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物记|孙树发:忆往昔——基建老兵调兵山故地重游

 诗文化 2023-10-08 发布于辽宁

《诗文化》文学季刊,以春、夏、秋、冬为卷本,拟为小16开本。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8-9118。办刊宗旨是以原创性、先锋性、思想性、艺术性、公益性为依托,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力求做中国最有品质的严肃期刊。



忆往昔——基建老兵调兵山故地重游

孙树发

散文



结号声

回不去的是青春,是曾经的过往。有时候我们怀念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过去共同奋斗的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人生最美好的过往,没过于军旅,每一名退役军人都有着自己的原故事,军旅是倍感荣光的人生征程。

“能工能武,劳武结合”。当年我们风华正茂,是那么的踌躇满志,怀揣一颗报国之心,参军入伍。

当我初入军营,鲜红的“八·一”军旗在风中猎猎飘扬。看到她我们热泪盈眶。五角星在绿色的海洋中闪烁。

新训场里,汗水和着雨水在身上流淌,战友情在这里增浓,荣誉感在这里加重。新训结束我们是手握钢枪的战士、肩并肩的战友。

一年一年的寒风起,一茬一茬的落叶飘,一批一批新兵入营,开始书写人生的荣光。曾经的稚嫩与瘦弱,在这里逐渐成长为钢铁般的顽强。

忆往昔,肩并着肩,铺挨着铺,你用了我的脸盆,我挤了你的牙膏,我们曾经是那么得亲密无间,同吃同住在一个战壕。月亮田、老屋基、火烧铺、土城煤矿、大田坝,每一块砖、每一方混凝土、每一米巷道、每一座井塔都是我们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乌蒙山上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身影,拖长江的浪花里有我们的汗水在激荡。

1973年初冬的某一天汽笛声划开乌蒙的雨雾,一条条钢铁乌龙载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奔向蕴藏着乌金的北方。

才别江南绿,又遇关东寒。天地一片苍茫,到处银装素裹。

遗留的知青点、四处透风的牛棚,单薄的营帐;飘着高粱壳的秫米饭,大白菜、酸菜汤、土豆片、炖萝卜萝卜是四季的家常菜。

晓南矿、小青矿、大兴矿;从千米井下到调兵山上,无处不闪耀着红五星、绿军装。

1983年5月1日绿色的军装上已没有了鲜红的帽徽、领章。这支由“工改兵”而来的第一支煤炭部队,在经历17个春秋的艰苦奋斗后,又回到了原点“兵改工”,从此陆续各奔他乡。转瞬间半个世纪将逝,我们醒里、梦里都盼望着能回到这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留在铁法矿区的曹良华、徐荣新等老首长、老战友吹响了集结号,号声如电波,翻过高山,越过江河,召唤着我们。这号声我们等了很久很久,我们日夜兼程,到调兵山报到。

人群中,有入伍时间不长的新兵蛋子,也有年逾古稀的老首长、老战友;一双双大手握在一起、一双双臂膀拥抱在一起、一双双热泪汇聚在一起。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战友们在雪白的签到簿上,郑重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这张签到簿,将载入铁煤集团发展史册,它也是共和国历史丰碑上一缕灿烂的阳光。

报到晚宴上,我们捧出张厂长珍藏的美酒,献上我们调兵山战友的一片赤诚之心,道一声:老首长、战友们一路辛苦了,别来无恙!

让我们端起这杯装满深情厚谊的相思酒,祝我们41支队的战友及军嫂们身强体健、子孙满堂、生活幸福安康、祝各位战友在调兵山玩得开心快乐!为今天这个值得全体战友铭记的日子干杯!



故地重游

2023欣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铁法能源公司(暨铁法矿务局)建局65周年、41支队转战铁法矿区50周年、部队撤改40周年之际,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300多人,相聚在调兵山,老战友故地重游。

战友们在铁煤集团免费为我们提供的企业文化中心报告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组委会总策划人徐荣新意味深长的主旨发言,把我们带回了40年前我们肩并肩战斗的场景,此景如幻灯片一一闪过。铁煤集团及调兵山市的发展依然能看到41支队全体官兵当年艰苦奋战的身影。

贵州战友沈顺林的战友万岁,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福建战友陈世界的一声《八一》节日快乐,是对大会最好的致词。

水有源、树有根,铁法矿务局是铁法能源公司的根,根深才能叶茂。50年前的幼苗,如今已长成茂密的森林。

战友们在铁法矿区65年成果展上,看到了铁法矿区艰难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无比的欣慰。看看这、摸摸那,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亲切和眼熟。

41支队图片展面前,众多战友留下了激动泪水,一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记录了我们曾经的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建设中的矿井、楼房,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40年前,我们夏顶酷暑、冬冒严寒,建筑工地、井下掌子面就是我们的战场。你推砖、我砌墙、他抹灰;你打眼、我放炮。一幅幅、一幕幕就在昨天,凿岩机的突突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

铁法能源公司除了无偿地为我们提供了文化中心报告厅,做为今天召开庆祝大会的会址;他们还把矿区最好的通勤大巴免费提供给我们使用,并安排了最好的司乘人员,为我们提供在铁法两天的全程服务。

圆梦小青矿


坐上舒适、整洁、宽敞、明亮的矿区职工通勤大巴,我们还没有欣赏够沿途的城市风光,车已经开到了小青矿的工业广场。电子屏幕上滚动着《热烈欢迎41支队老兵回家》,高音喇叭里播放着《绿色的军衣》;党委书记、宣传部长亲自接待我们这些老兵。让我们激动。

小青矿使我们耳目一新,宽阔整洁的工业广场,窗明几净的办公楼、车间、厂房,到处是绿树成荫鲜花开放;当年我们交付的是一座年产120万吨原煤的矿井,今天你们把它经营成了花园式企业,现代化煤矿。

小青矿对于我们41支队的人来说,既是建设者,又是见证者;从大雪覆盖的旷野上埋下第一个标桩,到交付生产,我们对这些建筑物,即是主人,又是客人,昨天我们为你付出的太多太多,今天我们分别的太久太久。

我们战酷暑、斗严寒。难忘的大会战:到处红旗飘飘、歌声阵阵,战友们矫健的步伐在脚手架上飞奔;缺少机械,我们人拉肩扛。为提前完工我们昼夜不停,夜晚处处灯火通明,到处是官兵们奔波、奋战的身影。

移交生产的那天,我们与你难舍难分,既有高兴的泪水、又有苦涩的滋味,我们为你整整奋战了十年。

今日相逢,又别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40年弹指一挥间,一个时辰的参观时间如白驹过隙。

调兵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铁法能源公司是我们的娘家,小青矿就是我们的亲人。

重温晓南矿记忆


晓南矿位于铁法矿区的最南端,靠近辽河古道,原设计能力,年生产原煤90万,是41支队转战铁法矿区建设的第一对矿井。

8月1日上午,参观小青矿的激动心情还没有平复,大家的思绪还没有从40年前的战场中拉回来,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晓南矿。

当年参加建设晓南矿的第一批战友,最小的也接近70岁。下了车,看到矿容矿貌,今非昔比,粉刷一新的建筑,洁净的广场,绿树成荫道路,战友们像小孩子一样激动兴奋,这是我们当年建设的矿井吗?哪哪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然我们年事已高,记忆力减退,但对这里的建筑如数家珍,主井在哪、副井在哪、风井在哪、营房在哪。工业广场的平面图,已深深的刻在了每位战友的脑海里。睹物思人,当年参加建设的战友有的已经不在了,我要对故去的战友说,今天的晓南矿比当年不知要好多少倍,它是铁法能源公司的标杆企业,特优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和现代化矿井。

我们为当年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参加过晓南矿的建设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记得1974年底,部队刚刚转战到铁法,402大队的全体官兵接到续建井筒刚刚打到底,地面没有建筑物,井下没开马头门的晓南矿。

部队自1966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温暖的那方施工,北方的深冬滴水成冰,很多战士们根本没看过雪,现在在冰天雪地里施工,条件异常艰难。

刚到晓南矿工地时,没有住的地方,建板棚,搭帐篷,外面下着雪,被上一层霜,真正见识了啥叫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大东北,还有从来没吃过的高粱米饭。

记得当年有句顺口溜:“东北大东北大,北风大雪天天下,萝卜、大豆、大地瓜。咸大酱、酸白菜,热气腾腾大锅盖;大熊瞎子、大老虎,熬菜没油白水煮。”

冬天地面施工如果不带手套,摸到铁上就粘下一层皮,穿着大头鞋时间不长冻得脚发麻,哪个人手脚没有冻伤。

今天又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格外激动。

忆往昔,激情燃烧的军营,到处是鲜艳的红五星、绿军衣。看今朝晓南矿日新月异,心潮澎湃。

我们当基建兵不后悔,建设晓南矿不后悔。再见了晓南矿,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伴侣。

此文为《诗文化》文学季刊夏之卷选登作品,不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