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腐 豆干”

 鲤鱼大队 2023-10-08 发布于重庆

今天的标题是一句吆喝,我读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听到这句吆喝,伴着大宁河的清雾,光溜溜的青石板上,挑着豆腐豆干担子的大娘边走边开始广而告之:“豆腐~豆干”“豆腐~豆干”。

卖豆腐的担子是竹子编成,下方四四方方的放着木板,木板上放着豆腐豆干,一头是豆腐,一头是豆干。担子比较长,离地并不高,因为担担子的人也不高,整体非常稳定,记忆中甚至不需要用纱布盖住豆腐豆干,因为路上感觉不到有多少尘土。当然那时的公路确实是不敢恭维,平时很少有车辆经过,一有车辆经过,就会扬起一阵沙尘暴。只有下雨过后的短暂时间,泥巴还是湿润而不泥泞,走起路来既没有尘土也不至于到处溅满泥浆。

所以卖豆腐豆干其实只是在古镇范围内。我们家在学校里,住的是公家的房子,房子不好,也不坏。好像也没有听说租金的事情,老师们都按轮次选择房子,倒也相安无事,多数人家里没有冰箱,买电视机也是一批一批的,然后都买洗衣机,买电风扇……等到买冰箱的潮流来的时候我已经出去读书,告别古镇,再回去都是短暂的停留。

听到卖豆腐豆干的来了,母亲偶尔会回应一下,然后拿出家里的碗钵,买上一些豆腐或者豆干。豆干很香,豆腐很白。我还是更喜欢豆干,因为有的咸味,还有点卤料的味道,生吃也是蛮好的选择。母亲把豆干端进厨房,趁大人们不注意,扯下一个角塞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

一年又一年,买豆腐豆干的次数多了,拉起家常,居然发现卖豆腐豆干的大娘是父亲的表姐,不过应该是远房或者转折亲。后来这位大娘走到楼下就会主动问,老表,豆腐豆干需要不?爸妈大概是思量一下,豆腐和什么搭配,豆干怎么做菜,今天买还是不买?

母亲有记账的习惯,每天买了什么菜多少钱都会在小本子上记下来。所以那些记账本也是近代经济变迁的见证。我刚成家时,也郑重其事的整了个记账本记账,学习母亲勤俭持家,方便反思哪些钱该用哪些钱不该用,顺便也看看物价的变化。可惜没有坚持多久嫌麻烦就搁置一旁了。暑假,收拾屋子又找出来当初记的流水账。看起特别有意思,字里行间流淌着攒钱的渴望,有些当初买的东西现在还在,重新把玩,别有味道。

如今像曾大娘那样担着担子走街串巷销售的已不多见,人们早出晚归,一栋栋高楼依靠电梯出行,有很多房子都空置着,担着担子卖豆腐豆干怕是累死了也卖不出去多少?新的销售方式应运而生。不过,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木心先生的诗《从前慢》,或许能找回一些过去的味道。

《从前慢》

木 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