血液过不去了,这就造成该动脉供应区的脑组织血供和氧供迅速减少,继而致使病灶处的神经功能发生障碍以及血管内皮损伤等。

关于脑梗的研究同样在进行中,目前关于脑梗的具体病理机制尚不能完全阐述,学者们认为可能和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性自由基以及钙离子向细胞内的过量内流有关。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真正想要合理地预防脑梗,可能更多要从引起它的几种原发疾病入手。前面说了,造成脑梗的典型病理变化是动脉管腔发生狭窄和堵塞,这一表现的前提往往是动脉管壁发生硬化

我们提到动脉硬化,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高血压。事实上,高血压也是造成脑梗的第一大危险因素。不完全统计发现,大约70%以上的脑梗患者都同时存在高血压。并且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血压越高,发生脑梗的风险就越高。

那么我们想要搞清楚为什么高血压能够造成脑梗,本质问题就是高血压为什么会导致脑血管狭窄或者堵塞。

这是因为血压越高,血流速度就越快。就像河水越湍急,对河岸冲击越强一样,血流越快,对血管壁冲击也越强。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壁长期被血液冲击,导致动脉内膜发生机械性损伤,最终使得血管壁变薄变脆,从而形成动脉硬化。

如果这个过程中,患者还有高血脂,那么脂质物就更容易踩着高血压伤害过的血管壁直接沉积上去,有了脂肪斑块的存在,动脉更容易变得狭窄,这样脑梗的发病率也就更高。

故此,仅次于高血压,容易造成脑梗的原发疾病就是糖尿病了。据研究表示,大约有6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都有糖代谢异常或者糖尿病。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糖尿病自己本身也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凶手”之一。

不过关于糖尿病型动脉硬化的机制非常复杂,直接原因可能是体内血糖过多积聚,并且血糖水平波动过大,诱发血管内皮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出现血管内皮损伤,最终致使血管内皮硬化。

再有就是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胰岛素分泌异常。如果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太少,就会使得脂肪酵素的分泌增多,这会造成大量脂肪酸游离。来自血液中的三分之一的游离脂肪酸都会进入到肝脏中,合成甘油三酯。后者进入血液中又会直接堆积在血管内皮,从而导致血管内皮增厚,血管管腔狭窄。

那么说到这里,大家猜也能猜到,高血脂同样也是动脉硬化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当人体血液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时,会直接造成颅内动脉的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从而为粥样硬化和管腔狭窄埋下伏笔,进而提高脑梗的发病风险。

也就是说,我们经常听到的三高,都是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而动脉硬化是脑梗最直接也是最典型的前驱症状和诱发因素。

更可恨的是,三高互相又是彼此的催化剂和高危因素。因此,三高即是脑梗的重要原发疾病,也是我们要格外需要预防和干预的。

虽然三高都是慢性病,但是脑梗这一类的中风疾病都是发病很迅速,并且病情进展很快。毕竟大脑就是我们人体运转的核心骨,它一“断电”,那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身体其他部位就跟着宕机。

虽说脑梗“来去如风”,却也不是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循,这五种症状出现时,很可能就是大脑最后向患者“求救”了。

二、出现这五种症状,快去医院检查,早点溶栓还来得及

1.头晕

头晕是脑梗中很常见,也是很容易被意识到的症状,许多患者脑梗发作前都会有头晕和头痛的症状。一些脑梗的患者也可能会突然晕倒,但是很快又会清醒。这是因为脑组织循环不畅,血液流不过去,动脉供应区的血液和氧气不足而导致的。

因为平时太多情况能导致头晕了,比如熬夜、睡眠不足等。因此脑梗前头晕总是被患者忽略,所以对于患者来说如果无诱因的头晕,一定要引起重视

2.眼睛发黑

指的是患者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医学上也称之为一过性单眼黑朦。

不过这种症状可能会在几秒钟或者几十秒后恢复正常,患者视力恢复。这是因为脑部发生缺血后,回流不畅,从而使得视网膜缺血,是脑梗的另外一个典型信号。

3.突发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不明原因跌倒

患者发生脑梗的前驱征兆中,肢体无力是很重要也是很常见的。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运动通路因为大脑缺血缺氧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肢体的运动功能受限。

运动功能是脑部最重要的功能,主要是被脑中央前回的运动区运动前区支配的,并且通过皮质脊髓束向四肢传递运动功能的信号。那么如果患者脑组织周围发生病变,影响了信号的传输,那么患者四肢就接受不到运动的指令,所以表现出来的即肢体无力。并且假如患者是运动中枢或者皮质脊髓束的主干受到损害,多会影响整个运动通路,患者就会出现瘫痪

那么当患者的双下肢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的情况时,它就可能因为腿软没劲儿而站不稳,发生跌倒。

另外,众所周知,小脑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平衡肢体。那么当小脑发生脑梗时,就会发生功能紊乱,一个典型症状即共济失调

这指的是患者的肌力并没有发生减退,但是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平稳。患者此时肢体随意运动下的幅度和协调发生紊乱,不能维持躯体的姿势和平衡,此时患者就很容易摔倒。如果患者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小脑发生了缺血。

4.打哈欠

患者发生脑梗时,血液流不过去,那么堵塞的一端是缺血的,那么另一端则是血液都聚集在一起了。

这时血液堵塞的一端就会不断使得血管扩张,从而造成血压升高。此时血管内的静水压是要比血管外组织液的压力高,这会使得血管内的一些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里。

那么当患者发生大面积的梗死后,渗出液也会更多。当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时,这些额外的渗出液都会导致组织“膨胀”,这个过程称之为脑水肿。这又会使得脑组织严重缺血和缺氧,从而刺激患者出现打哈欠的现象。

另外,当脑干发生梗塞时,会导致患者发生意识改变,从而使得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发生障碍,此时患者也会表现为打哈欠和嗜睡等症状。

5.说话吐字不清

这种情况很常见,原因也很多。例如当患者的语言中枢发生缺血性病变时,就会导致言语功能发生障碍。一般来说,语言中枢都位于人的优势半球,大多数都是左侧半脑。因此很多脑梗患者的左侧大脑发生脑梗时,会影响到语言中枢;再比如患者的咽喉肌肉因为缺血瘫痪后,也会造成说话含含糊糊;或者大脑中发音器官相关的肌肉组织因为血液灌溉不足而发生瘫痪,亦会出现这种情况。

总之,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头晕和打哈欠特异性不是那么强以外,其余三种脑梗前驱症状都具有典型的特异性。此时要引起重视,特别是三高患者,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毕竟脑梗这样发展极快的疾病,早一秒治疗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关于脑梗的治疗也是十分复杂,针对不同脑功能失衡的患者其治疗流程也不尽相同,这里不过多赘述,一旦发现上述异常,建议大家不要犹豫,果断就医才是正解。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近日国内一项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科研成果,对于治疗相关疾病毫无疑问是一个福音。

三、AdvMater:阎锡蕴院士团队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新进展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发布的年度十大新兴技术中,纳米酶脱颖而出。它不仅有类似于天然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能够作为酶的替代酶用于人类健康;同时其还有稳定性高,成本低廉的特点,能有效克服天然酶的局限性。

最近,我国科学院院士就发明了一种能够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缺乏高效低毒治疗的药物的难题,发明了一种多台抗氧化纳米酶。

其中,多肽能够直接靶向溶解血栓,而二氧化锰纳米酶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催化活性。这两种酶的级联催化反应能够清除患者病灶区域的活性氧。

在小鼠试验中发现,多肽抗氧化纳米膜在有效溶解患者血栓的同时(梗死体积减少超过90%),还能修复缺血再灌注的损伤,能够有效缓解脑组织缺血部位的氧化应激,并且减少了纳米酶的非特异性吸附和毒副作用,给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新思路。

写在最后

总之,脑梗作为很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本身就具有高致死性和高致残性的典型特点,其起病速度和发展速度都很快。

所以抓住脑梗前的几种征兆,及时去医院治疗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其他易造成动脉硬化的患者来说,科学干预原发疾病,对于降低脑梗发病率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高腾,杨滨瑞,赵琳琳等.缺血性脑卒中可预防性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24(11)

[2]邹莉,孟祥武.缺血性脑卒中可预防性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11)

[3]张冬月,韩薇.我国脑卒中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0)

[4]刘艳.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与急救[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